分类: 痴人痴语 |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班上有个女生,她会蒙着眼睛用打字机打字(是否已经有人不知道“打字机”是什么了?)。
其实很多人,包括老师,都不知道练习打字有什么用,至于我,在此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打字机是什么。
老师得知这个女生会蒙着眼睛打字后,就会在上课快要结束时,让她表演一段打字。把她眼睛蒙起来,然后在打字机上按照26个字母的顺序,把字母打一遍,然后把打出来的纸给我们看。我们当时都觉得非常神奇,眼睛都看不见,怎么能把26个字母打得一个字都不差!!!!太厉害了。还能换行打,佩服啊!
这种表演,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好几次,因为老师也觉得很新鲜,看了一次,还想再看一次。我记得,那个女生好像每周四都要去上打字课,所以会带着笨重的打字机来教室。才会被老师瞄上的。有音乐老师,还有语文老师……
到了三年级时,学校开设了打字课,还要考试。当时我就懵了,这种神技,我这种凡人怎么学得会?!?!?!真的是发愁。而且,打字机好像还要自己准备,记得是母亲跟别人借了一台打字机,因为对方小孩比我大一岁,正好上过打字课。
然后就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自己训练,很快我也可以“盲打”了。学校还安排统一参加考级,我考了个C。大概是每分钟打了169个单词。自然,开设了打字课后,就再也没有人想看那个女生表演蒙着眼睛打字了。
把打字换成其他技能,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英语好(其实就是会说英语),是绝对不愁找工作的。只要看看同时期的新东方就明白,那是个只靠教英语就可以打造一个上市公司的时代。那时候英语是一种信仰,类似今日对互联网产业的迷信。而英语专业,是最吃香的专业之一。
而现在呢(2021)?如果你说自己是英语专业,肯定会有人奇怪地问你:“英语专业?那你其他专业是什么?”去面试找工作,企业也必定会追问你除了英语之外,还会其他什么。我现在看到日企招个会计是这样要求的“5年以上会计经验;日语流利;办公软件精通;英语熟练优先”。财会、日语、英语、办公软件,是可以分成四个专业的……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有些州的公立中学,已经把电脑编程(C语言)列入到中学生的必修课了。如果此风也刮到中国,无数程序员引以为傲的的专业,恐怕也将变得毫无竞争力。
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人都说大学教育贬值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这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高度发达,甚至是过度教育(过度者,并非实际工作需要,而是为了刷去智商不高者)。许多以前的人难以仰望的技能,放在今日就是高中生的必修课而已。
由此,国民的平均技能水平远远高于过去,大清王朝的英语翻译,估计英语四级也未必有呢。当只有少数人享有受教育机会的时候,精英就会垄断话语权。而现在,精英已经无法仅仅依靠学历甚至财富来让人仰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平视“精英”。
以前,会与不会,是判断一个人技能的水平的标准。现在,则是精通与不精通才能区分一个人的技能高下了。要精通一项技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永无止境的。但是,从不会到会一门技能,其实门槛没有那么高,只要有心,粗通不是问题。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绕着弯子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面对他人,我们不可轻视他人,因为对方可能已经把自己的技能练到了极致;但我更想说的是,面对他人,亦不可妄自菲薄,因为对方的了不起,可能只是另一种“蒙着眼睛打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