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痴人痴语 |
在官家的管控下,中国境内的方言衰退已是大势所趋,难以逆转(粤语与闽南语靠山不同,或能幸免)。身为一名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人,因为是学习日语出身,所以对于语言的变化格外敏感。眼见自己的母语上海话日渐萎缩,心中难掩失望之感。
上海话(方言)退化,并走向死亡的变现,在于失去了创造符合自己发音特征的新词汇的能力,并且日渐用普通话中的词汇替代原本上海话中的词汇。
比如上海话里只会说“洋伞”,而不是“雨伞”。因为“雨伞”的发音,在上海话中很拗口。上海话会说“脚馒头”,而不是说“脚踝”;上海话说“额骨头”,而不是说“额头”;上海话说“愁噱噱”,不会说“傻乎乎;上海话说“嘴巴”,不会说“嘴”……然而,现状是,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上海话母语人口,使用上海话地道词汇的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将普通话词汇用吴语(上海话)发音。
我碰到过60岁以上的客户,正宗上海人,祖籍宁波慈溪,跟我谈业务时,一口一个“价格”如何,任凭我无数次用重音说出“价钿”,他就是漠知漠骨(没有反应)。这也是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60岁以上,即1950年代生人的这些老人们,与70后与80后相比,似乎对于上海话没有太多的眷恋,而是以说普通话为时髦,这是否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我还不是很清楚。
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越来越多不符合上海话发音特征的词汇被加入到了日常词汇中。最有代表的是“人广”,就是人民广场的缩写,在普通话的交谈中,这次常常被用到。虽然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本来就只有4个字的人民广场专门缩略成人广,那是不是要把天安门广场缩略成“天广”呢?但习惯使用这个词语的,只可能是不懂上海话的人口。因为沪语发音中“人广”与“辰光(时间)”是一模一样的,根本不会用这种缩略。
曾几何时,上海话中形容股票大跌,不得不抛售止损的“割肉”一词,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词汇。时至今日,创造新词已是痴人说梦,满耳听见的都是“价格(价钿)、人广(人民广场)、忽悠(噱)、托儿(撬边模子)”,真正是心头怅然,不知故乡是何处。
本来,方言是极具生命力的,因为只要以其为母语的人口不突然萎缩,自然会延续下去。而且也是识别身份的重要方式。奈何官方一心要做到书同文,语同音,民族语言尚且难保,何况方言。
幸好,上海话虽然走向消亡,但是吴语在江浙依然有大量的使用人口。上海的80后,90后,依然是以上海话为母语的人口。起码直到我走向生命终点,应该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母语生活下去吧(生活上,而非工作上)——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