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预判能力”
(2017-05-05 15:20:24)分类: 谈情说理 |
“胆小”和“胆大”的意思,应该每个人都理解吧?一般“胆小”是作为贬义词,“胆大”是褒义词。但是在本文中,这两个词我都视为中性词。
“胆小”的人会选择老老实实把钱包交出来,“胆大”的人会选择逃跑或者与劫匪打斗(个人认为,逃跑也是一种有勇气的行为,如果是我,可能吓得脚发软,动都没法动)。
把问题再细化一下,如果劫匪是一个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而且手上没有任何武器,那么采取“胆大”行为的人,应该会远远超过“胆小”行为的人;反之,如果劫匪是个彪形大汉,手上拿着把西瓜刀或者一把手枪,那么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胆小”地交出钱包。
这一选择的过程,就是“预判”。即,将顺从对方的结果与反抗对方的结果进行比较,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动。当然,绝大部分人都是依靠本能,在一瞬间判断对方的威胁有多高。
继续假设,如果有人面对手无寸铁的干瘪老头,还是把钱包交出来了,那么这种人就会被冠上贬义的“胆小”;而面对手持凶器彪形大汉,依然选择反抗的人,则被冠以褒义的“胆大”。
而根据我的理解,所谓“胆小”的,属于预判过度,过分高估了劫匪的潜在危险;至于“胆大”的人则是预判不足,低估了劫匪的潜在危险。
现在,假设我们是全能的上帝,能够知道一切结果,那么不管是预判过度的一方,还是预判不足的一方,他们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面对干瘪老头的劫匪时,预判过度的一方,即“胆小”方损失了自己的钱包,如果他反抗,其实是可以避免这一损失的;而包括“胆大”在内,选择逃跑或奋起反抗的人面临两种可能,一种是打退劫匪或者逃跑,从而避免了这一损失。另一种是干瘪老头从裤裆里掏出一把枪,打伤或者打死你,然后再拿走钱包。
面对彪形大汉的悍匪时,预判不足,即“胆大”反抗的一方面临两种结局,或者打退对方,避免财产损失,或者被劫匪打伤甚至打死;而包括“胆小”在内,选择老老实实交钱包的人只是损失了钱包。
由此可见,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各种威胁时,还是选择“胆小”的行为,因为预判过度,顶多只是损失一些利益,人们害怕的是,如果抵抗到底,会损失更多的利益甚至生命。
这样一看,似乎“胆小”比较实惠,这样过日子也不错。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总是“预判过度”,胆小地生活,会造成其生活成本太高,甚至是过分憋屈。比如你被人骂了,你怕对方打你,所以忍;小偷偷你钱包,你怕他打你,所以任凭他偷;流氓非礼你,你怕性命不保,只能被他侵害……听起来很荒诞是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这种人的风险,只不过因为文明社会没有那么多烂事,所以你还觉得生活挺美好。实际上,如果能够反抗,也许你可以避免钱包被偷或者身体被侵害(也可能真的被打和被杀)。
再回到劫匪的假设,最憋屈的是你把钱给了干瘪老头后,他还是从裤裆里掏出枪把你打死了。早知道这样,不如一开始就跟他拼了!引申开,别人骂你,你忍了,他还是要打你;流氓侵害你,你忍了,他还是杀你灭口……
我想表达的是,不要轻易说一个人“胆小”还是“胆大”,其背后包含着一个人对于如何趋避风险的本能抉择,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智慧结晶。但可悲的是,这种生存智慧的可靠性往往不那么高,无论是“胆小”还是“胆大”的人,等待他的结局似乎都要靠运气。
所以,最终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应该培养自己的预判能力,尤其是对于人的判断。对一个人的危险性与可靠性,必须做出尽量正确的预判,这样才能最大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虽然我说了一大通,可能让你觉得不管怎么做,都有风险。我只能回答,就像地震很难预测,我们还是要努力预测。其实,有时候的预判还是很简单的。比如,人们碰到警察时,一般都趾高气扬,甚至还有打警察的。这个预判基本正确,预判成功的例子还是有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