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读过卫斯理小说,那还是初中的时候。其时,纯粹是被故事里的神秘气氛所吸引,看似平凡的事件,往往会引出不可思议的事情。倪匡妙就妙在,他让读者觉得神秘莫测的事物就存在于自己身边,莫名地紧张。
过了许多年,再重新看卫斯理的时候,发现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退了,看过一遍的故事已经不再那么引人入胜了。因为基本上都是外星人作祟的套路。但是,却读出了其他有趣的东西。
卫斯理喜欢在文字中不停地穿插进他对人性,对人类批判,对财富态度,对生命态度的文字。因为穿插得太多,以至于过去看的时候觉得这人很啰嗦,特别喜欢说教。然而,现在读来,却感到很有启发。将自己多年来的感悟与文中的批判对照,有时一理相通,感到遇到了知音;有时文中想到自己所未想,茅塞顿开;有时只是一句话,却给自己莫大的助力。
都说钱够用就好了,那么多少够用呢?走在街头,却觉得就像走在月球一般的荒凉,因为陌生人间的提防……40年前写的内容,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落伍,反而超前。难道是倪匡超越了时代,还是时代落后了?就像《鹿鼎记》里韦小宝杀死小桂子以后,居然没人认出他。因为宫里的太监们只喜欢这个出手阔绰的“小桂子”,以前那个真正的小桂子已经被人彻底遗忘了。往深处想,这其中包含着对人性的最大批判和悲哀。有时想,如果把卫斯理和金庸小说对照着来看,是否可以写出对人性批判的好文章呢?毕竟倪匡和查良镛的关系都知道。两人是异曲同工。
故事的结尾往往本身就很有张力。比如,杰克上校因为一批宝石而失去了理性,人性的贪欲展现了出来;爱一个人可以,爱一个瘫痪的人可以,那么,只爱一颗头颅,可以吗……
在卫斯理的故事中,人性机会是灰色的,总是面临两难的抉择。但是故事并不沉闷,反而带给别人希望。因为卫斯理这个人,就是人性的希望之光。他也有可能蜕变,但是他总是远离诱惑,反省自身,才一步一步走了下来。有时,不要经历太多,反而是好事。有的人,一辈子顺顺利利,人也开开心心,心态很好,可以帮助别人,这有什么不好?难道一定要把人送到地狱去考验一下,才可以吗?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嘛。
根据卫斯理的思路,我也构思一个故事:
一次飞机失事,男主人公得知女友活了下来,却被全身烧伤,住院。他不离不弃地在医院照顾女友,寸步不离。但是等到女友痊愈时,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他的女友,而是另一个女人。真正的女友在其他地方获救,回到了他的身边。这时,这个男人他自己也搞不清了,他爱自己的女友,却发现在照顾这个病人的时候,投入了全部的爱和精力,而且,这个女人也爱上了他。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了。他已经习惯了医院里的这个女人,爱她,照顾她成了一种责任。可是,对原来的女友,他一样爱。事实上,他一直爱着自己的女友,只是爱错了人。
但是,爱有错吗?爱就是爱,怎么会爱错呢?他到底爱的是容貌还是身体?还是照顾病人时的感觉?他爱那个病床上的人是真爱,对女友也是真爱,但是这时,他崩溃了,于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一个无聊的故事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