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在南京东路上班,有一次告诉同事自己在工作之前,从来没有来过南京东路。对方马上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她觉得无法想象。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有太多的不同。
小时候,有线电视远未普及,所以有的小朋友可以津津有味地谈论昨天看过的武打片或者动画片,自己却插不上嘴;自己和父母共同生活,没有爷爷奶奶之类的照顾,所以休息天时也往往是一个人呆在家里,跟弄堂里小朋友玩的机会很少。那时,养成了自己看书的习惯,因为看书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了。许多当时流行的游戏我都不会玩,拍香烟牌子、金卡等等。父母没有时间带自己出门,城隍庙之类所谓有名的旅游地,在自己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只是几个专有名词。
这就是只属于我的生活,只属于我的历史,而历史就是人的生活。原以为每个人都和我差不多,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没有一模一样的生活,也就没有一模一样的历史。
大学时代,听到一个同学向外地同学介绍上海,引经据典,什么马桶、痰盂,弄堂、石库门,甚至还有我们父辈的“跳房子”、“抽陀螺”等游戏。那架势,地地道道的老上海。我很纳闷,这位同学其实小时候出生在外地,小学时来到上海,一出生住的就是新公房,用抽水马桶,完全没有经历过弄堂生活。后来我问他,你怎么那么能扯?那么了解上海的特色和历史?他说,报纸上和书上不都这么宣传吗?这就是上海的历史。
后来这位同学跑到外国去,还喜欢跟人讲上海的油条用的是劣质油——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吃过油条,他甚至不知道“粢饭”只知道“饭团”。
历史真的存在吗?政府首脑、杀人犯、小偷、大学教授、、公司白领、煤矿工人,他们的生活没有丝毫相同,他们的历史自然没有共同之处,可是千百年之后,能够成为历史流传下来的绝对不会是杀人犯之流。
往深处想,千百年前绝大多数的人甚至都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死亡完全淹没在时间之中。只有占据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的庙堂历史才被保存了下来,这称得上是历史吗?即使是在今天,每个人都有书写的能力,乞丐写的历史能够引起重视吗?
何况还有刻意的篡改。若干年后,人们提起汶川地震,也许只有对政府的歌功颂德,没有血与泪的反思,这段历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被扼杀了;历史只会纪录某某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多少多少,而不会纪录当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与心态。
历史,真是好玩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