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世间最不孝的公主------安乐公主
其实,生为女皇武则天的儿女,是世上最不幸的事情之一。比如中宗李显,在他成长的时候,不得不亲眼看着与自己手足情深的两位兄长李弘、李贤,一位尚在襁褓中连名字都还没有的妹妹,死在亲生母亲的手下。做了母亲向皇位前进的垫脚石。在这些刺激之下,李显的性格不象他的两位哥哥那么豪爽洒脱,而是懦弱敏感,精神脆弱。但是他的人生悲剧这才刚刚开始。公元685年,李显与妻子韦氏一起,被母亲派人押到房州流放。这年的3月,在去往房州的途中,韦氏在押送的车里痛苦地生下了一个女孩。穷途末路前任皇帝皇后,此时心酸地发现,他们连一张多余的被毡都找不到。李显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将身上穿的衣服脱了下来,将冻得有些发青的女儿裹在里面。这个小女婴,因此被他称为“裹儿”。就是我们要讲的故事主角:安乐公主。生于困苦中的李裹儿,从此和父母兄姐一起,在房州生活了下来。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同样做为韦后的亲生孩子,这时仅有几岁的李重润与李仙蕙没有理由还能留在长安,应该是跟着父母,一起被流放了。对于血统高贵的她来说,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固然是一种悲哀,但是,她也因此享受到了绝大多数公主不可能享受到的家庭生活。对女儿心怀愧疚的李显和韦氏,自然不必说,是对她百般呵护;而哥哥姐姐对这个小妹妹,更是友爱疼惜。 对于这个如此生不逢时的孩子,家人都给予了尽可能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尽管条件艰难,又时时面临死亡威胁,李裹儿还是顺利地长大了。到她十三岁这年,事情忽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武家兄弟终于在皇位继承人的争斗中败下阵来,武则天最后还是决定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于是派人将李显一家接回了长安。李裹儿被封为安乐郡主。破衣败絮一下子变成了锦绣绸缎,蓬头垢面却原来是金枝玉叶。李裹儿立即被如此金碧辉煌的生活强烈地吸引了。为了与武氏家族维持关系,不让储位之争重演,老谋深算的韦氏将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的婚事也安排得滴水不漏:长女永泰郡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郡主则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然而不久,就发生了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死于非命的事件。武承嗣与李显争位失败,又突然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和尚在胎中的孙儿,这个晴天霹雳震得他神魂俱失,不久就死去了。 李显一家人悲悲戚戚,更加小心谨慎地生活。 四年后,李显终于登上了帝位。终于彻底翻身的韦氏成了皇后,立即开始弄权享乐,誓要将失去的美好年华都补回来。在这方面,安乐公主跟母亲是有同感的。李显共有八女四子,其中,只有李重润、永泰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是韦皇后亲生的。其它的公主皇子是: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永寿公主(她早死,追封永寿公主)、宜城公主、新平公主、定安公主、成安公主。
现在,嫡出的李重润与永泰公主都死了,做为嫡出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自然享有极度的尊荣。其它的公主皇子根本不能与她相比。安乐公主看不起庶出的现太子李重俊,常对他指手划脚,嘲弄讥讽,如对仆役。李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公元707年七月,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但是安乐公主这天正好回了皇宫,逃过一难。 闻听变乱,李显、韦氏与安乐都吓得抖成一团,上官婉儿却非常沉着应变,请求中宗亲临城楼督战,果然平定事态。 李重俊被杀。此时,被父母宠得无法无天的安乐公主,早已忘了亲哥哥姐姐当年对自己的友爱礼让,更不记得他们的惨死了。她反而暗暗庆幸,幸亏他们早死了,否则,哥哥为皇太子,姐姐为嫡长女,几时才轮到我安乐出头呢?于是,她赖着父亲,要求让自己顶上哥哥李重润的位子,当“皇太女”,韦氏也大力附和。但是太平公主自然是不会让她们得逞的。于是最后,还是李重茂接任了皇太子。一样不成,再弄第二样。 安乐公主的驸马武崇训死在兵变中,安乐公主趁机向李显提出,自己与驸马情义深重,日后定会与驸马合葬,因此,现在就要让武崇训的坟墓尊称为“陵”,自己身后才好也葬在里面。————总之,她安乐公主可不能让永泰公主独得这高人一等的待遇。永泰公主的为人与惨死,朝中大臣们基本都是了解的,因此,并不反对李显疼爱并尊崇她的行为,但是由此及彼,也要给予安乐公主、甚至给她的丈夫,大臣们就不干了。由给事中卢粲出面,再三上书,坚决地反对李显的这一行为。李显本就觉得此事不妥,此时也就收回了对安乐公主的承诺。安乐公主大怒,不久,硬是逼着李显将卢粲贬到河南去当一个州官。至于她是不是当真与武崇训夫妻情深呢? 事实是:老公武崇训于该年七月死于非命,安乐公主连百日都没过,就跟前夫的堂弟武延秀私通上了。(这个武延秀,倒是个很漂亮的小白脸,因此曾经被武则天送到塞外去和亲,结果人家嫌他不是正宗的李家子弟,给退了回来。) 这年的十一月,尚在新寡中的安乐公主便再次穿上了嫁衣,与武延秀成婚了。李显与韦后亲自出席这场婚礼,并在皇宫里设宴,请百官都来喝喜酒。安乐公主趁机来了个表演:她忽然跑出来向父亲行礼跪拜。然后起身,站在李显的身边,再向王公大臣们施礼。唬得王公大臣们丢下碗箸,连忙都跪下来向她叩头。体会到权势熏天的美好感觉,安乐公主越发为所欲为。
她将空白的赦书塞给李显,撒娇弄痴地让父亲在上面盖御印,然后拿回家里,随意填写内容,任命官员。大约除了宰相和大将军以外,还没有她不敢下的任命。于是数不清的官员士子,都纷纷奔走于安乐公主府门下。安乐公主此时已明显在与太平公主分庭抗礼了。作为李显和韦后活着的长女,长宁公主虽然不象妹妹那么喜好弄权,但是享受与待遇却极高。不久,安乐公主发现,长姊的府邸豪华壮丽,远远超过自己。于是她强行征拆民居、抢夺祖姑母(太宗的女儿临川大长公主)的府第,并且动用国库的银子,为自己重建奢华的新府。壮丽可比皇宫的公主府建成时,国库都几乎被掏空了。就这安乐公主还觉得不够排场,又硬让父皇母后批准,由数万军队以及皇帝的骑仗礼乐将自己两夫妻送入新府。不久,安乐公主与武延秀生下了一个孩子。为了这个孩子满月,她更让中宗下令大赦天下。爱女儿已经爱得走火入魔的中宗李显,为了再添点喜气,甚至还封安乐与前夫武崇训所生的儿子为镐国公——这位小公爷,这时只有五岁。 安乐公主这辈子,除了祖母武则天,没有怕过任何人,现在祖母死了,她更是无所顾忌。《太平广记》里便记载着这位公主连神佛都不放在眼里的一件事。某年的五月初五,正是宫中斗草会的日子。安乐公主一惯不愿落在人后,于是在搜集比斗的物件品种时,她忽然想到了一件东西,那就是长安泥恒寺里维摩佶佛像的胡须。——这尊佛像的胡须可不是泥塑的,而是晋朝名人谢灵运被处死之前,亲手剪下赠予寺院的。这可是被天下人都视为奇珍的宝物,不光是善信男女,就连世间的文人墨客、乡间野老都因为谢灵运的关系而景仰不已。但是现在安乐公主盯上了它。她派人去剪了一绺来,而且因为怕斗草的对手们也想到这件奇物,她干脆让人把剩下的胡须也全部毁去。这件稀世之物,就此毁去。只换得了安乐公主一场斗草会的小胜。可就是这么个不把神佛放在眼里的安乐公主,居然也花费了数百万钱,在她那豪华的新府里修了一座壮观的安乐寺。当然不是因为她皤然悔悟,而是因为她的姑姑太平公主修了一座寺庙,她也要修一座更大更好的压过姑姑而已。同理,她又盯上了长安城里的昆明池,要父亲将这片湖泊送给自己。昆明池虽是皇家游玩的场所,但是也是附近百姓生活渔牧的养命之源。这一次,李显总算清醒了一回,始终不肯答应女儿的要求。安乐公主大怒之下,强抢民宅民田,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开凿了一个“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过父亲的昆明池的意思。然后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乐公主又纵使家奴外出,到处强抢百姓的儿女,做为自己的奴仆侍婢。监察御史上书中宗李显,要求皇帝惩处安乐公主如此无法无天的行为。可是李显压根不听,反倒百般为女儿开脱。显而易见,中宗是把对死去的邵王李重润及永泰公主的内疚疼惜,统统移到了这个小女儿的身上了。他对这个长得颇似爱女永泰的小女儿,爱得已经是完全没有了理智。时人称,李显是“爱一女而取三怨(官怨、兵怨、民怨)于天下”。如此惹来天怒人怨的安乐公主,她会有怎样的下场?安乐公主此时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下场,她一门心思地还想当“皇太女”,以后象祖母那样当个女皇。为了这个目的,她甚至让自己的新婚丈夫武延秀去陪亲娘韦皇后寻欢作乐,以得到母亲对自己当“皇太女”一事的首肯与支持。韦后虽然广纳面首男宠,但是武延秀这小白脸的聪明俊俏想必比那些男人更为出色,因此,韦后对女儿女婿的双重“孝心”大力回报。用尽一切方法,想要把太子拖下台来。但到这个时候,一向糊涂的中宗李显,总算有点醒神了,他拒绝了妻子女儿的无理要求,并且对她们淫乱后宫的行为表示不满。——哎,李显还是个糊涂蛋啊,堂堂皇帝的老婆偷人,他居然还只是表示一点儿“不满”? 韦皇后与安乐公主,这对被权势色欲泡得已经极度变态的女人,发现中宗李显对她们的态度有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联同她们的奸夫一起,将下了毒的面饼送去给李显吃,把他毒死了。李显恐怕直到死,才不得不相信,曾和自己同舟共济度过患难岁月的妻子、自己万般宠爱的亲生女儿,居然也能忍心下手害死自己。当韦后与安乐假惺惺来看望中毒的中宗之时,李显用最后一点力气,死死地瞪着这两个恶毒的女人,一句话还没来得及说,就恨恨地死去了。韦后与安乐扶立十来岁的太子李重茂为皇帝,做她们的傀儡。但是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正当韦后与安乐公主击掌相庆的时候,仅仅过了十三天,以李隆基为首的军队便在一个深夜突袭了皇宫,将韦后一刀两段。黎明时分,军队冲进了安乐公主府,将正准备梳妆打扮的李裹儿也杀死在了乱刀之下。这年的七月,新帝李旦贬韦皇后为庶民,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安乐公主李裹儿贪婪残忍而变态的人生至此,算是真正划上一个句号。她死的时候,大约是二十五岁左右。
15.醉打金枝的公主------升平公主
这位公主的名字没有确切的传下来,但是她的封号:升平公主,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她的婚姻故事,被好事的后人编成了戏剧,到处传唱。剧名就是《打金枝》。不过,真正的“打金枝”是怎样的过程呢?升平公主的公爹,是唐中期最著名的大将军郭子仪。郭子仪战功赫赫,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重得天下的李唐王朝,将他封为国公,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此后朝政变迁,郭子仪经历三起三落,总能逢凶化吉,最后晋封“汾阳王”,并获唐代宗颁发“铁券”,立誓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处分加罪于他。为了表示诚意,代宗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六儿子郭暧。郭暧因此受封为侯爵。郭家的荣贵,至此已算是一个高峰。这时的郭暧与升平,都只有十三周岁的年纪。十三岁的少男少女,正是反叛倔强的时候,而这对小夫妻,都出身在顶极的富贵权势之中,各自的脾气就更是好不了。在最初的新婚燕尔过去之后,两个人骄傲的个性便开始发生了冲突。导火索是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公主是什么?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在名分上,她是“君”,而驸马一家都不过是“臣”,由于驸马与她“夫妻敌体”,所以驸马也沾光升级。即使在成亲的喜堂上,婚仪都要倒过来,由公婆向儿子媳妇跪拜叩头。现在郭暧居然要升平公主向公婆行民间的儿妇礼仪,升平公主可受不了啦,常跟驸马过意不去,争吵不休。在一次家宴之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在家宴上没有履行儿媳的义务,居然高坐在公婆之上。升平公主对丈夫的愤怒嗤之以鼻,反唇相讥。郭暧两三年来一直压着的怒气终于借着酒劲发作起来。他抬手就给了公主妻子一个耳光,恨恨地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升平公主没想到郭暧居然敢动手打自己,更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驸马居然说出这样无法无天的话来。顿时气得脸色都变了,立即乘着公主的辇驾,直奔回皇宫去向父皇哭诉告状。代宗李豫毕竟还是一个有些头脑的帝王,听了女儿的控诉,他沉吟良久,将事情轻重反复掂量,然后对正在气头上的女儿说:“驸马说的,可全是实话呀,假如当年你公爹有心要做皇帝的话,谁也挡不住他,这天下,早就不姓李而要姓郭了。”
升平公主只有十四五岁,对父亲这番奇怪的话摸不着头脑,但见父亲不为自己出气,她还是哭闹不休。代宗便将升平公主的生母崔贵妃喊来,让她开导女儿。皇宫里闹得不可开交,郭府则自公主冲府而出那一刻起,就已乱成了一团。郭子仪追问儿子及侍婢之后,得知方才儿子与公主大打出手,而且还说了一句要命的大话,顿时吓得手脚发抖。这句话的后果可轻可重,皇帝完全可以借这句话的由头,把郭家满门抄斩。大惊失色之下,郭子仪把这个不懂事的儿子捆了起来,直送进宫中,向皇帝亲家请罪。 代宗看见这个场面,不禁哈哈一笑,亲自起身,为小女婿松绑,并向郭子仪说了一句至今令人感叹的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宽解郭子仪道:“小儿女们在闺房中几句戏言气话,我们作长辈的,何必当真?又何必去管这种夫妻闲事呢?”皇帝亲家居然能这么轻易就放过自己,倒真是令郭子仪大松了一口气。但是为了警戒少年无忌的儿子,回到家里,郭子仪还是拿出大棍,亲自动手,要将郭暧家法处置一番。领军打仗的郭子仪力气可不小哪,何况这一顿棍子其实是打给皇帝看的,更是又狠又准。打得郭暧几乎昏了过去。毕竟还是自己的丈夫,郭暧自己硬着不求饶,一边的升平公主可吃不消了,只好红着脸求公爹罢手,不能再打了。郭子仪当然顺杆而下,立刻放下了手里的家伙。代宗对这场夫妻吵闹如此了结,女儿最后能够体恤丈夫,还是很满意的。因此,对升平公主和郭暧越发宠爱,每有赏赐,总是远远超出其它的女儿女婿。等到升平公主的哥哥德宗继位之后,他吸取了这场“打金枝”的教训,下令修改礼仪,公主还是应该向公婆行礼恭让。升平公主经过这场“打金枝”的事件,成长了不少。后来,长安城附近闹起了水荒,代宗因此想要拆去权贵豪门在泾渭二河上架设的石磨房(这些磨坊是用来打磨脂粉用的)。权贵们都不愿意,最后,还是升平公主和郭暧站了出来,尽管“撤脂粉坊,而面无颜色”,升平公主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愿,第一个拆掉了石磨房。在升平公主的影响下,泾渭之上的八十多座属于权贵的石坊都拆去了。长安附近的田地,终于又得到了灌溉的水源。在三十岁左右,升平公主和郭暧还经历了德宗年间的朱氵比之乱(讨厌,尽是些怪字,偶不愿意查了)。从战乱中死里逃生的升平公主,性情更是变得和顺谦让。这种转变直接影响了她和郭暧的一双儿女。她的独子郭纵,尚顺宗女汉阳公主,以礼让贤德闻名,广得人缘,更得皇帝的喜欢,因此一生富贵平安。她的独女自然就是郭氏。郭氏大约是升平公主二十来岁出生的,公元793年嫁给皇孙李纯为妃,论辈份,丈夫还得叫她表姑姑。郭氏为李纯生下了儿子穆宗李恒、女儿岐阳公主。李纯终身没有册立皇后,但是作为原配正妻,郭氏还是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封为贵妃。郭贵妃虽然没有当上皇后,但是宫中朝中,所有的人都认为她品德仁爱谦让,足以母仪天下。岐阳公主嫁给司仪郎杜棕,下嫁之后,对家人上下均有礼有节,得到广泛的赞誉。宪宗李纯薨后,郭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后来又成为太皇太后。郭太后身历五朝,谥为懿安皇后,与丈夫李纯合葬景陵。由于女儿的关系,郭暧和升平公主即使在身后,仍享有极大哀荣。郭暧追封为太傅。升平公主追封为齐国昭懿大长公主。她于公元810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16.因爱成灾的公主------同昌公主
唐朝的皇帝,疼爱孩子的并不少,比如前面的代宗李豫。但是爱到懿宗李凗那个份上的,还真是独一份。他那超乎寻常的爱法,使得最受他疼惜的女儿同昌公主,成了世间的灾难。李凗虽然是宣宗李忱的长子,但是李忱也是终身没有正式立后的皇帝,而且,他对这个长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因此,李凗在做皇子的时候,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郓王李凗困在自己的王府里,只有沉泯在美人怀里,他才觉得可以暂时忘却这令他恐慌、却也充满希望的前途。在所有的姬妾里,最能体谅、抚慰他的,是一位美丽温柔的郭姬。郭姬深爱李凗,甚至愿意代他品尝可疑的食物。李凗对郭姬的感情因此与日俱增,直至情深意长。 同昌公主就是郭姬的女儿。她和母亲一样,生得修眉秀目、温柔恬静、多才多艺,而更让李凗念念不忘的是,她会说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安慰父亲的话。据说,同昌公主长到三、四岁都不曾开口说一个字。有一天,她忽然叹息着向父亲说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句话。父母被女儿这句话弄得糊里糊涂。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迎接李凗即位为帝的仪仗就到了郓王府门前。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加考证,总之,大喜过望的李凗从此把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福星,当作心头肉一样,爱得不可开交。说起来,同昌公主也确实值得父母的疼爱。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灵手巧。除了琴棋书画,她还擅于裁剪刺绣。据记载,她能在一张普通大小的锦被上,绣出三千彩色鸳鸯来。这种世间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审美与技巧,更需要沉静柔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中国的公主群里,更是寥寥可数,属于珍稀的特质。 如此出色的女儿,怎么不让父母宝贝万分呢?时间渐渐过去,同昌公主长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新科进士韦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驸马。这位韦驸马不但英俊非凡、风度翻翻,而且才华出众,因此,同昌公主应该是满怀期待地登上宝辇,做一个新娘的。当然,在她活着的时候,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么。跟着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长得看不到头的送陪嫁宫使队伍。李凗为了同昌公主出嫁,几乎把大唐王朝的国库翻了个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东西都送进了同昌公主的新府里。《太平广记》记录下了这些稀世珍宝中的一小部分。
纹布巾:洁白柔软的手巾,无论怎样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点脏腻的痕迹。
连珠帐:完全是用滚圆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帐子。
澄水帛:长约一丈,薄如蝉翼,但是假如将它淋上水再挂起,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感觉到凉爽舒适,即使三伏夏日、拥挤不堪的场所,人们都能身轻无汗。
瑟瑟幕:轻薄柔软,透明得象空气一样,透过阳光,可以看见它上面有青绿色的纹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会湿一点,,更不可能渗过幕帘,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蚕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两棉就足够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象被火蒸烤一样,即使数九寒冬,也热得无法忍受,
蠲忿犀:佩带它,能令人烦恼忿怒尽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线同时往复折射,璀灿无穷。
香烛:据说是由一种奇异的蛤蜊油所制,虽然长仅尺余,却能点很长时间。而且点的时候异香百步,烛烟缓缓上升,形成亭台楼阁的形状。
除此之外,还有金麦银米数斛、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龙脑香、辟尘犀等等等等。而李凗为同昌公主营造的公主府,更是旷古未有的奢华,就连打扫用的簸箕,都是用金丝编织的。这个恐怕连安乐、太平公主都难以望其项背。几乎送光了国库中的珍宝之后,李凗还怕女儿的现钱不够花,又另送了五百万贯给她。在女儿出嫁以后,李凗心疼女儿不能保持从前做闺女时的享受,因此还不停地往公主府里给女儿送珍奇的食物。比如其中有一道灵消炙,一头羊里只有四两肉符合它的用料标准,而且做成以后,能够长期存放,经历一个酷暑都没有问题。还有一种肉干红虬脯,蓬松盘绕,高达一尺,如果用匙筷一压,能把它压得很低,但是一松手,它又能恢复原来的高度。此外有一种逍遥炙,做法与原料不知是什么,但是装它的居然是九龙食具,想来滋味一定很好。别说是给同昌公主吃的珍肴,就是为公主送食物的宫使,他们所吃的酒羹,都令人羡慕。有一次,一群权贵子弟在广化里饮酒,忽然闻到了一股异香,一开始以为是龙脑的香气,后来发现香气浓郁,世间少有,于是循香追寻,找到一家酒铺,才知道是为同昌公主送赐物的宫使刚刚经过,并在酒店里设过酒宴。这群平常以骄奢闻名的纨裤子弟为食物的香气吸引,居然争先恐后地抢食宫使吃剩的残羹,并且赞叹不己。想象同昌公主所享用的美食,更是无比欣慕。然而处身其中的同昌公主,却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厌烦得很,找不出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但是虽然娇贵无比,同昌公主的为人还是很贤让和婉的。她经常宴请韦氏族人和韦保衡的朋友,并让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宝。 有一次,韦家人想要连夜看戏,同昌公主就让侍丛捧出红色的琉璃盘,在盘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个厅堂如同白昼,使得韦氏一族都能尽兴寻乐。
然而,这些过于奢华的享受,不是任何人能够坦然承受得了的。同昌公主也不能例外。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来对她说:“南齐潘淑妃要来取她的九鸾钗了。”九鸾钗是同昌公主经常佩带的饰物,这枚玉钗上雕着九只鸾凤,每凤一色,各不相同,钗边还刻着“玉儿”两个字。堪称世间奇珍。同昌公主对这个梦感到十分奇怪,就告诉了自己的侍女。 做梦不久,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懿宗广召名医巫祝,为同昌公主治病。然而同昌公主的病情却一天天地加重。慌了手脚的李凗与郭淑妃,将太医院的御医集中起来,二十多人一起派赴同昌公主府,为公主诊治。然而,就连太医们都弄不清,同昌公主得的是什么怪病。他们知道公主已是病至不治的地步了,惊慌之下,商量了一个主意,举出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品的药方,送到皇帝那里,希望凑不齐药材,自己到时可以因此逃过难关。药方里有红蜂蜜、白猿膏、千年灵芝、人形参等等等。然而,太医们低估了皇帝爱女的决心。李凗居然很快就派人拿来了所有的药材。(我怀疑,那些去拿药的人是不是也和太医们一样,惧怕皇帝的怒气,整了点假药来糊弄他的?) 太医们无计可施,只好将错就错,将这些药灌进了同昌公主口里。灌不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苦了同昌公主死前还受如此一番折磨。十七八岁的同昌公主,在公元870年的中秋之夜,离开了人世。驸马韦保衡眼看着公主死在眼前,不禁大惊失色。作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为了不让皇帝迁怒于自己,他开始了疯狂的诬陷与报复。首先,他控诉说,御医没有好生为公主诊疗,用药不当,以致延误病情,害了公主的性命。在呼天抢地的李凗一听爱婿的话,立即红了眼睛,立刻把为同昌公主治病的二十多名御医都砍了头。还把他们的家族三百多人投入大牢治罪。这样昏愦的行为,朝臣自然是要劝谏的。韦保衡趁机鼓动皇帝,将三十多个与自己素来不和的大小官员或贬谪或处死。硬说是他们妒嫉同昌公主与韦家的受宠,而与御医勾通,用药害死同昌公主。被这飞来横祸打中的,甚至还包括了宰相和兵部侍郎。其中还包括同昌公主的姑父于琮,与韦保衡同为驸马的他不仅辈份比韦保衡高,而且人品才学也远远超出其上,无论是朝廷还是宫廷,或是堂堂的史书,人们对他的评价,远比贪财好权的轻浮少年韦保衡高明得多。因此也一向是心胸狭隘的韦保衡嫉恨的对象。现在,韦保衡借着同昌公主之死,将于琮一家亲友都远远地发配到了荒凉的南疆。磨剑山庄论坛中国大陆第一家南侠展昭专门站 。于琮的妻子广德公主是一位贤妻,她知道韦保衡仍旧不甘心就此放过于琮,当她明白自己无力挽留丈夫的时候,便向哥哥请求,让自己随丈夫一起去韶州,以便照顾他——公主妻子紧随身边,韦保衡果然无法再向于琮暗算下手。于琮总算保住了性命。李凗随之又将眼光转向了同昌公主的侍丛,他认为陪着同昌公主嫁入韦家的宫婢保姆没有尽到保护之责,又逼着他们也自杀。并让同昌公主的奶妈陪葬。——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不追究身为丈夫的韦保衡照顾不力呢?在韦保衡的操纵导演下,一通血腥的屠杀放逐之后,认为总算为女儿报了仇的李凗将同昌公主追谥为文懿,并开始策划一场浩大的葬礼。公元87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丧礼如期举行。李凗亲自为女儿写了挽歌,并勒令群臣都要作诗词吊唁。自宰相始,文武百官都带着金银器物和各自的吊辞,来参加葬礼了。所有将要与公主同葬的宝物以及仪仗,排着三十几里的长队,浩浩荡荡地往长安东郊而去。同昌公主的棺椁,也是超出礼制的。到底有多大多重,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仅仅沿路赏赐给抬棺人的饮食,就多达三十驼糕点、一百斛酒。由此可见棺椁之大、抬棺人之多。李凗对同昌公主不绝的思念,使他即使在女儿死后,都对与她相关的人大加青目。乐师李可及因谱写哀挽同昌公主的《叹百年曲》有功,一直封至大将军爵,儿子娶媳忆时,李凗送他两壶酒,壶内居然全是珍珠宝石。至于同昌公主的丈夫韦保衡,更是飞黄腾达,加官晋爵。等到两年后的夏天,李凗终于一命归西,临终时,居然发下遗旨,让韦保衡代十二岁的儿子李俨摄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但是,作恶多端、品行低劣的韦保衡只会卖弄小聪明嫁祸于人,根本没有指挥若定、执掌权力的本领。仅仅三个月后,韦保衡就被贬为崖州澄迈县令(海南省海口市郊西老),比起当年被他贬到广东的朝臣来,更是被赶得远之又远。痛恨韦保衡的大臣及皇族当然不会就此放过他。在流放的路上,又一道旨令追来,将他杀死在半道。虽然引发了如此天怒人怨的事件,但是无论正史野史,在提到同昌公主的时候,对她的品行为人,都仍旧没有一丝半点的贬低之辞。因此她无疑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好女子。然而,她却嫁了一个阴谋家,还有一个昏头昏脑的父亲。因此而掀起的大波巨变,使这个可怜的少女,即使身在黄泉,也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