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宋之韩的武安山水风光诗

(2017-05-23 09:17:06)
标签:

诗词

创作

文化

分类: 古体诗词

浅说宋之韩的武安山水风光诗

 

赵国山

 

宋之韩(1532-1600年):字符卿,号敬斋,武安县城人。明嘉靖44年进士,历任襄陵县令、西安府丞、户部员外郎、吏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等职,政绩卓著。明万历年间,因反对宦官冯保专权,险罹不测,遭罢官,时年仅40。从此脱离朝政,回归故里,活动于武安一带。他于紫山脚下筑屋自居,自称“紫滨逸叟”,终日或游历山水,或煮茗会友,或饮酒赋诗,写下了不少关于田园生活、家乡山水、名胜古迹的诗文,60岁时已成当时著名学者和田园派诗人。仕途失意反而成就了一代诗人,也使武安山水平添了几许文化色彩,亦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苍生不幸家乡幸吧!现将收集到的其部分武安一带山水诗作一浅析,望方家不吝指正。

 

位于武安城东北40余里的紫山是闻名一方的名胜,因山上常年紫气萦绕而得名。战国名将赵奢死后葬此,赵奢功封马服君,又名马服山。古时候紫山西面山脚下有一眼泉眼,名曰紫金泉,也叫紫溪,一望“万顷波光”,非常迷人。宋之韩十分热爱此地风光,还乡后在紫金泉边结庐而居,躬耕自食,过起了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曾写有《渡紫溪》一诗:

 

斜抱荒村水一湾,幽人垂盼漫怡颜。

树依溪岸容偏润,鸟睡沙洲意自闲。

对月且须倾露滴,悲秋何必叹霜鬟。

逐臣不避黄花笑,明日携壶看紫山。

 

前四句重在写景,多用白描:一湾碧水斜绕着荒村,近处溪岸边的树木容颜滋润,远处沙滩上鸟类安闲地睡觉,顾盼间不觉使自己这位幽人露出欢颜。后四句对景抒情,如此幽静之地,明月升起时可以喝酒赏景,对着秋天也不必感叹鬓角如霜,老大无成。我虽被朝廷驱逐也不怕满山的黄花(菊花)嘲笑,明天还要带上酒壶去看紫山呢!似乎作者已经陶醉于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了,其实作者并非忘怀世事,从悲秋、逐臣等字眼还是透露出几分牢骚和无奈,从黄花和悲秋中可推知该诗应写于深秋。不知作者是否第二天去了紫山,不过真的留下了一首《登紫山》:

 

高峰突出踞溪东,山上浮屠插汉中。

醉后赋诗同扣月,兴来骑鹤共乘风。

谈禅见说因为果,入定方知色是空。

挥剑且将斜日止,登山老子兴无穷。

 

与前诗恬淡风格不同,此诗写的豪迈出尘,浮屠、因果、色空等纯是一片佛境,扣月、骑鹤等又流露出一种出世之想。但与前诗相通的是,两诗表现的都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距武安城不远的北响堂寺草创于北魏,建成于北齐(公元550577年),后隋、唐、宋、元、明又均有续凿。现存石窟9座,(其它小龛不在其内)大小佛像725尊。宋之韩罢官回乡后(1584年)的一年仲冬,当时的武安县令王显仁敬佩他的正直和才能,邀他同游北响堂寺以排遣郁闷,他欣然前往。与王县令一同登上天宫峰顶小酌,站在山巅,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乘着酒兴,他在天宫峰顶的岩壁写下了七律《甲申仲冬同邑侯王公登鼓山》:

 

山径盘盘曲似梯,深冬登览杖青藜。

神钲纪异传由晋,避暑名宫创自齐。

回视下方疑塔小,直登上界觉天低。

笙歌缭绕萦归路,把酒临风拂短题。

 

此诗追古咏今,气象阔大,首联说自己在深冬时节拄着青藜拐杖沿着盘曲似梯的小路登上绝顶,第二联用了本地的两个故事:神钲纪异是指鼓山有石自鸣的异事,神钲指石鼓。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武安县南有鼓山,上有二石如鼓,南北相当,世传鼓鸣则有兵起,高齐之末此鼓常鸣,而齐为周所并。隋文帝末年鼓又自鸣,声闻数百里,而唐代隋以兴,故一名神钲。”《北响堂山金代重修常乐寺佛殿碑文》亦有记载,此事亦出于齐魏时期,与晋无关,诗人或是误记或是有意避免与下句重复,抑或是传抄致误(疑晋是魏字之误)。避暑宫是北齐高欢所建,明代张应登《游滏水鼓山记》:“其上有高欢避暑宫。”第三联分别写仰视、俯观看到的景象。最后一联是写归去时听见到处笙歌(经声佛号)缭绕,于是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小诗,从诗中犹可想象当时的佛事鼎盛。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的深秋,河南彰德府推官张应登(进士,四川内江人)到武安县办案,在游览南响堂寺和瓷都彭城后,第二天宿北响堂常乐寺。约宋之韩同来一游。宋之韩因故未到,只派人送来两首七律诗赠给故友,深表歉意,可惜这两首诗的内容未传下来。显然,宋之韩对此次失约也深感遗憾,故在事后第二年(公元1588年)暮秋时节,他便邀好友磁州知州刘崇(号龙陂山人,直隶任丘人)同游鼓山北响堂寺。他们一齐登上天宫峰顶,刘崇先成一首七律《登天宫峰》:

 

千岩突兀晚云笼,见说高欢避暑宫。

王气已残山岳小,佛缘未断梵钟鸿。

龙池草湿悬崖雨,虎谷松鸣上界风。

碎壁篆文燃蜡烛,犹然百代笑谈中。

 

宋之韩遂依刘诗原韵,在鼓山凤凰台北侧的岩石上写下了七律《登鼓山用磁州牧刘龙陂韵》:

 

半含晓日瑞烟笼,联辔来寻避暑宫。

百战功劳空汗马,千年华丽付飞鸿。

龙潭灵作峰峰雨,石鼓威生面面风。

回首群山俱下界,此身疑是出寰中。

 

两诗均不失为佳作。但强分高下的话,究是韩诗略胜一筹。因刘诗纯是写景,且中间两联句式相近,略显板滞,梵钟鸿也觉拼凑。而韩诗则情景兼融,颔联有沧桑感,也有个人寄托,颈联叠字的应用尤使全诗灵动(第六句中的“面面风”有的版本作“八面风”,与上句不对,误)。依韵诗本已难作,超越原作尤属难能。

由于壮年见弃,一生才华无处施展,宋之韩只好向佛道中寻求精神寄托,故其晚年诗中多忘机、出世之语。如:

 

登儒山

 

近国青山绕碧流,野人绝顶豁高眸。

蛟龙自爱归深窟,鸥鹭忘机睡小洲。

凌汉恍疑超世界,蹑云应是出人头。

与君且进樽中酒,一醉能消万古愁。

 

诗中把自己比为野人,蛟龙归窟、鸥鹭忘机看似写景,其实是对自己强作宽慰,还是超身世外、借酒消愁吧。再如:

 

佛光寺

 

碧天云静素秋澄,着屐东山试一登。

几度危峰无梵宇,忽闻幽壑见山僧。

禅心久定同潭水,尘虑时牵愧葛藤。

老眼经秋思尽展,与君还上最高层。

 

既已修得禅心似水,对尘事了无牵挂,何妨登上最高层展目尽望,意谓我已经饱经沧桑(老眼经秋),看见什么都无所谓了,与己无关,这是强作达观。

宋之韩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主敬堂文集》、《说文举要》等,惜无缘得见,其中还有多少关于家乡的诗文作品,留给同好者探讨吧。感慨系之,成陋诗一首以结:

 

少小承庭训,才名誉世间。

廉能称政绩,正直动朝班。

有志难匡世,无由早赋闲。

故园情至厚,山水慰愁颜。

 

 

2017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