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为九年前还债
(2016-12-04 00:38:05)
标签:
动画新海诚你的名字 |
分类: 动画作品奇谭 |
今天去电影院观看《你的名字》,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观看,九月我就在日本的弘前市看了一场。基本剧情都很清楚,第二次则主要看的是细节。当我看完第二遍,再次感慨本作的若干细节,新海诚可算是祭出了毕生所学。如果从原画的技术层面考量,依然不如细田守与宫崎骏。但是本作发挥了其特长,编剧方面也助长了其特长,即便分镜和原画依然一般。却以出色的画面表现力与独特的镜头感让其足以挑战宫崎骏。
说到这部作品,我首先要回顾一下以前的商业作品,也就是《云之彼端》,《秒速五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与《言叶之庭》。其中SF要素最强的是《云之彼端》,采用架空世界观试图走SF恋爱路线,可惜剧情不讨好,其分镜与原画的弱点也没能被CG完全掩盖。《追逐繁星的孩子》的CG已经超越了过去的作品,可是这样幻想风格的冒险作品不仅需要驾驭剧情的能力,也需要强大的分镜叙述能力,这正是新海诚的短板。最成功的就是《秒速五厘米》与《言叶之庭》两部现实背景的作品,而且都是以其熟悉的东京为舞台。尤其是《言叶之庭》的新宿御苑已经做到了CG的极致。《秒速五厘米》是有主题的,所以故事围绕主题进行,叙事清晰,再有CG和音乐加成,故而出色。《言叶之庭》索性就舍弃了剧情性,使出了新海诚的大招,不过由于资金有限,片子很短,关键是那个内容也做不长。但从视觉效果来说已经是历史最佳。所以,综上所述,新海诚不擅长叙事型的分镜与原画,而擅长借助场景与全景描写的视觉作画,而只有恋爱作品最为适合其这种表现,恋爱作品需要的是心理活动与关键事件的触发。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对话与情感互动,如果用场景衬托好了,作品效果就出来了。根本无需叙事。比如现在市面上美术出彩的作品,像是京都和PA WORKS,最出名的都是日常剧。而新海诚的大招正好适合这么做,后面会做出名。
第二点来说下作品设定。这次的主要舞台有两个,一个是系守町,一个是东京都。我们从现实与作品两个角度来说。新海诚现在住在东京,但其出身是长野县的小海町,这个小镇只有4600人,其父更是经营着建筑公司。就在小海町西北30公里有座湖就叫诹访湖。而从诹访湖西北的松本往西越过上高地等中部山脉就是飞弹地区。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这次新海诚在作品里用上了自己最熟悉的地区,因此CG的细节与华丽更甚以往。系守町的原型是飞弹古川与小海町,系守湖自然就是诹访湖,剧中支持镇长的重要人物经营的也是建筑公司。以往,新海诚也就是只描绘东京一地,《秒速五厘米》有鹿儿岛和栃木,但也就是那么回事。而《言叶之庭》固然出色,只要转一圈拍点照片回来也能做出。诹访湖的独特构造正好可以当做陨石的着落点,而飞弹的神秘与古香古色也很适合乡村小镇的形象。也就是说舞台场景与剧情是有关联性的,这点做的非常出色。再从作品来说,《言叶之庭》最经典的画面是摄像机位跟着一只鹰,从空中俯瞰新宿御苑,视觉上出现了一半钢铁银色都市,一半绿树环荫庭园的对比。这组镜头的意思是都市中的绿洲,放在恋爱之中就是冰冷都市中寻找到最美的你。这组对比也体现了繁华与宁静,冰冷与温情,现代工业与自然的统和。视觉效果是非常出色的,简直是神来之笔。而本作把这组对比放大了,延伸成为两种生活方式。东京就是都市,系守则是御苑。东京繁花似锦,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圣地,虽然大家都在奋斗,但东京的魔力足以留住所有的人。而系守町就那么点人,人再少点就该跟周围的町合并了。这个地方必须要从名古屋或北陆地区乘坐高山本线才能到达,高山本线是穿越山里的路线,风景不错,也是旅游胜地,但毕竟是山里。山里的村町基本只有一条路,就是继承家业永远生活下去。如果没有遇到陨石事件,笨蛋情侣是不会去东京的。影片中也说了他会留守,呆一辈子。我想这里面或多或少有新海诚的个人意识,同时也放映出了日本文化与生活。当然,这点我想日本人是更有共鸣的,这种通过场景引出了继承与成长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作品融入了日本社会的现状与文化,就更加现实和接地气。
第三点就是其大招手法的运用。我管他的手法叫“断片分镜”。所谓断片就是用一组组的短分镜连成的整组分镜。这个整组分镜的特点是没有叙事,任由镜头拼接,附以旁白式的对话。或者干脆就不用对话。有点像片头动画那种感觉。第一次使用是两人知道了对方交换身份,然后就用了这样的手法,镜头不断地以时间顺序进行,尽管没有完整的剧情,或是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两人互换身份的日常生活。可是两人的心里,现状,如何加深的了解等全都表现了出来。这种断片式做法非常具有文艺气息,有点像京剧里的西皮快板,推进进度很好用,又有氛围。当年细田守在《狼孩》开始部分就用过,我认为比后期煽情强多了。新海诚在本作大量使用断片手法。另外就是其熟悉的场景融入分镜,一般的摄像位是平视人物的,而背景也是以屏占比3分之1出现的。但是新海诚不一样,他的摄像位基本都是仰角,而且背景的屏占比基本是90%。很少拉近镜头,远景运用很多。这还只是在有人物的情况下。假如这部动画有1500组镜头,那么起码有一多半是场景特写,没有人物的。这也是新海诚的惯用手法。通过环境描写加深观众印象,或是在场景描写中加入对话,体现出一种不见人只闻声的效果。因为新海诚最厉害的就是CG,不管人物,还是分镜都要为CG服务。即便是突出人物动作的镜头,比如泷和三叶各自的奔跑,也不忘了把周围的场景画好,因此就见到了每一个分镜都有漂亮的CG场景。再有就是摄影的加强,我认为CG发展至今提升最大的就是摄影,那种光效变化,反光的华丽效果,被新海诚用神了。相比之下,《K》就像是班门弄斧。再加上多倍速的场景内推进,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流逝,也可表现内心状态。这点用的也不少。静态CG属于最直白的场景描写,就像剧本中的舞台介绍,告诉观众换舞台了。动态CG可不只是为了绚丽,也有强调人物内心的作用。如今新海诚的美丽CG不再是表面现象,与剧情,人物的结合恰到好处。只不过用的太多,人物本身作画过少,还是喧宾夺主。但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人物动起来的分镜绝不停留5秒以上,需要推动剧情就用断片,不得已必须搞定人物的时候用上几卡。大部分都是小动作,像是走路,抬个胳膊什么的,比较具体的动作就直接放大特写的局部。我觉得这招实在太聪明了。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么一来,分镜不够连贯,有的时候觉得镜头位变得很奇怪。上一组镜头还是右下方,下一组就是场景CG,然后又是奇怪的镜头位。后半使用的360度方位旋转镜头其实多用几次就好了。
最后谈谈情怀,其实当看到最后两人晚上在天桥擦肩而过,我就一声叹息。我以为《秒速五厘米》再度重演。《秒速五厘米》的主题是恋爱的空间与距离,从车站过夜到书信往来,再到最后铁道边的擦身而过相遇不识,看过之后非常堵心,难受了好多年。直到现在,我也没敢再去看第二遍,这种残缺遗憾的之美实在比生死离别还伤人。其中女主最后还嫁给了别人。不禁想起老狼《同桌的你》的“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给你穿的嫁衣”。从2007年看“秒速”至今9年,这个心结一直没有解开。因此,当擦身而过不相识出现以后,我是非常担心和害怕的,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的两人情感,最后来这么一出将情何以堪。可是,这回新海诚弥补了9年前的遗憾,在台阶之上,男方的回头问出了那句,女方也回头回了一句。随后点题,镜头向上飘直上蓝天。顿时松了一口气,而眼泪已经忍不住地落下。九年之后,新海诚终于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里挽回了当初的遗憾。这个感动我想如果没有当初情感的沉淀,也就没有现在的爆发。尽管,泷和三叶的情感羁绊描写远不如“秒速”,四人性格也不一样,作品主题也不一样。但新海诚多次使用擦身而过,多次使用失忆的手法,无论怎么看都是再把作品与当初的《秒速》进行重合。所以,我满足了,也解开了心结。我想如果再看第四遍,到了最后我还是会流泪的。“逢魔之时”与“万叶集”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点文化内涵。但作品的主旨还是娱乐性,以及那么一点点送给老FANS的福利。
最后再说一句,飞弹牛真的很好吃,就是比较的贵。高山拉面有种彩虹拉面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话来场圣地巡礼会很快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