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好文章★ |
推荐大家详细阅读全文,非常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原文见:小说月报(2004年第2期)
一曲母子情感的哀歌,一次母爱、“子爱”的心灵拷问——
在创作了中篇小说《过滤的阳光》并获得一系列大奖之后,军旅作家衣向东又将其姊妹篇《阳光漂白的河床》,呈现给了读者。具有强烈悲悯情怀的衣向东再一次将笔触伸向人类共同的情感命题,那就是母子情感。其实,母与子这一对人类最紧密的情感对象的情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状态。一直以来,母爱是人所共颂的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而“子爱”却在我们的生活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类好像更习惯将爱向下传递,至于对给了自己生命和爱的母亲,则更多地选择了麻木。
“奶奶是一条干枯的河流”,这同样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小说就是把各色人生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你听,如果读者能够读故事的同时有所思,这个故事就算编得成功。
——编者
衣向东: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栖霞,1982年入伍,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路兵歌》、《遭遇女人》等三部,小说集《老营盘》、《吹满风的山谷》等四部。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一分钟提示
男主人公是爱自己的母亲的,可一旦遇到来自妻子对母亲的伤害,就变得束手无策了——因为他更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面对我们共有的最基本的母子情感问题时,人类好像弱智了一般,一代代热爱着孩子,一代代淡漠着母亲,也就不可避免地一代代衰老的同时悲哀着无爱的孤独。
母亲一个人住在山东老家,从我和阿芩结婚的那天起,她就一直盼着阿芩的肚子隆起来。可等了三年,还不见动静,她就沉不住气了。那年我回老家看她,临走时她突然看着我说:“你爸爸没熬到你结婚就死了,看样子,我也熬不到你们生孩子了。”说着,浑浊的泪水就流出来了。我心里很疼,母亲的一生流了太多的泪水。她这一生有过三个孩子,我的哥哥两岁的时候就因病死了;我的姐姐出嫁后不到一年,因跟婆婆闹矛盾服毒自杀了。父亲去世后,我就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依靠。
1
就在这一年,我的女儿丽丽出生了。我的母亲急着把自己当年侍弄孩子的经验传授给阿芩,发挥她仅有的一点余热。事实上,母亲四十多年前养育孩子的那套经验与新一代的育儿理念相差很大,这样,婆媳俩就经常为了照顾好丽丽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战斗”。当然,结果往往是以母亲的败北而告终。我真希望受到挫折的母亲,能把照顾孩子的热情淡下来,可母亲却毫不计较阿芩的冷脸,依然热情万丈地侍弄她的孙女。于是,阿芩从原来的冷言冷语转向了公开的指责。母亲受到了训斥,终于忍不住说:“你们养个孩子,毛病就是多,我又不是没养过孩子,丰儿(我的乳名)不是挺好的嘛。”阿芩一下子被母亲的话噎住了,顿了半天,才恼怒地说:“你有本事,带你自己的孩子去,我的孩子不用你管。”
母亲僵硬地站在那里,我看出她在努力支撑着身体的平衡,那一刻稍有移动,就可能倒下去……
阿芩原来是多么温顺的一个女人啊,可生了女儿后她变得刻薄而霸道,整天像只母老虎一样盯着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惟恐有什么东西伤害到女儿。
说实话,我并不是个怕老婆的男人,可我爱女儿,如果这个时候我跟阿芩争执,她生气上火,女儿吃了她的奶水也要上火生病。为了让女儿吃到健康的奶水,我只能向她妥协,心里期盼着孩子早日离开她的乳房,那时我就可以扬眉吐气,不必在意她是否肝火上升是否感冒发烧了。
日子一天天磕磕绊绊地过着,母亲和我天天小心着,躲避着阿芩的马蜂窝。
2
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带给母亲的快乐远远超过了阿芩带给她的伤害。阿芩不在的时候,能经常听到母亲的笑声:“看看、看看,小东西揪住我的头发不放了。”“看看、看看,她能把奶瓶放到嘴里去了。”
“叫一声奶奶,叫一声呀——小东西,我让你笑,你就知道笑。”说着,母亲就会低下头去亲丽丽的脸蛋。当然,母亲亲吻丽丽绝对不能让阿芩看见,阿芩在这方面管制很严,连我这个当爸爸的都不允许亲女儿,说这样容易传染病给孩子。
女儿半岁以后,天气好的时候,阿芩就让母亲推着童车在楼下晒太阳,这样,母亲就有了大块的时间跟我的女儿在一起了。她不仅可以亲吻我的女儿,还可以从容地给我女儿哼唱她童年时候的歌谣。母亲推着童车一边哼唱一边慢慢走着,满脸都是幸福和满足。
母亲经常带着丽丽在楼下活动,就认识了同一座楼住的沈阿姨。沈阿姨也是从乡下来的,住在儿子家里,儿子、媳妇都很孝顺,不过沈阿姨并不开心,原因是年过四十的儿子没有孩子。沈阿姨把她对孩子的渴望告诉我的母亲,她们的情感很容易就得到了沟通,因为她们心中都守候着晚年的一份孤独。于是,我母亲就很慷慨地把我女儿丽丽借给沈阿姨亲吻。两个六十多岁的女人,轮流照顾着我的女儿,从我女儿那儿体味着她们做长辈的那份幸福。
可惜好景不长,阿芩终于发现了两个老人的举动,她怒不可遏,恨不能要给我母亲一个嘴巴。母亲知道她必须走了,可她想再住一个月,给丽丽过了一周岁生日。在我们老家,孩子满周岁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所以母亲是很看重这一天的。但阿芩不允许,说是怕母亲把孩子送给别人。母亲的眼泪哗哗地流着,我真想给阿芩一个嘴巴,可她一副与女儿共存亡的架势。
我的牙开始肿痛了,我的牙总是在我上天不能入地无门的时候肿痛。母亲无奈地对我说:“丰儿,去给我买火车票吧。”
3
自从母亲走后,我和阿芩的生活也平静了许多。不过平静的生活中暗藏了一道道裂痕,这些裂痕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心里彼此都很清楚。只是眼下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女儿身上,在这一方面,我们找到了共同的生活目标。
女儿放了暑假,我就跟阿芩商量,利用自己半个月的休假,带丽丽回老家看看。阿芩一听就急了,说老家条件那么差,有什么可看的?我用很坚决的口气说:“再差的条件,她都要回去,那是她父亲出生的地方。
“我不同意孩子回去,老家蚊子苍蝇一大堆,到处臭烘烘的。”阿芩问女儿,“丽丽,你愿意跟你爸爸到奶奶家吗?”
在一边玩的女儿嚷起来:“我不回去,奶奶家里有大老鼠,奶奶脏。”
我抓过女儿,照着她的屁股就是两巴掌。阿芩当然知道我打女儿是给她看的,她跳起来,护住女儿,尖叫道:“你要干什么,孩子不愿回去,你逼她回去干啥?”
我不再跟阿芩说什么了,去买了车票,开始收拾东西。阿芩似乎看出了我的决心,也看出了我长久压抑在心中的愤怒,大有火山爆发的势头,所以也就没敢再吵下去,认真地给女儿准备回去的物品,就连洗脸盆、便盆等东西都准备了。
回家后的第一个晚上,母亲在我女儿身边守侯了半夜,不知亲了孩子多少次。第二天,母亲像展览似的带着孩子走遍了村子的大街小巷,引来了不少的赞誉,母亲就在这些赞誉声中满足地笑着,幸福着。我女儿也很快被乡下的景物吸引住了,兴奋地追在鸡鸭猪狗的后面,大呼小叫。
母亲带着我女儿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我们村子后面的那条河,母亲和父亲都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现在,这条河已经干枯了,河两岸长满了茂盛的杂草,河床内裸露着大大小小的被阳光漂得粉白的石头。母亲就带着我女儿,在白花花的石头中蹒跚而行,寻找一些好看的小石子。母亲走累了,就在河床上坐下,抚摩着河床上的石头,眯着眼睛对我说:“人老了,夜里梦见的,全是小时候的事,我就老梦见小时候这条河的样子。”
4
我这次离家,母亲流露出了无限的伤感。她抱着我女儿送上车的时候,脸紧紧地贴着我女儿,流着泪问:“丽丽,明年暑假还会来看奶奶吗?”
然而,母亲没有等到我女儿放暑假就病倒了。我把母亲接到了北京的医院。她住进医院后,一直没离开氧气瓶,经常出现昏迷状态。
一个星期后,母亲开始长时间昏迷了,这时候我意识到,母亲要离开我了。一天晚上,母亲突然清醒过来,眼睛也有神了。她说:“丰儿,我梦见村后的河里发大水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丽丽呢?我想亲亲她。”
我意识到母亲不行了,她是把剩余的精气神儿都集中在一个瞬间了。我满面泪水地跑出医院,打出租车回家,把已经睡了的女儿和阿芩都带到了医院。
这时候,母亲的病床前已经有两个医生正忙碌着。我抱着女儿走到母亲跟前,对女儿说:“丽丽,亲亲奶奶。”没想到女儿突然挣脱开我的手,跑到阿芩怀里。阿芩紧紧地抱着女儿,瞪了我一眼。
站在一边的沈阿姨哄着我女儿说:“让奶奶亲亲,她是你爸爸的妈妈呀。”女儿说:“她不是我妈妈,我只让我妈妈亲。”沈阿姨还在努力,想从阿芩怀里拽出我女儿,可发现阿芩紧紧地抱着女儿不松手。沈阿姨就愤怒地在我女儿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并说:“少教的东西。”
阿芩抱着哭了的女儿走出了病房。我看着吃力喘息的母亲,轻轻地走到病床前,跪在那里,把脸贴在了母亲嘴上,说:“妈,你亲亲你的儿子吧。”我感觉到母亲的嘴唇动了动。
身后沈阿姨的哭声惊醒了我,我抬起头来,发现医生已经收拾器械了。我的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一年,母亲刚好七十岁。
再有一年,我女儿就该上小学了。老师一定会给她解释“奶奶”这个词的意思:祖母或是跟祖母辈分相同或年龄相仿的妇女。
其实,奶奶就像是一条干枯的河流。
(原作发表于《人民文学》)
□ 原著 衣向东 缩写 春风
原文见:小说月报(2004年第2期)
一曲母子情感的哀歌,一次母爱、“子爱”的心灵拷问——
在创作了中篇小说《过滤的阳光》并获得一系列大奖之后,军旅作家衣向东又将其姊妹篇《阳光漂白的河床》,呈现给了读者。具有强烈悲悯情怀的衣向东再一次将笔触伸向人类共同的情感命题,那就是母子情感。其实,母与子这一对人类最紧密的情感对象的情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状态。一直以来,母爱是人所共颂的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而“子爱”却在我们的生活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类好像更习惯将爱向下传递,至于对给了自己生命和爱的母亲,则更多地选择了麻木。
“奶奶是一条干枯的河流”,这同样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小说就是把各色人生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你听,如果读者能够读故事的同时有所思,这个故事就算编得成功。
——编者
衣向东: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栖霞,1982年入伍,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路兵歌》、《遭遇女人》等三部,小说集《老营盘》、《吹满风的山谷》等四部。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一分钟提示
男主人公是爱自己的母亲的,可一旦遇到来自妻子对母亲的伤害,就变得束手无策了——因为他更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面对我们共有的最基本的母子情感问题时,人类好像弱智了一般,一代代热爱着孩子,一代代淡漠着母亲,也就不可避免地一代代衰老的同时悲哀着无爱的孤独。
母亲一个人住在山东老家,从我和阿芩结婚的那天起,她就一直盼着阿芩的肚子隆起来。可等了三年,还不见动静,她就沉不住气了。那年我回老家看她,临走时她突然看着我说:“你爸爸没熬到你结婚就死了,看样子,我也熬不到你们生孩子了。”说着,浑浊的泪水就流出来了。我心里很疼,母亲的一生流了太多的泪水。她这一生有过三个孩子,我的哥哥两岁的时候就因病死了;我的姐姐出嫁后不到一年,因跟婆婆闹矛盾服毒自杀了。父亲去世后,我就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依靠。
1
就在这一年,我的女儿丽丽出生了。我的母亲急着把自己当年侍弄孩子的经验传授给阿芩,发挥她仅有的一点余热。事实上,母亲四十多年前养育孩子的那套经验与新一代的育儿理念相差很大,这样,婆媳俩就经常为了照顾好丽丽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战斗”。当然,结果往往是以母亲的败北而告终。我真希望受到挫折的母亲,能把照顾孩子的热情淡下来,可母亲却毫不计较阿芩的冷脸,依然热情万丈地侍弄她的孙女。于是,阿芩从原来的冷言冷语转向了公开的指责。母亲受到了训斥,终于忍不住说:“你们养个孩子,毛病就是多,我又不是没养过孩子,丰儿(我的乳名)不是挺好的嘛。”阿芩一下子被母亲的话噎住了,顿了半天,才恼怒地说:“你有本事,带你自己的孩子去,我的孩子不用你管。”
母亲僵硬地站在那里,我看出她在努力支撑着身体的平衡,那一刻稍有移动,就可能倒下去……
阿芩原来是多么温顺的一个女人啊,可生了女儿后她变得刻薄而霸道,整天像只母老虎一样盯着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惟恐有什么东西伤害到女儿。
说实话,我并不是个怕老婆的男人,可我爱女儿,如果这个时候我跟阿芩争执,她生气上火,女儿吃了她的奶水也要上火生病。为了让女儿吃到健康的奶水,我只能向她妥协,心里期盼着孩子早日离开她的乳房,那时我就可以扬眉吐气,不必在意她是否肝火上升是否感冒发烧了。
日子一天天磕磕绊绊地过着,母亲和我天天小心着,躲避着阿芩的马蜂窝。
2
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带给母亲的快乐远远超过了阿芩带给她的伤害。阿芩不在的时候,能经常听到母亲的笑声:“看看、看看,小东西揪住我的头发不放了。”“看看、看看,她能把奶瓶放到嘴里去了。”
“叫一声奶奶,叫一声呀——小东西,我让你笑,你就知道笑。”说着,母亲就会低下头去亲丽丽的脸蛋。当然,母亲亲吻丽丽绝对不能让阿芩看见,阿芩在这方面管制很严,连我这个当爸爸的都不允许亲女儿,说这样容易传染病给孩子。
女儿半岁以后,天气好的时候,阿芩就让母亲推着童车在楼下晒太阳,这样,母亲就有了大块的时间跟我的女儿在一起了。她不仅可以亲吻我的女儿,还可以从容地给我女儿哼唱她童年时候的歌谣。母亲推着童车一边哼唱一边慢慢走着,满脸都是幸福和满足。
母亲经常带着丽丽在楼下活动,就认识了同一座楼住的沈阿姨。沈阿姨也是从乡下来的,住在儿子家里,儿子、媳妇都很孝顺,不过沈阿姨并不开心,原因是年过四十的儿子没有孩子。沈阿姨把她对孩子的渴望告诉我的母亲,她们的情感很容易就得到了沟通,因为她们心中都守候着晚年的一份孤独。于是,我母亲就很慷慨地把我女儿丽丽借给沈阿姨亲吻。两个六十多岁的女人,轮流照顾着我的女儿,从我女儿那儿体味着她们做长辈的那份幸福。
可惜好景不长,阿芩终于发现了两个老人的举动,她怒不可遏,恨不能要给我母亲一个嘴巴。母亲知道她必须走了,可她想再住一个月,给丽丽过了一周岁生日。在我们老家,孩子满周岁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所以母亲是很看重这一天的。但阿芩不允许,说是怕母亲把孩子送给别人。母亲的眼泪哗哗地流着,我真想给阿芩一个嘴巴,可她一副与女儿共存亡的架势。
我的牙开始肿痛了,我的牙总是在我上天不能入地无门的时候肿痛。母亲无奈地对我说:“丰儿,去给我买火车票吧。”
3
自从母亲走后,我和阿芩的生活也平静了许多。不过平静的生活中暗藏了一道道裂痕,这些裂痕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心里彼此都很清楚。只是眼下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女儿身上,在这一方面,我们找到了共同的生活目标。
女儿放了暑假,我就跟阿芩商量,利用自己半个月的休假,带丽丽回老家看看。阿芩一听就急了,说老家条件那么差,有什么可看的?我用很坚决的口气说:“再差的条件,她都要回去,那是她父亲出生的地方。
“我不同意孩子回去,老家蚊子苍蝇一大堆,到处臭烘烘的。”阿芩问女儿,“丽丽,你愿意跟你爸爸到奶奶家吗?”
在一边玩的女儿嚷起来:“我不回去,奶奶家里有大老鼠,奶奶脏。”
我抓过女儿,照着她的屁股就是两巴掌。阿芩当然知道我打女儿是给她看的,她跳起来,护住女儿,尖叫道:“你要干什么,孩子不愿回去,你逼她回去干啥?”
我不再跟阿芩说什么了,去买了车票,开始收拾东西。阿芩似乎看出了我的决心,也看出了我长久压抑在心中的愤怒,大有火山爆发的势头,所以也就没敢再吵下去,认真地给女儿准备回去的物品,就连洗脸盆、便盆等东西都准备了。
回家后的第一个晚上,母亲在我女儿身边守侯了半夜,不知亲了孩子多少次。第二天,母亲像展览似的带着孩子走遍了村子的大街小巷,引来了不少的赞誉,母亲就在这些赞誉声中满足地笑着,幸福着。我女儿也很快被乡下的景物吸引住了,兴奋地追在鸡鸭猪狗的后面,大呼小叫。
母亲带着我女儿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我们村子后面的那条河,母亲和父亲都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现在,这条河已经干枯了,河两岸长满了茂盛的杂草,河床内裸露着大大小小的被阳光漂得粉白的石头。母亲就带着我女儿,在白花花的石头中蹒跚而行,寻找一些好看的小石子。母亲走累了,就在河床上坐下,抚摩着河床上的石头,眯着眼睛对我说:“人老了,夜里梦见的,全是小时候的事,我就老梦见小时候这条河的样子。”
4
我这次离家,母亲流露出了无限的伤感。她抱着我女儿送上车的时候,脸紧紧地贴着我女儿,流着泪问:“丽丽,明年暑假还会来看奶奶吗?”
然而,母亲没有等到我女儿放暑假就病倒了。我把母亲接到了北京的医院。她住进医院后,一直没离开氧气瓶,经常出现昏迷状态。
一个星期后,母亲开始长时间昏迷了,这时候我意识到,母亲要离开我了。一天晚上,母亲突然清醒过来,眼睛也有神了。她说:“丰儿,我梦见村后的河里发大水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丽丽呢?我想亲亲她。”
我意识到母亲不行了,她是把剩余的精气神儿都集中在一个瞬间了。我满面泪水地跑出医院,打出租车回家,把已经睡了的女儿和阿芩都带到了医院。
这时候,母亲的病床前已经有两个医生正忙碌着。我抱着女儿走到母亲跟前,对女儿说:“丽丽,亲亲奶奶。”没想到女儿突然挣脱开我的手,跑到阿芩怀里。阿芩紧紧地抱着女儿,瞪了我一眼。
站在一边的沈阿姨哄着我女儿说:“让奶奶亲亲,她是你爸爸的妈妈呀。”女儿说:“她不是我妈妈,我只让我妈妈亲。”沈阿姨还在努力,想从阿芩怀里拽出我女儿,可发现阿芩紧紧地抱着女儿不松手。沈阿姨就愤怒地在我女儿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并说:“少教的东西。”
阿芩抱着哭了的女儿走出了病房。我看着吃力喘息的母亲,轻轻地走到病床前,跪在那里,把脸贴在了母亲嘴上,说:“妈,你亲亲你的儿子吧。”我感觉到母亲的嘴唇动了动。
身后沈阿姨的哭声惊醒了我,我抬起头来,发现医生已经收拾器械了。我的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一年,母亲刚好七十岁。
再有一年,我女儿就该上小学了。老师一定会给她解释“奶奶”这个词的意思:祖母或是跟祖母辈分相同或年龄相仿的妇女。
其实,奶奶就像是一条干枯的河流。
(原作发表于《人民文学》)
□ 原著 衣向东 缩写 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