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悼新诗史学者沈用大先生

(2013-12-17 21:37:48)
标签:

卜白

永达

悼文

新诗史

随笔

分类: 文苑芳踪

 

http://s4/mw690/001mDRZQgy6F7UXHTdVd3&690卜白(左)微斎(中)沈用大(右)2012年6月在松江合影

 

用大先生走了,走得让我们猝不及防。今晚,凝望着照片上他那清癯、和蔼的面容,我想说,不是他不想和我们告别,而是上帝召见他的心情太过急切。

打开抽屜,找出他写给我的两封信,展开铺在桌上。他那纯粹、热忱的诗人情怀和认真、严谨的学者风貌,通过字里行间,再次显露在我的眼前。

和“东方诗风”论坛里的许多诗友一样,我和用大先生第一次晤面,是在江西九江。他的个头比我高,说话的声音却没我高。年纪已经六十多了,可言谈举止并不显得老到,偶尔的笑容里竟然含有一丝腼腆。记得结束采风离开九江前,有位女同胞主动与他拥别,弄得他一副窘态,手都不知往哪儿搁。后来他对大家说:“这么多年,除了老婆,我还没有和其他女性拥抱过呢。”

交谈中,得知他不善电脑操作,从没有参加过网友间的互动。于是,我们七嘴八舌向他说电脑和网络的好处,以期引起他对电脑操作的重视。我们还向他介绍了论坛发展的情况,希望他早日注册入驻论坛、加盟“东方诗风”团队,以他深厚的诗学之功,为我们创作、研究、推广格律体新诗助一把力、添一把火。

想来用大先生一定深刻地领会了我们的心思,他在回到福州不久后便以“永达”为名注册入坛了。不仅如此,他还及时寄赠他的诗集《鸟碟集》给坛子里的骨干诗友。他给我的第一封信就是夹在他的诗集中寄来的。他在寄书的同时,还拨冗阅读了纳入东方诗丛的若干本诗集,并写了几篇诗歌评论贴到网上。这其中,就有评论拙著《我的诗》的文章。

20114月下旬,用大先生应约来到安徽池州,参加由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文学院、《重庆文学》编辑部、“东方诗风”论坛联合举办的中国格律体新诗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会后他回到福州不久,打来电话让我帮忙提供安徽诗人刘祖慈的联系方式,以便他在撰写《共和国诗历》需要之时与其联系。我用手机短信先后三次向他提供了有关信息。今年4月间,收到他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他的这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正在一边修订书稿一边联系出版社。他说,非常感谢我为他提供的帮助,书出版后及时寄赠我,并希望我去福州做客。之后,我便常常不经意地计算着时光,期待着他的新书到来。

那些日子,我的期待充满了温馨和愉悦。在期待中,用大先生的新书以及他的面容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刚认识时的他了,他在论坛和大家“混”熟之后,心已和“东方诗风”紧紧牵在了一起。在池州和松江的聚会中,他不再拘谨、内敛,而是既儒雅又爽直、既严肃又风趣,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小妹妹跳舞郎伴唱”,呈现出一副“老小孩”的形象。也许,这才是他的本真吧。

在期待拿到用大先生新著的日子里,我还有另一个期待,这就是想请他为我新出版的诗集《履痕》写篇评论,因为此前我怕耽误他撰写《共和国诗历》,不好意思向他开口。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我的期待竟在2013年1210日被用大先生的溘然长眠凝冻成了永恒。 
     
     
     
  


2013年12月16日午夜



沈用大,网名
永达,诗人、新诗史家。毕生视诗如命。业余赋诗、治史,著有《瓦碟集》、《中国新诗史(1918-1949)》、《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共和国诗历》等。〕

 

http://s5/mw690/001mDRZQgy6F7VuMcO8d4&690

2010年5月沈用大和卜白江西九江浔阳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