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诗的多个读法

(2008-04-02 19:26:20)
标签:

《清明》

杜牧

读诗

文化

分类: 采撷阳光(散文、诗歌、杂记)
          《清明》诗的多个读法
 
    时近清明。
    恐清明那天烈士陵园人拥车挤,多有不便,今日上午便提前去山上为父母扫墓了。
    归途中,静静地驾车而行,随意浏览沿途景色,忽地想起了《清明》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力倡“文以意为主”,诗风豪爽清丽,尤功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区别于李白、杜甫,称其与李商隐为“小李杜”。
    《清明》这首小诗只有28个字。28个字中的信息含量却是很大的。诗中有时间---“清明时节”;有地点---“路上”;有人物---“行人”、“牧童”;有境状---“雨纷纷”;有行为--“借问”、“遥指”;有问题和答案---“酒家何处有”、“杏花村”;有引人入胜的诗外延伸---遥远处的“杏花村”。。
     《清明》这首诗很美。美在何处?其一,这首诗的所有内容都是动态的,灵动的:“纷纷”雨在下着,路上人在“行”着,行者的人在想“酒家”,“牧童”迎面而来,“指”着远处,回答着行人的问话。其二,诗情画意大雅大俗。诗人踏青行于郊外,且有一天细雨,朦朦胧胧 ,烟雨交织,诗境何等清新,当属大雅。诗人于细雨中想到应小酌一番方不负这清明好景,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这是大大的雅兴。细雨中牧童或骑牛背,或摇柳枝,走在乡间路上,这是一幅典型的乡风民俗画。大雅大俗,在一个问答中交相辉映,极恰当地于交织中升华。其三,“杏花村”三字恰如其分,它字不可代替,使这首小诗有了色彩,有了“味道”,有了诗外的联想。杏花是春天的花,清明的花,是春姑娘留在绿树枝头的红色的吻痕;点点杏花簇拥处,猎猎酒旗雨中横,远景引人入胜。“杏花村”又是一语双关,还是一种名酒,提到“杏花村”三字,虽尚未到达“杏花村”,却已闻到“杏花村”的香馥!
    记得大约在二十多年前,诗友们与我谈到过这首诗的多种读法,可减字,可另种断句,意思却依旧如故。当然,这都是文字游戏而已。
    每句减一字:
                         清明时,雨纷纷,
                         路上行,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每句减2字: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每句减3字:
                         清明时节,
                         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
                         指杏花村。
    每句减四字的读法:
                         清明雨,
                         人断魂。
                         问酒家?
                         杏花村。
    另种断句读法: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