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强沪弱各有选择 创业板领军见真章

(2015-10-19 10:27:21)
标签:

股票

麦氏理论

财耕谈

分类: 财经要闻
麦氏理论经过长时间的统计归纳研究后发现,所有股票的操作都可以从量与价的变动中找到一定的脉络,所以“量与价代表一切变动信息”。研究中发现其中几个很重要的特征与演变,探寻演变的规律后将规律进行对股价演变的测算,可以事先推导价格的演变趋向,也可以找到价格涨跌的速度、高度与持久程度,以及每一个涨跌压力与支撑。

这个发现对研究股票操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所有分析者都想要找到股价变动的脉络,企图从中赚取价差。市场有很多各种各样“理论”的分析模式,不管是经济学的分析理论,或是有关对货币供需的解读,还是有关政策、产业基本面的判断,虽然有其专业的基础但投入市场操作实际上只有技术分析,必须做好有关技术性操作的方法模式使用才可以真正跟上市场的脉络而获利。

不管是一般的投资机构所谓的资本运作,或是上市公司一手有股票,一手有钞票的操作,他们也必须有类似专业的技术分析操作者来代操。多数人以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当市场主力,这是错误的解读,因为买进容易要全身撤退获利了结卖出很难,即使是国家队的资金进场也没意思必胜的把握,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零和游戏,也是杀戮战场,没有一点功力基础很容易铩羽而归、横死股市。

专业人士都会如此,何况一般的散户投资人,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分析功底才可以做好自己的操作,绝对不要贸贸然进场炒作股票,以下简单介绍一些有关量与价的判断及应用基础。

均量线为动能趋向     均价线为操作依据

所有股票参与者都知道,组成股价涨跌的因素在于“量与价”,但绝大多数的操作者基本上都会偏重在价格解读,所以会将价格分析作为重点应用,即使很多技术分析使用者知道量的分析很关键,但大多数人都对量的演变不熟悉,不仅是一般的股民,连专业的操盘手也不一定可以很完整的解答量潮的来龙去脉。

过去在市场中认识很多所谓的“主力”,也参与见识过他们的操作,基本上都是以个人自身的经验为基础的操作,很难将他自身的经验转变为可以被学习、复制、模仿、仿效、对比与比较应用,经常同一个道理但在不同的阶段、时间周期与个股状况而有各种差异,或是差异不同的解读。从分析心理上解释等于很容易陷入个人经验值解读,似是而非,又是似非而是。追根究底看问题,会陷入当局者迷然后“看图说故事”,总是喜欢在事后洋洋洒洒讲解一大堆涨跌的理由,至于如何用在未发生之前的推演?没有建立一套可以应用的机制与模式。

 
所有的分析几乎陷入在“先入为主”的说明,甚至会以为“眼见为实”的解读,或是“眼见为凭”。一旦有所变动又变成“有所变有所不变”,或是“随势而变、随机而变”,还有“以变为不变”,也有“以不变为万变”,到底最后的应该是那一种呢?都说不清楚。实际上只有一种,因为没有完整的理论应用依据,所以乱了自己的投资方寸,一旦行情演变与自己所见有所不同,就会立马改变原来的观点。

通常是:最初的观点都是对的。在收盘后的解读会比较客观冷静,盘中的任何决策很容易犯错,尤其是看到股价跳动时,心情与心境也跟着起伏,自然会更加不稳定。犯错不是最初的判断出差错,而是后来改变初衷,所以错了。

因此,设定与建立一套属于自己习惯使用而且是长期长效的投资机制,在操作上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最为重要。

先以量潮分析为基准,然后再推导到价格的应用,所有的分析基础只有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而已。必须采取先均量线后再到均价线判断,以量为基础再到价格的应用,完成“量先价而行”的分析模式,也就是“先有量”在前的分析,“才有价”在后的操作。

变与不变基础选择     常态应用惯性为准

先确定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演变后进行类似的操作机制拟定,然后进去必要的事先策略安排,这是最好的事先规划,即使盘中有所变动也要以“不必变动为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是基础。

本栏只能针对上证指数进行推导,深证成指较强与沪指,主要是深证综指的强势影响,其中创业板指数最强,其条件已经完全可以直接挑战120日均价线2744点,或是回到8月17日收盘2666点,看要依据哪一个策略模式使用。

上周的涨势,从周一到周五沪市的日成交金额都超过20日均量线,到周五它已经上扬2天,同时10日均量线正式向上交叉20日均量线,日成交金额高于60日均量线,说明指数可以挑战60日均价线,但还没有到有效扭转中长周期量潮的阶段,所以即使越过60日均价线也会“得而复失”,所以应该在触及或是不触及季线时顺势调节。

实际上最关键因素在于10日均量线都还没有向上交叉40日均量线,所以只能视为“中短周期量潮向中长周期进发”,但还无法形成有利的扭转与改变,所以可以认定“可以上摸60日均价线但无法站稳”,操作策略可以采取“拉高调节出脱等待回调再低接”。

比对均价线的基础条件观察,当10日均价线还未形成向上交叉40日均价线时,说明价格的稳定性不够,尤其是40日均价线还在“扣高而助跌”,所以还有7天的助跌力量,7天内都不应该会回补3507点缺口,而且在下周三前还有再度跌回40日均价线以下的动作,因此判断3267点以下还会再回测,3262点还会再度跌破。

推导分析与测算的结果如此,不代表一定或是必然性,只能说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倾向如此,选择这样操作是最有效率的应用。有没有可能超过这样的预期而出现变数呢?有其可能性,在常态下通常都会在这个范畴内,不必在意状况外的演变,只要依据这个模式操作即可,其他不必多想。深强沪弱各有选择 <wbr>创业板领军见真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