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财耕谈成交量救市麦氏理论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陈少川
在谈到价格趋势的论述时,通常会谈到道氏理论的趋势说明,当然也有使用波浪理论测算趋势的波动模式,但有关这两个理论的论述基本上都没有谈到与量潮的关系模式,也没有进行有关时间周期的解读,似乎一条趋势通道看到改变为止,在没有改变前所画的趋势线依然有效,或是波浪幅度推算有效。
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仔细论证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其中画趋势线的道氏理论谈到原始通道概念,的确有其参考价值,因为趋势没有改变自然可以持续使用,但一波趋势的涨跌并非价格说了算,而是成交金额投入产生的变数,所以并非一条线代表一切,更不可能随意切线可以代表一切。
看到很多画趋势线,几乎没有任何准则规律,多少都是随性、随机、随意、目测的画法,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依据目前的走势点位区域,然后回头查找一条比较接近的趋势线画出来比对,然后就绘声绘影谈趋势的作用。如果真好完成就认定趋势线的作用,倘若不是再调整不迟,这样的趋势线也只是被市场牵着走。
麦氏理论的统计发现,最好的趋势线就是平均成本均价线而已,有了这个根本不必再划线,最重要的是,通过电脑画趋势线,只要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尤其是价格本身的比率形态有很大不同,例如采用标准K线或对数K线就有很大不同,如果是比率K线差异更大,多数画趋势线的使用者并不关心这个问题。
就算不考虑这些,到底依据那个点位为主?是最低点为呢?还是以收盘点位为主?每一个特征应用都有其不同的影响。如果真的观察趋势点位,其实有两个自然的趋势影响最大,即上涨周期上方的平台压力,与下跌周期下方的平台支撑而已,采用个人观点画出来的趋势线其实很多时候都会有偏差。
这些自然生成的点位影响,符合习惯原则,所以是“经验的再生”,或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通常趋势线的点位划线,难免会有天马行空或是自我认定,还是个人意见的画线,即甲乙丙丁四个人画的趋势线会有超过四种以上的不同,这样的趋势线如何作为对一个趋势的判断呢?显然有问题。
通过麦氏理论的归纳统计后发现,继续有“十个原则”模式的应用,只要依据这个应用,比起所谓“葛兰维(或葛兰碧)”八大法则更好。其实所谓八大法则其实只有四个,即涨跌的模式分类而已,但它的细腻程度不够,只能谈到一个大概的趋势条件解读,其他细部分析根本没有,但麦氏理论更在意每一个步骤的隐忧,分析如下:
1、 以120日均价线作为长周期的趋势论述,一点它形成下跌,属于“四级跌势”,一旦形成60、40、20、10日均价线也都下跌,此时形成“五雷轰顶”,说明价格还需要进一步的下跌,在120日均价线初跌时会有不少于60天的持续跌势。以此类推,120日均价线连续下跌10天,说明未来50天还是偏跌,属于跌势的演变,任何上涨都是为“四级跌势”中的反弹;
2、 应用“扣减法”推导,只要10日均价线在进行“扣高而助跌”,那么指数在10日均价线下方就会再下跌,甚至于会“再创新低”收盘与低点,以此观察目前大盘的趋势倾向的确就是如此,以此分析比对可以直接判断2927点会再跌破,2850点也有跌破的倾向。
周二的人气倾向形成纠结,斑块动向也不利多方发展,在没有主力板块的领军带动下,很难期待多方可以就此反击拉高,所以弱化再下跌是趋势的必然演变。对多方唯一最大的优点在于成交量急速萎缩,有明显的杀不下去,形成类似窒息特征,此时也会确认底量产生的效应,再下杀也会有立即反击的特征出现。
依据条件测算,周二形成来回的拉锯偏弱的走势,可以采取缓慢压低破底创新低,也可以采取急速下跌破底创新低后形成“破底穿头走单边”的更快速反击。到底会有那些特征现象呢?必须走完“底量”横向10天后才确认,多一点时间等候,不急于一时。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