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动出击以待增量推进

(2014-09-29 13:25:12)
标签:

财耕谈

大势研判

股票

麦氏理论

分类: 市场解读
麦氏理论推崇成交量分析,一切唯量是问,量增价涨是基本规律,不过这里的“量”是指趋势量潮,而非简单的某个单位量大小水平。以大盘为例,倘若量潮趋势仍然上涨,那么指数就可以继续维系涨势,通常任何波动或者回调都会再度拔出新高。

只是这个说法较为笼统,比如量潮涨跌趋势的依据是什么?这里面就存在对不同周期的应用。有关于更深更细的内容,由于篇幅问题,我们就不详加说明了。主要以20日周期来作为阐释,大致就可以窥知一二了。

我们以20日均量线的趋势来看,和指数的涨跌趋势很好的形成了呼应。但由于价格的涨跌波动快速,而成交量的增减却不容易产生极大差距,所以相较而言,均量线比均价线更为稳定,能够较好反应出趋势的发展。

所以20日均量线的趋势发展,可以作为20日均价线移动趋势的先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麦氏理论的分析方法,不难确立20日均量线的对应量仍然要比对比量高许多,所以今日来看确保20日均量线上涨还是较为容易的,明天也可以确保这一格局。

http://caigengtan.com/media/media/2014/09/2912-3lwfuzg0.jpg
 
但到了10月8日的交易,就必须要把日量水平放大到1800亿元之上,而且要维持长达2周以上的如此增量水平,才可以维持20日均量线的上涨,从而确保20日量潮趋势上涨,否则只要压缩量无法确保20日周期的量潮上涨,那么20日周期的价格就会下跌,也就是20日均价线转向下跌。这是个屡试不爽的自然规律,同周期的均量线和均价线总是会如此的协调发展,极其完美。

所以,观察当前行情的变化,在过去两周里头的量能压缩控制下,时间逼向于前期增量上涨以来的20天跨距后,就自然不能不考虑成交量的大小及增减行为会对量潮趋势的影响,进而对价格构成的涨跌预期,因为这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操作选择,从而关系到直接的盈亏状况。

以第一个小时663亿元的成交水平看,上午盘不会超过1000亿元,且观察第二个小时的较大缩量,或许全天不会超过1800亿元,继续保持压缩量扩增的势态。这一状况转移到下周就会是面临我们前述的量潮趋势发展问题,一旦如此,不仅不容易维持20日均价线的上涨,还可能会诱发显著的回落行为,从而造成20日周期的跌势形成。

只是依照20日均价线的变动关系,即便出现指数回调,也不会立马造成20日均价线下跌,估计要到真正扣减9月5日的2326点之后才会转入显著的扣高压力,否则就要在当前基础上继续拉高,以脱离当前平台区域。这也就是为何本栏谈到“必须要增量上涨”,否则就要密切关注10月8日之后,尤其是10月13日的20日周期变动情况,一旦不能增量推升,就要主动防范缩量回调致使20日周期盘整的客观格局的出现。

当然,上述分析,仅是基于20日周期的解读,还有60、120日周期的发展,道理是一样的,而依循麦氏理论的规律“短线服从长线”的趋势发展关系,纵使波动也会回归到60、120日周期的趋势发展中。而且事实上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可以确保60、120日周期的涨势,所以波动又恰恰是给投资者创造买进的机会。

http://caigengtan.com/media/media/2014/09/2912-8uhaz0lx.jpg
 
因此,即便本栏谈到关于20日周期的演变状况,但也无需惊慌会就此转跌,恰恰相反,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恰是积极调仓换股的好机会,这也是场外资金虎视眈眈的机会。如此也通常会压缩可能的调整空间和时间周期,从而随时都可能会因为再增量推升而改变市场的震荡局势。

这就是牛市环境下常常出现的局面,所以操作上仍然要继续积极的应对,尤其是拥有自己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模式的投资者,恰恰可以极大的创造可盈利机会,只有保守者才会选择规避可能的风险或咬紧涨势股不放松。

操作策略和战术安排,完全与自身的分析方法有极大的关系,这只能是因人而异了,难有个绝对的标准模式。而依照麦氏理论的分析,则仍然应该采取积极的方式来调仓换股或低接确立的涨势个股,以赚取更大的盈利空间,尽可能的少持有或者根本不持有那些短时间内涨幅好几倍或仍然下跌的个股。

实践证明,在牛市环境下,主动出击要比被动等待好许多。

*** 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讲解 ***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