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千关卡摇摇欲坠 自然循环主导涨跌

(2014-05-20 09:27:10)
标签:

财耕谈

曹伟

大势研判

股票

麦氏理论

分类: 市场解读

1959点回到从前    石化双雄是否重演

每一年的五月中下旬对A股来说都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日子,远的不说就从07年说起,当时5月底的“半夜鸡叫”开始,每一年到了5月份后的这个特殊日子,就会有心理上不一样的预期与感受,也许这就是市场的自然循环惯性原理,也可能是市场的作息影响,总之每一年同样的戏码都会再度呈现,估计今年也不例外。

每一次在5月份未来前市场总会说是“红五月”,为何非得说成红五月不可呢?其实一个好兆头的说法,没说明意义。主要是因为“51”长假有关,每一次在51来临前总会有旅游板块启动的特征,这一次也如是只是时间很短而已。每一次发动后到中下旬,多数状况会因为过度预期炒作后陷入高位下跌,五月份的过去惯性状况,今年也一样会再发生。

比对去年的520,当时出现带量拔高走势,才有后来在5月29日2334高点完成后下跌,后来的再下跌创下A股市场一段最严重的大跌走势,直接掼压到6月25日的1849点,周跌幅超过15%,才有后来的反弹。至今219个交易,这个点位屹立不摇,没有再跌破。

再往前一年,最高点出现在5月4日的2453点后开始回调,到5月底反弹后形成后来一大段下跌,几次下来的特征说明市场似乎出现自然循环的惯性心理,每一次到了5月份就会有类似心理习惯与惯性的产生,难免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这是市场惯性的由来,正所谓“有一有二必有三”的关联性,但不代表一定非如此不可,也有改变的可能。

去年5月29日最高2334点,17个交易日跌到1849点,下跌485点,跌幅高达26.23%。这一次自然的循环是否会“年复一年”,再来一次呢?很重要的的关键在于最低收盘条件的对抗作用,尤其是6月25日杀到最低的1849点后拉高回到1959点。当时由石油双雄领导反击的操作模式与条件,时隔一年,是否再次重演?还是从此不再回头?尤其是当时投入的资金,经过一年时间,于今如何?如果再回到此前,是否一切重演?

比对成交额目前的缩量简直无法比拟,问题是:经过一年之后,当时的成交额跑去哪儿了啦!是市场自然供需不足导致急速再缩量?还是因为长期筹码被有效锁定导致缩量?或是根本是因为市场买盘不济,低位承接力不足导致缩量?是做空力量不足?还是筹码有效换手?答案是什么?这个月底会有答案,务必关注这个状况的演变与发生。

时间周期量潮对比   时机成熟该涨就涨


依据“麦氏理论”量潮推演可以清楚看到两个量潮区域的形态:第一个阶段从13年12月6日到14年2月7日,共计40个交易日,换手率13%,缩量造成指数的下跌,也因为缩量也促使指数在进行40天周期稳定后再放量反击拉高,形成对120日均价线的对抗。
第二个阶段从4月16日开始缩量到周一共计22个交易日,目前换手率为7.6%,时间周期比较还有18个交易日,需要进行另外5.4%的换手率,即同样的时间周期与同等换手率,是否会构成同样的反击动作的出现,值得观察。

http://caigengtan.com/media/media/2014/05/2009-r42ncbqz.jpg自然循环主导涨跌" TITLE="二千关卡摇摇欲坠 自然循环主导涨跌" />
 
在这两个周期内形成的44天增量推动,21.6%的换手率,偏向拉高出逃的滚量,也有逐步增量后买入的炒作。有筹码锁定后的发动,形成板块及个股的走强;也有形成趋势下跌后的板块一再的下跌,一再破底创新低。这样的演变说明市场本身形成各种不同状况的修复,构成来回的拉锯与震荡波动,似乎要找一个彼此的平衡点、突破口、转折点,也可能只是其中的过程或插曲,结局如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股票市场吊诡的地方就在于未发生以前说明都不知道,发生以后怎么说都可以,最终还是要看结果如何?只要结果吻合,讲错了也是对;结果错了,讲对了也是错。更重要是,看涨看跌都不重要,只要操作获利才算圆满,因为操作获利才是硬道理,其他都不是。

回归“麦氏理论”的四个步骤及四个条件推演,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还是下跌,在跌势没有完成之前,应该以偏下跌的趋势说明,直到时间周期完成。当然,空间的修复调整也是关键,一旦完成自然会构成低位的反击。

第一个时间周期会落在5月29日,第二个时间在6月16日。时间周期完成时也是“葡萄成熟时”,该反弹就会反弹,该上涨就会上涨,目前都不要急于抢短做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