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5月29日)开盘论市: 回调修整缩量都是买进时机。
(2013-05-29 10:27:33)
标签:
财经大势研判股票麦氏理论杂谈 |
作者:亮话天窗
经过周二的拉高上涨,指数越过2300点之后,市场基本上已经形成一个集体共识,确认上涨的趋势已经不成问题,接下来将是涨多高?涨多久的问题。涨不涨已经不是讨论重点,因为已经确立涨势,如果将时间到回到4月26日当天的下跌,估计当时市场至少有8成是看跌的,即使说超过9成看跌应该也不为过。这个状况在当时本栏的说明无法获得市场认同,但在后来的拉高以后,几乎可以确认,所有上涨因素都是来自于成交量的时间周期运行。
不妨回想一下,这一阶段的上涨,到底出现什么利好呢?好像啥利好都没有呀!还不是经济数据不佳,尤其是经理人采购指数从50之上又回到下方,经济前景不明,人民币升值,出口受到很大的牵制与影响。这些问题每一天都可以提出来,而且每一次提出来都是言之成理,也都事实存在的问题。
如果市场每一天都围绕这个问题打转,那么这个市场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看好。是否就因为这样市场就不好呢?说穿了,证券市场本身就是供需问题而已,只要从供需进行了解,大致上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问题与状况,不尽然是不好,也必然就绪看坏,最终还是回归市场问题,市场解决。
在5月15日之前还是看到很多看跌的说明,即使16日以后连涨两天,指数越过60日均价线以后,还是有看法认为应该把握拉高出脱的机会,越涨越卖是最好的选择。经过再一次修整后,反倒过来形成越卖越涨,尤其是周二的上涨之后,所有原来不看好的观点大概也会一扫而空。
如果本栏要采取顺水推舟式的分析,最好的模式当然是走一步看一步,涨一段说一段,难免也会跌一段讲一段。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推演说明,这就不是《麦氏理论》谈量潮趋势的演绎,而是随波逐流式的投人喜好,挑最容易的演绎来解读,尤其不必强调理论的应用,只要每一天顺着涨跌变化说明,解释为何涨?也解释为何跌?这样大致上也就足够。
市场多少的分析步骤与模式都是如此,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观察,本来就不应该如此讨好,至少要言之有物,至少要有一定的论据说明,千万不要进行事后的解释,因为收盘后结果已经出来,还需要解释吗?即使解释的再好也只是解释盘面的发展与变化而已,对股民朋友而言也只是看到一篇篇华丽辞藻堆砌的解释,没有办法看到俱有前瞻性的演绎。
罗杰斯说过,预测未来行情走势是最愚蠢的事,因为行情的发展是无法预测的。大师所言的确如此,因为股票市场是无法预测的,但《麦氏理论》所强调的是推导估测论述,即采取一定条件的时间设定推导后,采用一定模式的估计与测算,虽然无法完整准确的论断涨跌,但起码可以做到贴近市场,接近市场演变的状况与变化,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关键使用模式。
《麦氏理论》不是预测股市,而是应用量潮的自然运行规律找寻其运行的方向,然后找到一定的规律后加以应用,因为不会在乎价格的变动,只关注量潮的演变,所以才可以更贴近市场运行的机理。最重要的是,市场习惯从价格角度看问题,从来没有从量潮运行的角度推演盘势的变化,这个正好留下一个巨大空缺给理论发挥,我们也填补了这个空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还是一样的概念,量潮推演的结果说明量潮已经启动,因为量潮的扩增放大,会传导到价格的变化,也因为归纳与统计出量潮运行的增减变化关系,最后也找到量潮演变的趋势模型,如此可以更完整的找到一定的运行机理,这个才是《麦氏理论》的价值。例如,本栏谈到一旦20日均量线大于120日均量线时就会有明确的启动现象,周二已经出现这个动作,而且是“同步金叉”的上扬,说明发动上涨的动向明确,也是周二上涨的基础。
在这一天还没有发生以前,本栏也谈到增量修整8天后改变的事实,周一就是一次重要的证明,也是确认改变的开始。这个概念本栏已经讲述了5年,这5年来应用这个概念,几乎已经做到屡试不爽,每一次都可以准确无误的应用折个条件与概念检测盘面的变化,所以因为这样的规律统计,所以形成了理论。
不仅是量潮应用,包含均价线的推演也是如此,所以谈到“站稳60日均价线的第8天就会发动攻势”,周二的上攻也是一次重要证明,说明盘势的起涨已经确认,此时是趋势改变的开始,也是下一轮挑战是一个高点2444点的开始。
本栏要说的是,向上走高已经是明确的,突破上一个高点已经没有悬念,趋势上涨是事实,到底会涨多高?涨多久?走多远?其实都不必在意,只要记得一点,没有明确下跌讯号出现以前,不要轻易言顶。因为上涨,所以继续涨,选好股票后跟着市场上涨就好,赚个股的价差才是关键,其他不重要。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