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4月8日)开盘论市:别担心跌破半年线,低接等待即可
(2013-04-08 10:23:59)
标签:
财经大势研判股票麦氏理论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近期市场谈论到下跌的支撑时都会提到年线,最重要的理由是指数越过年线后回调测试,应该俱有一定的支撑要求,但今日出现利空后直接跌破年线,市场认为的支撑轻松就跌破,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所谓年线也不过是平均价格统计的方法说明而已,所有线的应用与解读都是人为制造,可有可无,可以有作用,也可以毫无作用,所有线也只是一个参考依据的应用而已,当市场信心尽失时,所有线也会毫无作用,市场信心才是根本。
为何会使用年线呢?通常都是跌到该区域后,找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所以才会搬出年线来说明。到底年线是什么概念?是一年来的平均成本吗?如果真的是一年的概念,等于是12年4月8日到今天的成本吗?应该是几天呢?这个问题机会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有使用240天为年线,也有250天。虽然数据上差异不大,但天数的采用都不一样,如何信赖年线的使用呢?
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的投资真的持有超过一年以上?估计很少,根据本栏对市场的观察,超过120天持股者都低于5%以下,何况是年线,看看市场换手率就知道,A股市场一年换手率超过7次,平均34天换手一次,即使是谈年线支撑,估计也不是一年来的平均成本,多数是近期买入的差别,那么年线的分析根本就没有意义,它的支撑作用也有限,不如针对120日均价线来使用更好。如果要贴近盘面,应该使用低于60天周期的天数会更好,最好的三条线是20、40、60天,符合A股市场的换手率标准。
由此得知,任何分析谈到年线者估计对市场的了解与体会实在不够深入,不仅年线不能期待,120天均价线也都不能轻易相信它的作用,只有在趋势的认定上可以采用,在操作上不宜过度使用,一定要回归到最恰当的天数应用才是最好的根据,否则都是看图说故事。
多数的观点都会在看到事实结果后才开始谈论,事实上已经于事无补,即使讲得再好也只是讲解股市的波动变化而已,无法做到事先的推导研判,当然也就无法做到事先的防范应用。所有分析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股市运行的规律,然后掌握其规律,可以领先市场进行对未来行情的判断与应用,这样就可以“走在市场前面”,在低位上涨时可以第一个吃螃蟹,在高位下跌时可以避开风险。就因为大家都在找这样的方法,所以就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出现。
最没有意义的分析是去谈论市场的观点,例如去谈论年线是否有支撑?或是去谈论之前市场对120日均价线有支撑的看法,如今一口气跌破的状况。如果知道《麦氏理论》的方法论,其中谈到扣减法的关系,就知道即使今天跌破去年12月25日的收盘点位2213点,120日均价线还有长达55个交易日是“扣低而助涨”,说明未来的这段时间内上证指数的120日均价线都还会继续的走高,代表什么呢?它的助涨条件没有改变。
助涨是指这一条均价线的趋势,代表的是采用120天作为操作周期者的平均成本,当指数跌破这个点位时说明这个周期内的介入者都处在亏损阶段。在理论应用的扣减观念中没有所谓牢不可破的概念,只有俱有“优势”与“劣势”的差异,即目前的120日均价线还处在俱有优势的阶段中,有三种可能状况的演绎,一是接近120日均价线后反击,二是正好落在120日均价线后发挥支撑,三是跌破以后再拉起来。
不是跌破以后120日均价线就立即拐头助跌,“倒地不起”,而是它的趋势依然上涨,此时你是否要信赖它的趋势?如果信赖,请依照120日均价线的上涨趋势进行应用与把握,这个才是技术分析的重点,不是依据那个理论计算可以跌到那个点位,然后就认定那个点位就是最后的支撑,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那不是技术分析,是计算分析。也不是去谈论那些人依据120日均价线分析就是对与错,而是你是否真的知道120日均价线依据的要件与理论基础,这个才是关键。
最不好的一种观点是,总以为别人说的状况不对,忘记回头看看自己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对过。只看到别人的问题,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这个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总以为谈论别人来凸显自己的观点,其实反而陷入自己的错误循环而不自知。多数的分析几乎都是如此,所以最好的分析模式是:谈论自己的观点就好,别管他人说什么;做好自己的操作就好,别管他人讲什么。
只要看看上方来自于10、20、40、60日均价线的下跌,单凭一条120日均价线如何能够阻挡呢?尤其在3月28日跌破以后,多方已经失去对抗能力,对比12年的3月28日的下跌,几乎形成同时的对应,当时可以拉起来,这一次一样可以拉起来。去年的状况比现在更糟糕都可以上涨,这一次当然可以,别担心再下跌,只要低接等待就好。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近期市场谈论到下跌的支撑时都会提到年线,最重要的理由是指数越过年线后回调测试,应该俱有一定的支撑要求,但今日出现利空后直接跌破年线,市场认为的支撑轻松就跌破,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所谓年线也不过是平均价格统计的方法说明而已,所有线的应用与解读都是人为制造,可有可无,可以有作用,也可以毫无作用,所有线也只是一个参考依据的应用而已,当市场信心尽失时,所有线也会毫无作用,市场信心才是根本。
为何会使用年线呢?通常都是跌到该区域后,找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所以才会搬出年线来说明。到底年线是什么概念?是一年来的平均成本吗?如果真的是一年的概念,等于是12年4月8日到今天的成本吗?应该是几天呢?这个问题机会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有使用240天为年线,也有250天。虽然数据上差异不大,但天数的采用都不一样,如何信赖年线的使用呢?
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的投资真的持有超过一年以上?估计很少,根据本栏对市场的观察,超过120天持股者都低于5%以下,何况是年线,看看市场换手率就知道,A股市场一年换手率超过7次,平均34天换手一次,即使是谈年线支撑,估计也不是一年来的平均成本,多数是近期买入的差别,那么年线的分析根本就没有意义,它的支撑作用也有限,不如针对120日均价线来使用更好。如果要贴近盘面,应该使用低于60天周期的天数会更好,最好的三条线是20、40、60天,符合A股市场的换手率标准。
由此得知,任何分析谈到年线者估计对市场的了解与体会实在不够深入,不仅年线不能期待,120天均价线也都不能轻易相信它的作用,只有在趋势的认定上可以采用,在操作上不宜过度使用,一定要回归到最恰当的天数应用才是最好的根据,否则都是看图说故事。
多数的观点都会在看到事实结果后才开始谈论,事实上已经于事无补,即使讲得再好也只是讲解股市的波动变化而已,无法做到事先的推导研判,当然也就无法做到事先的防范应用。所有分析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股市运行的规律,然后掌握其规律,可以领先市场进行对未来行情的判断与应用,这样就可以“走在市场前面”,在低位上涨时可以第一个吃螃蟹,在高位下跌时可以避开风险。就因为大家都在找这样的方法,所以就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出现。
最没有意义的分析是去谈论市场的观点,例如去谈论年线是否有支撑?或是去谈论之前市场对120日均价线有支撑的看法,如今一口气跌破的状况。如果知道《麦氏理论》的方法论,其中谈到扣减法的关系,就知道即使今天跌破去年12月25日的收盘点位2213点,120日均价线还有长达55个交易日是“扣低而助涨”,说明未来的这段时间内上证指数的120日均价线都还会继续的走高,代表什么呢?它的助涨条件没有改变。
助涨是指这一条均价线的趋势,代表的是采用120天作为操作周期者的平均成本,当指数跌破这个点位时说明这个周期内的介入者都处在亏损阶段。在理论应用的扣减观念中没有所谓牢不可破的概念,只有俱有“优势”与“劣势”的差异,即目前的120日均价线还处在俱有优势的阶段中,有三种可能状况的演绎,一是接近120日均价线后反击,二是正好落在120日均价线后发挥支撑,三是跌破以后再拉起来。
不是跌破以后120日均价线就立即拐头助跌,“倒地不起”,而是它的趋势依然上涨,此时你是否要信赖它的趋势?如果信赖,请依照120日均价线的上涨趋势进行应用与把握,这个才是技术分析的重点,不是依据那个理论计算可以跌到那个点位,然后就认定那个点位就是最后的支撑,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那不是技术分析,是计算分析。也不是去谈论那些人依据120日均价线分析就是对与错,而是你是否真的知道120日均价线依据的要件与理论基础,这个才是关键。
最不好的一种观点是,总以为别人说的状况不对,忘记回头看看自己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对过。只看到别人的问题,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这个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总以为谈论别人来凸显自己的观点,其实反而陷入自己的错误循环而不自知。多数的分析几乎都是如此,所以最好的分析模式是:谈论自己的观点就好,别管他人说什么;做好自己的操作就好,别管他人讲什么。
只要看看上方来自于10、20、40、60日均价线的下跌,单凭一条120日均价线如何能够阻挡呢?尤其在3月28日跌破以后,多方已经失去对抗能力,对比12年的3月28日的下跌,几乎形成同时的对应,当时可以拉起来,这一次一样可以拉起来。去年的状况比现在更糟糕都可以上涨,这一次当然可以,别担心再下跌,只要低接等待就好。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前一篇:介入者见风转舵,等候风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