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四(3月14日)开盘论市:季线助涨态势不变,2243点可以力守

(2013-03-14 10:19:47)
标签:

财经

大势研判

股票

麦氏理论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影响市场最大的因素在于市场的操作心理,即市场心理行为与情绪才是决定市场涨跌最大的因素,不管任何消息的好坏,它影响到市场直接投入股市操作买卖的心理与情绪,当然就直接影响到股市交易热络与否,所以所谓利好与利空其效应很多时候也不一定就如市场的预期,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反向,每一个人的观感都不同,谁也说不凄楚,所以都言人人殊,因人而异,重点在于个人的观点看法与自我的解读。

多数人不容易自我解读,几乎都看市场脸色来判断,更多分析是因为最后已经有结果以后才可以解释这是什么原因。例如利好政策影响所以上涨,重点在于最后结果是上涨,所以就解读为利好激励。如果是下跌来收呢?当然就转变为利好政策市场不领情,结果下跌。说真的,这样的说明,说了等于没有说,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但是奇怪的是,很多股民偏偏喜欢听这个,而且乐此不疲。

不管是利好或是利空,最后都一定要直接反应在盘面上,所有操作行为都应该反映在市场交易中的量与价而已。政策利好消息出现可以促使上涨,反应的当然是价格上涨,可以增量也不一定要增量;政策利好消息出现也可以促使下跌,价格下跌,可以是带领下跌,也可以不带量下跌,这个时候的利好变成“利好出击转为空”。原来的好事变成坏事,原来明明是赢得赌局,竟然赌到输了,显然跟利好无关。

《麦氏理论》的分析一定是回到量与价的分析上,如果以百分比来比喻,成交量可以占到55%以上的比率,甚至于超过60%,看每一个人的应用;价格影响因素大致上在60%上下,看每一个人应用的重点设定。不管是利好与利空,就必须反应在量与价才可以视为“一切信息的作用”,否则利好与利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也起不到任何关联。

同样是两会,同样是3月14日,去年的今天,下午13:45分温总理讲话,结果市场的判断是利空,股市立即带大量下跌,当天可以拉高到2478点后一路狂跌,最后跌到2391点,跌破20日均价线后构成反转助跌,成交量放大到1707元。最后收盘结果后,市场的解读自然往利空说明,谈到市场担心再度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资金外逃。到了3月28日指数直接跌破60日均价线,当时其他4条均价线都形成下跌,只剩下季线属于上升形态,继续对抗下跌。

经过8个交易日以后,指数再度回到60日均价线,然后再到拉高,彼时政策利好频传,几乎是每4天一个利好,将指数推升到3月14日下跌前一天的收盘2455点附近,5月4日来到2452点。利好,政策支持,市场鼓吹,没有看到任何一丝不好的消息,眼看2455点在望,随时可以越过然后再创新高,当时市场几乎都已经是一面倒看涨,而且还很认真的谈到3200点已经是指日可待。

在当时,本栏依据60日均量线的关系谈到,5月9日就是量潮平衡改变日,这一天非常关键,一定要避开随时的调整与下跌,还真的从这一天后开始下跌,一路下跌,跌到市场都傻眼。显然说明,当市场众口一说时,结果都是相反。原料市场认为的利好,其实反而是“利”不好。那么现在呢?情况与条件完全不同,当时的量与价的趋势形态不好,现在已经转为好,一样跌破60日均价线,要因此看坏吗?

从《麦氏理论》的观点推演,量潮趋势上涨,均价线趋势一样上涨,实在没有理由看跌,所以不必因为周三跌破60日均价线,收盘2263点,最低2253点,就认为要跌破2200点,或是跌得更深,因为趋势属于上涨,即使目前出现一些看起来似乎是不好的消息,例如到钓鱼岛测绘、央行行长谈到要注意通货膨胀问题,还有香港汇丰银行提高贷款利率,这些都可以促使盘面突然间解读为利空,是不是真的利空呢?谁可以认定?谁可以影响你的“自我解读”呢?还要看你自己认定与把握呀!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