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保险指标下跌的警示2。
(2013-02-19 17:58:05)
标签:
财经大势研判股票麦氏理论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如今经过47天后,形成在1月25日之前的左边第一个高点区域,形成“复合式双头”,1月25日后的另一个顶部形态,但还没有出现“复合式双头”,可以研判,后续一定会有再一次复合式双头的出现。
也因为没有跌破80°,所以没有跌破20日均价线,就算未来3天内跌破20日均价线,也会在均价线支撑持续后构成一次反击。反映与表现在20KD指标上就会构成两个状况,一是20D值不会跌破80°出现反弹;其次是跌破后出现反弹。
重点是:在反弹时还可以分成强势的反弹与弱势反弹,一旦形成强势反弹,等于是在回调的基础上再度“垫高成本加码拉抬”,形成再度拉高,那么20KD会再度向上交叉完成“复合式双头”,这个时候的指数就会构成“创新高”与“不创新高”的差异。
不管是那一种状况,对多方都不利,尤其是创新高更为不利,因为一旦创新高也就意谓后面会构成追杀的演绎,这一点必须了解。
应该说,今天谈到的状况,估计很多人难以体会,也不容易体认到,只有走出那种状况以后才会知道本栏表达的概念,难免会有“鸭子听雷”的不知所云解读,其实难免会如此,等事后回头来看,你会明白本栏的表达。
对比MACD呢?基本状况如此,差异在于这个指标应用的是EMA的计算,它本身不是收盘价,而是经过过个点位平均后的数据,然后加上一定天数的平均,采用两条不同时间周期的平均数比较,例如12与26天的参数,本栏建议使用10与20天即可。
两 条不同时间周期的EMA1与EMA2之间的差值,再乘上一个平滑数据,类似等于12(10)天与26(20)天均价线之间的差值乘上一个平滑数据,这样就 形成DIF,所以DIF本身已经经过至少三次平滑,加上取值小,所以较同样时间周期的均价线来得快,举例当指数跌破10日均价线时,DIF也会向下交叉 DEA,大致上如此。
不过要注意的是它在涨跌势中的初段,还是中段,状况完全不同,但可以采取在中短后构成背离的形态,才视为比较完整的回调。注意是“涨势中的回调修整”,不是“跌势”,所以不能以“下跌”视之。虽然事实结果是指数下跌,但这个下跌的概念,与趋势下跌的概念还是有所区别。
所以目前形成MACD的高低位与指数的高低位不同,自然也就是“背离”,但这个“背离”不是一次致命性的背离下跌,也不是类似高位的背离,而是修整背离,说明会下跌,但幅度与速度及时间都不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下跌是为了后面再上涨”。
不知道这样表达您是否可以体会?简单的说,这一次的“双保险指标”的确已经构成明显的高位双头背离,但在20日均价线还没有构成助跌以前,它的“杀伤力”不够,有些时候也只是稍微调整一下就改变,也会出现稍微大一点幅度调整,但最终涨势不变,这才是重点。
最重要的是下一次再度向上交叉后形成的助涨,它可以来得又急又快又猛,但一旦拉高后的反转下跌也会毫不含糊,也可以是毫不客气的加速与加重掼压,后面再给大家推演说明,不能再说了,再说,估计你会越看越迷糊,越不知所云。
简 单的说,双保险指标已经形成助跌的事实,在酝酿的时候已经提醒大家,到今天的论证确认,接下来的演变会如何呢?如果你细心阅读本栏的分析,你会知道后面的 演变状况;如果你不太能理解,大致上也可以知道本栏表达的方向;万一你粗心大意,而且也不置可否,甚至于认为本栏啰哩八嗦讲了一堆没有用的说明,也说明你 真的不会使用“简易指标操作法”,也不知道双保险指标的定义,应该要多用点心思学习。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如今经过47天后,形成在1月25日之前的左边第一个高点区域,形成“复合式双头”,1月25日后的另一个顶部形态,但还没有出现“复合式双头”,可以研判,后续一定会有再一次复合式双头的出现。
也因为没有跌破80°,所以没有跌破20日均价线,就算未来3天内跌破20日均价线,也会在均价线支撑持续后构成一次反击。反映与表现在20KD指标上就会构成两个状况,一是20D值不会跌破80°出现反弹;其次是跌破后出现反弹。
重点是:在反弹时还可以分成强势的反弹与弱势反弹,一旦形成强势反弹,等于是在回调的基础上再度“垫高成本加码拉抬”,形成再度拉高,那么20KD会再度向上交叉完成“复合式双头”,这个时候的指数就会构成“创新高”与“不创新高”的差异。
不管是那一种状况,对多方都不利,尤其是创新高更为不利,因为一旦创新高也就意谓后面会构成追杀的演绎,这一点必须了解。
应该说,今天谈到的状况,估计很多人难以体会,也不容易体认到,只有走出那种状况以后才会知道本栏表达的概念,难免会有“鸭子听雷”的不知所云解读,其实难免会如此,等事后回头来看,你会明白本栏的表达。
对比MACD呢?基本状况如此,差异在于这个指标应用的是EMA的计算,它本身不是收盘价,而是经过过个点位平均后的数据,然后加上一定天数的平均,采用两条不同时间周期的平均数比较,例如12与26天的参数,本栏建议使用10与20天即可。
两 条不同时间周期的EMA1与EMA2之间的差值,再乘上一个平滑数据,类似等于12(10)天与26(20)天均价线之间的差值乘上一个平滑数据,这样就 形成DIF,所以DIF本身已经经过至少三次平滑,加上取值小,所以较同样时间周期的均价线来得快,举例当指数跌破10日均价线时,DIF也会向下交叉 DEA,大致上如此。
不过要注意的是它在涨跌势中的初段,还是中段,状况完全不同,但可以采取在中短后构成背离的形态,才视为比较完整的回调。注意是“涨势中的回调修整”,不是“跌势”,所以不能以“下跌”视之。虽然事实结果是指数下跌,但这个下跌的概念,与趋势下跌的概念还是有所区别。
所以目前形成MACD的高低位与指数的高低位不同,自然也就是“背离”,但这个“背离”不是一次致命性的背离下跌,也不是类似高位的背离,而是修整背离,说明会下跌,但幅度与速度及时间都不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下跌是为了后面再上涨”。
不知道这样表达您是否可以体会?简单的说,这一次的“双保险指标”的确已经构成明显的高位双头背离,但在20日均价线还没有构成助跌以前,它的“杀伤力”不够,有些时候也只是稍微调整一下就改变,也会出现稍微大一点幅度调整,但最终涨势不变,这才是重点。
最重要的是下一次再度向上交叉后形成的助涨,它可以来得又急又快又猛,但一旦拉高后的反转下跌也会毫不含糊,也可以是毫不客气的加速与加重掼压,后面再给大家推演说明,不能再说了,再说,估计你会越看越迷糊,越不知所云。
简 单的说,双保险指标已经形成助跌的事实,在酝酿的时候已经提醒大家,到今天的论证确认,接下来的演变会如何呢?如果你细心阅读本栏的分析,你会知道后面的 演变状况;如果你不太能理解,大致上也可以知道本栏表达的方向;万一你粗心大意,而且也不置可否,甚至于认为本栏啰哩八嗦讲了一堆没有用的说明,也说明你 真的不会使用“简易指标操作法”,也不知道双保险指标的定义,应该要多用点心思学习。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前一篇:2月19日三点一项的判断与应用
后一篇:事先规划对的方法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