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月28日)开盘论市:拉高2311点以上先调节,创造有利的再操作空间。
(2013-01-28 09:42:32)
标签:
财经大势研判股票麦氏理论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如何解读上周五的缩量?到底是筹码锁定回调缩量呢?还是买盘缩手,暂时没有再买高的意愿?这两个状况的变 化,如果从多头涨势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不管是否是回调缩量力求筹码的稳定,说明的是多方还掌握一定的控盘优势,等于在主控权与主动权 都还在多方的掌握中,只要多方意图作价拉高,还是可以随时轻松的将股价拉抬起来,只是这样的刻意作价拉高属于自身“垫高成本”的操作方式,除非后续还可以 持续的走高,否则这一刻介入者反而形成自身的高位买入,容易形成初期的买套。
如果属于买盘缩手,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在于,何时与何点位多 方 会再度买入?因为只要在多方有效的控盘之下,即使是买方短暂的缩手,暂时不买入,虽然成交量萎缩,有推不上的现象,但也因为没有卖出,所以实际卖压不重, 这样也保证了多方可以稳定在一定的高位不跌,然后形成修整等待时机再度反击。果真如此,那么接下来缩量到那一种程度?修整最后的效果如何?将是多方另一个 证明与考验,这个状况与条件也是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不过,还是要回到指数的基础来说明,最重要的是1月14日这一根逆势反击拉 高 力守在2311点的这一根日K线。当时是在前一周,跌破10日均价线,也跌破反转点2296点后收在2243点,从趋势的演变来看,多方应该要有一次修 整。但因为隔周周一就立即反击,除了展现多方做多的决心与掌握筹码的能力外,也说明多方在权重股与大盘股的绝对控盘能力,可以在必要时,随时拉高这些权重 股来进一步垫高指数,也形成一定的逼空操作。
类似这样的“刻意逼空”操作法,说明得是多方掌握一定的筹码优势,尤其是针对权重股与大盘 股 的绝对控盘,也等于应用这样的优势形成绝对的诱空逼空后的诱多,也是另一个状况的“垫高成本加码拉抬”的炒作,到底这样的炒作可以冲高到何种程度?是否意 谓只要垫高成本加码拉抬就可以成就上涨的优势呢?事实上不容易构成类似的“拔高再拔高”的操作,因为任何类似的操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拉高获利了结,但 如果毫无节制的一再将成本垫高,此时最大的考验将立即进入资金链条的测试,到底有后续还有多少资金可以投入?资金口袋有多深呢?
说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是目前主要的控盘者或是操盘者也一样无法可知最后的演变与真实状况,所以还是要回到市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来回答,一个是市场人气问题,其次当然是市场的资金投入,也可以视为市场的认同问题。
人 气状况一般只要从买卖盘与涨跌家数观察,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今日到上午10点的演变,买卖盘几乎完全绝对的偏向在多方有效掌握中,同时涨跌家数 也是绝对的倾向上涨,同时指数可以轻易的拉高,说明买方可以再度垫高成本买入,而且也有明显的追高买盘跟进,这个时候等于说明多方还是可以轻易化解原来存 在的卖压,与认为回调修整的看法,主要还是直接参与的态势说明了一切。
看到目前盘面的优势,实在看不出多方有不涨的理由,但是回到技术 面 的角度分析,是否多方一定非得在今天,尤其是周一就立即反击再拉高呢?尤其是1月14日拉高的点位2311点,在跌破了以后是否有需要如此快速就强势拉高 呢?如果重新拉高越过这个点位,只要继续垫高到2325或是最高收盘2328点,也可以说没多方形成的高位换手的有效性,但相对也等于凸显了自己高企的成 本,也一样形成一定的风险,有必要如此强硬的对抗吗?这些问题必须在后续获得有利的确认,否则会衍生与恶化多方后面的优势。
当2296 点 跌破以后,再来就是今日反转点2288点,等于是20日均价线目前成为这一个阶段,中短期发动上涨最重要的一个推升力量,也是最主要,也会是这个区域内可 以采用的最后的力量,即从短线5到10天的演变,扩延到20天周期的区域抗争,等于将这个成本区域一下子垫高到一个以20天周期为基准的区域,此时也逼使 多空双方陷入区域的肉搏与殊死战,最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从这个基础再拉高,然后继续垫高成本再拉抬,其次是拉高不成反手下杀形成高位区域的争夺失败后 压低,这样也预告修整周期会拉长。
如果从有利的技术面条件分析,多方犯不着在这一刻操作如此强势的再度反击拉高,类似这样的反击拉高也 可 以是一个“假动作”,即看似反击拉高上涨,实则是为了拉高出脱后杀低,如果是这样,那么成交量的大幅度放大就成为今日非常重要的观察,同时还要注意第二及 第三个小时持续滚量的不良演变。等于今日开盘后的一个小时内多方模糊了后续的演变,也搅乱了后续的演变方向,这个反而投入了更多变数,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因 素与变化,因此还是要留意时间周期对多方不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到本周四后的演变,多一些观察,不必急于定论。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如何解读上周五的缩量?到底是筹码锁定回调缩量呢?还是买盘缩手,暂时没有再买高的意愿?这两个状况的变 化,如果从多头涨势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不管是否是回调缩量力求筹码的稳定,说明的是多方还掌握一定的控盘优势,等于在主控权与主动权 都还在多方的掌握中,只要多方意图作价拉高,还是可以随时轻松的将股价拉抬起来,只是这样的刻意作价拉高属于自身“垫高成本”的操作方式,除非后续还可以 持续的走高,否则这一刻介入者反而形成自身的高位买入,容易形成初期的买套。
如果属于买盘缩手,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在于,何时与何点位多 方 会再度买入?因为只要在多方有效的控盘之下,即使是买方短暂的缩手,暂时不买入,虽然成交量萎缩,有推不上的现象,但也因为没有卖出,所以实际卖压不重, 这样也保证了多方可以稳定在一定的高位不跌,然后形成修整等待时机再度反击。果真如此,那么接下来缩量到那一种程度?修整最后的效果如何?将是多方另一个 证明与考验,这个状况与条件也是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不过,还是要回到指数的基础来说明,最重要的是1月14日这一根逆势反击拉 高 力守在2311点的这一根日K线。当时是在前一周,跌破10日均价线,也跌破反转点2296点后收在2243点,从趋势的演变来看,多方应该要有一次修 整。但因为隔周周一就立即反击,除了展现多方做多的决心与掌握筹码的能力外,也说明多方在权重股与大盘股的绝对控盘能力,可以在必要时,随时拉高这些权重 股来进一步垫高指数,也形成一定的逼空操作。
类似这样的“刻意逼空”操作法,说明得是多方掌握一定的筹码优势,尤其是针对权重股与大盘 股 的绝对控盘,也等于应用这样的优势形成绝对的诱空逼空后的诱多,也是另一个状况的“垫高成本加码拉抬”的炒作,到底这样的炒作可以冲高到何种程度?是否意 谓只要垫高成本加码拉抬就可以成就上涨的优势呢?事实上不容易构成类似的“拔高再拔高”的操作,因为任何类似的操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拉高获利了结,但 如果毫无节制的一再将成本垫高,此时最大的考验将立即进入资金链条的测试,到底有后续还有多少资金可以投入?资金口袋有多深呢?
说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是目前主要的控盘者或是操盘者也一样无法可知最后的演变与真实状况,所以还是要回到市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来回答,一个是市场人气问题,其次当然是市场的资金投入,也可以视为市场的认同问题。
人 气状况一般只要从买卖盘与涨跌家数观察,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今日到上午10点的演变,买卖盘几乎完全绝对的偏向在多方有效掌握中,同时涨跌家数 也是绝对的倾向上涨,同时指数可以轻易的拉高,说明买方可以再度垫高成本买入,而且也有明显的追高买盘跟进,这个时候等于说明多方还是可以轻易化解原来存 在的卖压,与认为回调修整的看法,主要还是直接参与的态势说明了一切。
看到目前盘面的优势,实在看不出多方有不涨的理由,但是回到技术 面 的角度分析,是否多方一定非得在今天,尤其是周一就立即反击再拉高呢?尤其是1月14日拉高的点位2311点,在跌破了以后是否有需要如此快速就强势拉高 呢?如果重新拉高越过这个点位,只要继续垫高到2325或是最高收盘2328点,也可以说没多方形成的高位换手的有效性,但相对也等于凸显了自己高企的成 本,也一样形成一定的风险,有必要如此强硬的对抗吗?这些问题必须在后续获得有利的确认,否则会衍生与恶化多方后面的优势。
当2296 点 跌破以后,再来就是今日反转点2288点,等于是20日均价线目前成为这一个阶段,中短期发动上涨最重要的一个推升力量,也是最主要,也会是这个区域内可 以采用的最后的力量,即从短线5到10天的演变,扩延到20天周期的区域抗争,等于将这个成本区域一下子垫高到一个以20天周期为基准的区域,此时也逼使 多空双方陷入区域的肉搏与殊死战,最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从这个基础再拉高,然后继续垫高成本再拉抬,其次是拉高不成反手下杀形成高位区域的争夺失败后 压低,这样也预告修整周期会拉长。
如果从有利的技术面条件分析,多方犯不着在这一刻操作如此强势的再度反击拉高,类似这样的反击拉高也 可 以是一个“假动作”,即看似反击拉高上涨,实则是为了拉高出脱后杀低,如果是这样,那么成交量的大幅度放大就成为今日非常重要的观察,同时还要注意第二及 第三个小时持续滚量的不良演变。等于今日开盘后的一个小时内多方模糊了后续的演变,也搅乱了后续的演变方向,这个反而投入了更多变数,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因 素与变化,因此还是要留意时间周期对多方不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到本周四后的演变,多一些观察,不必急于定论。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前一篇:【财耕谈】从长线思路构建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