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步骤的推导应用解读近期上证指数演变
(2012-11-19 09:30:03)
标签:
大势研判个股股票麦氏理论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在《麦氏理论》的应用中最后都要回到最基本的四个步骤来验证,如果舍弃这个那么理论的应用就会停留在纸上谈兵,因为所有的理论只是讲解的一个过程,最后必须回归到实际操作步骤来应用,那么理论就会成就实际操作与应用。
四个步骤第一个谈到的是均量线,均量线一定从120日均量线谈起,即120日均量线的上涨视为量潮的“四级涨势”,形成下跌当然就是“四级跌势”,到目前为止120日均量线还是下跌,所以从四级跌势的角度来看,这个部份还是下跌,在过去的分析中已经多次谈及。
何时会结束它的下跌呢?重点在于时间周期的演变,即从最高均量线萎缩下跌开始计算,例如7月9日120日均量线来到最高的796亿元以后,隔天开始下跌。从这个假设条件上可以解读为长期量潮开始形成压缩,压缩的目的是为了挤泡沫,等于用长期量压的方式逼迫原来持股者认赔,通常会有两个状况验证,一个是时间周期的关系,二是比率关系的应用,其中比率关系还牵涉到与是一个周期的比较。
时间周期的应用通常在一个涨与跌的趋势完成以后,如果属于一个长周期的压缩,一般至少会有一个120天周期的运行,知道以时间消磨所有存在上涨的看法后才会开始稳定。这个部份是针对心理情绪的变化进行说明,设定120天也只是《麦氏理论》在研究中的一个观察比对的时间周期关系,也许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模式,不过在理论的论证就是如此,当然还是以此来论述。
从7月10日开始下跌至今89个交易日,时间周期如果属于一个完整的120天,那么等于说明还有31天的时间演变需要观察。
其次是依照比率说明,例如796亿元之后到492亿元是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应该在398亿元,第三个阶段在304亿元。
不必管这个量潮是否一定会来到398或是304亿元,而是第一个阶段来到492亿元之后,是否其他较短周期的均量线已经进入相对的稳定与逐步增量?例如目前120日均量线还有未来7个交易日属于高量潮区域阶段的扣减,等于过了这个周期基本上等于长周期的量压结束。
不过就算进入断层量的阶段,属于较低的量潮区域,但因为在对比量的扣减上差异很大,所以即使进入断层量阶段,也未必就代表长期均量线已经完全结束,说明也会有持续压缩量的发生,也会持续挤泡沫,只是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量压会降低很多,相对再下杀的伤害降低,此时也可以进入修整后的改变。
这个时候就要回到其他较短周期的应用,例如60日均量线的对比,例如9月7日的60日均量线526亿元后开始上扬,到11月9日再度出现更低量,说明这个阶段60日均量线的修整没有完成,形成均量线再降低的压缩,此时也进入中长期的再压缩,针对这个阶段的争夺。
显然到了9日中长多量潮修整失败,此时60日均量线再度进入探低,从5月22日的919亿元形成持续的压缩,分别在568、459、351亿元为进一步修整的低位量潮,526亿元不是最低,接下来进入459亿元测试,继续压缩,等于回到60日内的争夺,也构成近期的再压低。
原来526亿元的修整宣告失败以后,接下来的压缩回到那里?一时还无法轻易判断,不必过早认定,等走出来以后自然就知道。
接下来再看20日均量线,9月7日的474亿元到周五宣告失败,接下来当然是再度测试更低量的时候,到底回到多少低量才可以稳定呢?此时要注意来自于120、60日均量线之间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必须出现后续的稳定增量、补量达到20、60、120日均量线以后才有完整的低位量潮特征改变的开始,目前的确没有,所以也不必太早判断。
当前期量潮修整已经失败之后,接下来也等于陷入另一个周期的修整,此时量潮趋势已经确定是下跌之后,再压低已经在所难免,也等于说明前期来自于9月7日大量推升失败后的再压缩挤泡沫。
所有的量潮推导判断应用都是针对一个阶段的增量与减量的条件观察,然后加以推导应用,当出现初步放大量后改变,也说明后续的量潮会延续,也可以开始构成逐步的改变。但经过一定时日以后量潮修整周期失败,那么也会进行失败后的修整,再度拉长时间,继续的再压缩挤泡沫。
后续的演变一样依照时间周期与比率加以推导论证,一样必须出现增量后形成蓄量、滚量后才可以认定多方俱有对抗能力。但每一个阶段的压缩量都会有市场的基础量、基准量、基本量,或是生存量、存活量。如果无法达到这个最基本的水平,代表整个行业都会陷入无利润的阶段,甚至于出现亏损。一旦出现全行业亏损时,也是最大危机的时刻,当然也是转机的开始。
所以说,危机就是转机,危机到了最后阶段就“转危为安”。到底接下来在量潮上多方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转危为安呢?目前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多方已经见低、见地、见底量,所以还要一些时间论证。
第一个时间周期是120日均量线断层量后的推演,其次是压缩到第一个阶段的萎缩状况,在9月7日之所以可以形成一次的强劲反击,也是因为20日均量线压缩到120日均量线的一半以下比率后构成一次反击,经过40天以后再度的压缩后,说明这个比率还无法达到可接受的压缩比率,所以只有继续压缩测试。
后续必须针对上述三条均量线进行增量、补量以后,才可以构成有效的改变,否则也只能接受再度下跌的事实,这个就是市场。
本栏的分析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说明的也就是这个状况,即使之前在量潮的推演上谈到有机会构成稳定增长后加以改变,但这个时候已经确定量潮的增长不可能以后,只能接受后面压缩量后的再下跌,也等于再度挤泡沫的持续。等于经过阶段压低改变后,必须依照目前的量潮事实来说话,自然也必须依照均量线趋势的调整而加以修正改变,不能随意坚持原来的量潮基础,因为已经改变了。
因为均量线改变,所以判断也要改变,整个推演也就是如此。除非后续可以持续增量、补量,否则均量线趋势就是如此。
那么均价线趋势呢?一样也构成下跌,当然也是跌势依旧;反转点击穿后跌破,下跌延续;双保险指标已经构成下跌,所以后续也偏向下跌。
一定有读者会难以接受,明明之前不是看涨吗?为何这一刻看跌?本栏要说的是,当时看涨的条件已经改变,所以自然也要修正改变。
是否会因为这样修正改变后正好这个时候上涨?理论的推导应用就是如此,也只有这样应用说明,不会在意是否这个时候正好上涨。难免会有人会以为这个就是所谓的“反向指标”,可以依照本栏的看法对做。也许在前面出现一些变化后在短线里头如此观察,对了,开始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以为理论就是这么不济。
各种观点难免会有差异,但这样观点的人忘记,5月9日一路看跌下来,这个过程是合理的推导,过程也都是完整;即使到8月28日以后的推导,9月7日的大涨也都已经证明了,再到9月27日也都证明。看看到时这些观点者他们是如何看呢?这个状况告诉我们,总有人会说东说西,但他们不会去谈当时的状况。量潮修整、调整会有变故,这是必然,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经过,对任何分析者而言这些过程都会经历,也都是合理。
当然,这些挑刺者难免会在出现的差错嘲笑讥讽,不必理会,随他们而去,从过去论证的经历可以证明,理论的应用还是优于很多分析模式与过程,或是比对一下不同的论述,也就这个阶段讲对,长期来看未必,还是要给他们鼓励,希望继续说下去,看看后面的状况如何?因为只要走在沙滩上就会弄湿,也会有出现差错的时候。
应该要感谢挑刺者,就因为这样反而促使后面更大的成功,五年来走过的路已经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也见识了很多,只要对自己的理论应用继续坚持就会有成果,根本不必担心。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在《麦氏理论》的应用中最后都要回到最基本的四个步骤来验证,如果舍弃这个那么理论的应用就会停留在纸上谈兵,因为所有的理论只是讲解的一个过程,最后必须回归到实际操作步骤来应用,那么理论就会成就实际操作与应用。
四个步骤第一个谈到的是均量线,均量线一定从120日均量线谈起,即120日均量线的上涨视为量潮的“四级涨势”,形成下跌当然就是“四级跌势”,到目前为止120日均量线还是下跌,所以从四级跌势的角度来看,这个部份还是下跌,在过去的分析中已经多次谈及。
何时会结束它的下跌呢?重点在于时间周期的演变,即从最高均量线萎缩下跌开始计算,例如7月9日120日均量线来到最高的796亿元以后,隔天开始下跌。从这个假设条件上可以解读为长期量潮开始形成压缩,压缩的目的是为了挤泡沫,等于用长期量压的方式逼迫原来持股者认赔,通常会有两个状况验证,一个是时间周期的关系,二是比率关系的应用,其中比率关系还牵涉到与是一个周期的比较。
时间周期的应用通常在一个涨与跌的趋势完成以后,如果属于一个长周期的压缩,一般至少会有一个120天周期的运行,知道以时间消磨所有存在上涨的看法后才会开始稳定。这个部份是针对心理情绪的变化进行说明,设定120天也只是《麦氏理论》在研究中的一个观察比对的时间周期关系,也许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模式,不过在理论的论证就是如此,当然还是以此来论述。
从7月10日开始下跌至今89个交易日,时间周期如果属于一个完整的120天,那么等于说明还有31天的时间演变需要观察。
其次是依照比率说明,例如796亿元之后到492亿元是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应该在398亿元,第三个阶段在304亿元。
不必管这个量潮是否一定会来到398或是304亿元,而是第一个阶段来到492亿元之后,是否其他较短周期的均量线已经进入相对的稳定与逐步增量?例如目前120日均量线还有未来7个交易日属于高量潮区域阶段的扣减,等于过了这个周期基本上等于长周期的量压结束。
不过就算进入断层量的阶段,属于较低的量潮区域,但因为在对比量的扣减上差异很大,所以即使进入断层量阶段,也未必就代表长期均量线已经完全结束,说明也会有持续压缩量的发生,也会持续挤泡沫,只是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量压会降低很多,相对再下杀的伤害降低,此时也可以进入修整后的改变。
这个时候就要回到其他较短周期的应用,例如60日均量线的对比,例如9月7日的60日均量线526亿元后开始上扬,到11月9日再度出现更低量,说明这个阶段60日均量线的修整没有完成,形成均量线再降低的压缩,此时也进入中长期的再压缩,针对这个阶段的争夺。
显然到了9日中长多量潮修整失败,此时60日均量线再度进入探低,从5月22日的919亿元形成持续的压缩,分别在568、459、351亿元为进一步修整的低位量潮,526亿元不是最低,接下来进入459亿元测试,继续压缩,等于回到60日内的争夺,也构成近期的再压低。
原来526亿元的修整宣告失败以后,接下来的压缩回到那里?一时还无法轻易判断,不必过早认定,等走出来以后自然就知道。
接下来再看20日均量线,9月7日的474亿元到周五宣告失败,接下来当然是再度测试更低量的时候,到底回到多少低量才可以稳定呢?此时要注意来自于120、60日均量线之间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必须出现后续的稳定增量、补量达到20、60、120日均量线以后才有完整的低位量潮特征改变的开始,目前的确没有,所以也不必太早判断。
当前期量潮修整已经失败之后,接下来也等于陷入另一个周期的修整,此时量潮趋势已经确定是下跌之后,再压低已经在所难免,也等于说明前期来自于9月7日大量推升失败后的再压缩挤泡沫。
所有的量潮推导判断应用都是针对一个阶段的增量与减量的条件观察,然后加以推导应用,当出现初步放大量后改变,也说明后续的量潮会延续,也可以开始构成逐步的改变。但经过一定时日以后量潮修整周期失败,那么也会进行失败后的修整,再度拉长时间,继续的再压缩挤泡沫。
后续的演变一样依照时间周期与比率加以推导论证,一样必须出现增量后形成蓄量、滚量后才可以认定多方俱有对抗能力。但每一个阶段的压缩量都会有市场的基础量、基准量、基本量,或是生存量、存活量。如果无法达到这个最基本的水平,代表整个行业都会陷入无利润的阶段,甚至于出现亏损。一旦出现全行业亏损时,也是最大危机的时刻,当然也是转机的开始。
所以说,危机就是转机,危机到了最后阶段就“转危为安”。到底接下来在量潮上多方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转危为安呢?目前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多方已经见低、见地、见底量,所以还要一些时间论证。
第一个时间周期是120日均量线断层量后的推演,其次是压缩到第一个阶段的萎缩状况,在9月7日之所以可以形成一次的强劲反击,也是因为20日均量线压缩到120日均量线的一半以下比率后构成一次反击,经过40天以后再度的压缩后,说明这个比率还无法达到可接受的压缩比率,所以只有继续压缩测试。
后续必须针对上述三条均量线进行增量、补量以后,才可以构成有效的改变,否则也只能接受再度下跌的事实,这个就是市场。
本栏的分析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说明的也就是这个状况,即使之前在量潮的推演上谈到有机会构成稳定增长后加以改变,但这个时候已经确定量潮的增长不可能以后,只能接受后面压缩量后的再下跌,也等于再度挤泡沫的持续。等于经过阶段压低改变后,必须依照目前的量潮事实来说话,自然也必须依照均量线趋势的调整而加以修正改变,不能随意坚持原来的量潮基础,因为已经改变了。
因为均量线改变,所以判断也要改变,整个推演也就是如此。除非后续可以持续增量、补量,否则均量线趋势就是如此。
那么均价线趋势呢?一样也构成下跌,当然也是跌势依旧;反转点击穿后跌破,下跌延续;双保险指标已经构成下跌,所以后续也偏向下跌。
一定有读者会难以接受,明明之前不是看涨吗?为何这一刻看跌?本栏要说的是,当时看涨的条件已经改变,所以自然也要修正改变。
是否会因为这样修正改变后正好这个时候上涨?理论的推导应用就是如此,也只有这样应用说明,不会在意是否这个时候正好上涨。难免会有人会以为这个就是所谓的“反向指标”,可以依照本栏的看法对做。也许在前面出现一些变化后在短线里头如此观察,对了,开始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以为理论就是这么不济。
各种观点难免会有差异,但这样观点的人忘记,5月9日一路看跌下来,这个过程是合理的推导,过程也都是完整;即使到8月28日以后的推导,9月7日的大涨也都已经证明了,再到9月27日也都证明。看看到时这些观点者他们是如何看呢?这个状况告诉我们,总有人会说东说西,但他们不会去谈当时的状况。量潮修整、调整会有变故,这是必然,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经过,对任何分析者而言这些过程都会经历,也都是合理。
当然,这些挑刺者难免会在出现的差错嘲笑讥讽,不必理会,随他们而去,从过去论证的经历可以证明,理论的应用还是优于很多分析模式与过程,或是比对一下不同的论述,也就这个阶段讲对,长期来看未必,还是要给他们鼓励,希望继续说下去,看看后面的状况如何?因为只要走在沙滩上就会弄湿,也会有出现差错的时候。
应该要感谢挑刺者,就因为这样反而促使后面更大的成功,五年来走过的路已经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也见识了很多,只要对自己的理论应用继续坚持就会有成果,根本不必担心。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