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MACD指标。
(2012-11-01 09:29:04)
标签:
大势研判个股股票麦氏理论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记得在1989年第一次看到MACD指标使用时,当时教导我使用这个指标的老师,在谈到MACD的中文名时,使用的就是“异同移动平滑指标”,目前市场习惯为“平滑异同平均线”,名称不是最重要,重点是对公式的了解。
先看看公式:
先计算出快速移动平均线即12日的EMA1,和慢速移动平均线,即26日的EMA2,,以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值得出DIFF,然后再求出DIFF的9日平滑移动平均线DEA,最后得出MACD=2×(DIFF-DEA) 。
1、计算12日和26日移动平均线EMA1和EMA2
12EMA =(12EMA×11+当日收盘价)/12
26EMA =(26EMA×25+当日收盘价)/26
2、计算离差值(DIFF)
DIFF = 12EMA-26EMA
3、计算9日离差平均值DEA
当日DEA = (当日DEA×8+当日DIFF)/9
4、计算MACD
MACD=2×(DIFF-DEA)
这是最初的公式应用,也有进行加权的,这个部份就不说,先说EMA。
EMA概念与CDP类似,只是其中的加权不同而已,主要是参考当日的开高低收,可以针对收进行加权,所以EMA等于已经先平滑。
12EMA与26EMA事实上就等于12天的开高低收的平均,概念上跟均价线类似,如果使用12、26的参数,对比均价线使用应该是12、26MA,但一般市场习惯使用的是10、20,所以应该改成10与20,这样比较贴近均线条件。
发明这个公式者是依据12、26为设计,你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参数,不过如果要对比均价线使用应该是要依据均价线共同配合,这样才有共通性。
MACD主要是因为进行DIFF的平滑,然后表现在以“0”作为中轴线的上下两端,上方视为多,下方视为空。
如果从12EMA与26EMA的关系推演,事实上就等于两条均价线的距离差,所以它们之间就有三者关系,一是大于,二是小于,三是交叉,不会平行。在涨势与跌势中的差异,其实就是扩张与收缩的反应,也是一个自然的修复调整关系。
当 12EMA大于26EMA时,等同12天均价线大于26日均价线,依此类推。如果给出10与20的参数,结果也是一样,但因为与均价线同步,所以使用时会 更有共通性。说明的就是两条均价线的关系,只是因为经过平滑以后,它的速度加快,也会比较快的反应两条均价线交叉的事实与过程。
但,有一些差异,例如:
1、当跌(或涨)于均价线下方(或上方)超过其参数天数,那么DIFF与DEA就会陷入跌势(或涨势),此时的EMA的形态与概念应用就会不同;
2、跌势中的0轴下方的向下交叉是再次大跌,向上交叉是修整反弹(涨势倒过来)。跌势中的DIFF与DEA不可能回到0轴线上(涨势亦同);
3、0轴线几乎等于长期的2倍时间周期,如果使用20天,可以增加一条40天的均价线对比,不过一般很少如此使用,所以不谈;
4、 DIFF与DEA交叉,会比均价线交叉早,主要是因为平滑的关系,但在持续的涨跌超过参数时间后,它也会出现“错误”的交叉反应,遇到持续偏离原来的均价 线趋势后的下跌,它也会来回的游资与交叉与扩张之间。通常类似状况不会出现在初期的下跌,一般会发生在第二段下跌以后,所以为何进入到第二段下跌,尤其在 第三段下跌,有所谓超跌后继续再跌的状况,但指标一时分不清楚,因为两者之间的乖离无法再度的放大,所以就扯不清了,此时要用归类判断来观察;
5、通常第二段下跌与第三段下跌会有高低位不同,形成类似背离状况,也说明进入一次低位修整后准备改变趋势状况;
6、 股价越过10日均价线通常也说明DIFF会有拉起来交叉的现象,一旦股价越过20日均价线时它就会交叉,此时要看的不是交叉,而是股价上涨的幅度,与对比 先前参数时间周期内的股价波动形态,如果是一日之间大涨超过过去参数时间的波动空间,虽然产生交叉意谓可以投入,但结果会有误差;
7、股价大于EMA2的两倍参数时间的均价线,那么DIFF也会大于0轴线,但不绝对是如此,还有一些差异状况要说明;
8、 MACD的正负乖离反应的是涨跌幅度的“力道”,长度说明涨跌幅的强弱势,跨度说明此段变化的时间周期程度,而减缩说明的是初期的变化,可以持续的萎缩到 转变,也可以在转变时扩大;当然也可以在初期转变后再度扩大,不一而足,重点在于股价(或指数)是在重要均价线区域的那一个位置,因为这个才是判断 MACD的基础。
写到这里,我也知道会有人说将MACD指标解读复杂了,其实也不是复杂,而是它的确有这些缘由,我无法简单的看到一个状况就给予说明定义,因为随时可以“变”,也随时可以“不变”。在本来的基础上也可以在变,反映的是市场的迅速变化,如果要简单的说,抱歉!我讲不下去。
如何应用MACD指标呢?可以看后面录制的录像,会说的更加清晰明白,有图有真相,说了容易明白。
在没有完全了解之前,简单的使用也可以,只要向下交叉就卖出,或是向上交叉就买入,抓住其交叉后的3~5天关系,但需要配合20KD的1~3天,通常20KD交叉确立后的1~3天MACD才会呈现,而最严重的反应在3~5天。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记得在1989年第一次看到MACD指标使用时,当时教导我使用这个指标的老师,在谈到MACD的中文名时,使用的就是“异同移动平滑指标”,目前市场习惯为“平滑异同平均线”,名称不是最重要,重点是对公式的了解。
先看看公式:
先计算出快速移动平均线即12日的EMA1,和慢速移动平均线,即26日的EMA2,,以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值得出DIFF,然后再求出DIFF的9日平滑移动平均线DEA,最后得出MACD=2×(DIFF-DEA) 。
1、计算12日和26日移动平均线EMA1和EMA2
12EMA =(12EMA×11+当日收盘价)/12
26EMA =(26EMA×25+当日收盘价)/26
2、计算离差值(DIFF)
DIFF = 12EMA-26EMA
3、计算9日离差平均值DEA
当日DEA = (当日DEA×8+当日DIFF)/9
4、计算MACD
MACD=2×(DIFF-DEA)
这是最初的公式应用,也有进行加权的,这个部份就不说,先说EMA。
EMA概念与CDP类似,只是其中的加权不同而已,主要是参考当日的开高低收,可以针对收进行加权,所以EMA等于已经先平滑。
12EMA与26EMA事实上就等于12天的开高低收的平均,概念上跟均价线类似,如果使用12、26的参数,对比均价线使用应该是12、26MA,但一般市场习惯使用的是10、20,所以应该改成10与20,这样比较贴近均线条件。
发明这个公式者是依据12、26为设计,你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参数,不过如果要对比均价线使用应该是要依据均价线共同配合,这样才有共通性。
MACD主要是因为进行DIFF的平滑,然后表现在以“0”作为中轴线的上下两端,上方视为多,下方视为空。
如果从12EMA与26EMA的关系推演,事实上就等于两条均价线的距离差,所以它们之间就有三者关系,一是大于,二是小于,三是交叉,不会平行。在涨势与跌势中的差异,其实就是扩张与收缩的反应,也是一个自然的修复调整关系。
当 12EMA大于26EMA时,等同12天均价线大于26日均价线,依此类推。如果给出10与20的参数,结果也是一样,但因为与均价线同步,所以使用时会 更有共通性。说明的就是两条均价线的关系,只是因为经过平滑以后,它的速度加快,也会比较快的反应两条均价线交叉的事实与过程。
但,有一些差异,例如:
1、当跌(或涨)于均价线下方(或上方)超过其参数天数,那么DIFF与DEA就会陷入跌势(或涨势),此时的EMA的形态与概念应用就会不同;
2、跌势中的0轴下方的向下交叉是再次大跌,向上交叉是修整反弹(涨势倒过来)。跌势中的DIFF与DEA不可能回到0轴线上(涨势亦同);
3、0轴线几乎等于长期的2倍时间周期,如果使用20天,可以增加一条40天的均价线对比,不过一般很少如此使用,所以不谈;
4、 DIFF与DEA交叉,会比均价线交叉早,主要是因为平滑的关系,但在持续的涨跌超过参数时间后,它也会出现“错误”的交叉反应,遇到持续偏离原来的均价 线趋势后的下跌,它也会来回的游资与交叉与扩张之间。通常类似状况不会出现在初期的下跌,一般会发生在第二段下跌以后,所以为何进入到第二段下跌,尤其在 第三段下跌,有所谓超跌后继续再跌的状况,但指标一时分不清楚,因为两者之间的乖离无法再度的放大,所以就扯不清了,此时要用归类判断来观察;
5、通常第二段下跌与第三段下跌会有高低位不同,形成类似背离状况,也说明进入一次低位修整后准备改变趋势状况;
6、 股价越过10日均价线通常也说明DIFF会有拉起来交叉的现象,一旦股价越过20日均价线时它就会交叉,此时要看的不是交叉,而是股价上涨的幅度,与对比 先前参数时间周期内的股价波动形态,如果是一日之间大涨超过过去参数时间的波动空间,虽然产生交叉意谓可以投入,但结果会有误差;
7、股价大于EMA2的两倍参数时间的均价线,那么DIFF也会大于0轴线,但不绝对是如此,还有一些差异状况要说明;
8、 MACD的正负乖离反应的是涨跌幅度的“力道”,长度说明涨跌幅的强弱势,跨度说明此段变化的时间周期程度,而减缩说明的是初期的变化,可以持续的萎缩到 转变,也可以在转变时扩大;当然也可以在初期转变后再度扩大,不一而足,重点在于股价(或指数)是在重要均价线区域的那一个位置,因为这个才是判断 MACD的基础。
写到这里,我也知道会有人说将MACD指标解读复杂了,其实也不是复杂,而是它的确有这些缘由,我无法简单的看到一个状况就给予说明定义,因为随时可以“变”,也随时可以“不变”。在本来的基础上也可以在变,反映的是市场的迅速变化,如果要简单的说,抱歉!我讲不下去。
如何应用MACD指标呢?可以看后面录制的录像,会说的更加清晰明白,有图有真相,说了容易明白。
在没有完全了解之前,简单的使用也可以,只要向下交叉就卖出,或是向上交叉就买入,抓住其交叉后的3~5天关系,但需要配合20KD的1~3天,通常20KD交叉确立后的1~3天MACD才会呈现,而最严重的反应在3~5天。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前一篇:【财耕谈】十月围城,围城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