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耕谈】整理过程中的几个积极现象
(2012-09-06 09:38:10)
标签:
大势研判个股股票麦氏理论投资分析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周三的下跌,可能又会让不少投资者增添些许忧愁,特别是未能马上收复周二的跌势,反而还收的更低,这的确不能说是什么好事情啊。但就在周三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却伴随着几个比较积极的现象,或许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其实就整个演变关系来看,顺势盘整的过程中,在低位整理的同时,维系热络的市场局面,这应该也说明了投资者对当前修整局势的认可。
那么经过整理后,以满足结构性改善需求,那么任何形式的上涨都可以确立有效的反击行为,进而形成基于中短期结构的反弹行情。从过去8个交易日的统计来看,显然这正是在一步一步推进中。只是在尚未确立之前,总是会有所牵绊和忧心,这是合理的心理反应。
1、
创新低价未创新低量。上周五成交量低至过去862个交易日以来的最低日量水平,依照麦氏理论的量能分析,在跌势格局下,就会因为“创新低量再创新低价”,周三不仅刷新最低收盘价,也创下2029点的新低点。这充分验证了麦氏理论的量能分析。
在此基础上,来看待周一的上涨,自然可以收敛许多,而这也是本栏在上周五就特别阐述的状况,因为上周的量价低位反复,周五新低量后未必立马持续压低刷新低点,而多会先拉升后再压低。这从过去三个交易日的走势来看,完全呈现出这样的演变关系。其实这也恰好是吻合了客观的技术特征,本不合适上涨,顺势压低再好不过,尤其是“创新低价未创新低量”。
在麦氏理论的量能分析中,倘若创新低的同时也创下新低量,这往往是不好的,因为缺乏买盘来承接要卖出的筹码,那么只会致使要卖出的筹码再调低价格出卖。这可以从供求关系上来认识,如果说市场提供的筹码还是那么多,但成交量的缩减使得提供的资金量减少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会致使价格下跌。
比较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这其实又不可能是这么简单的状况。不过从麦氏理论量能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新低价未创新低量”,往往可以随之而促进修整后的反弹出现,尤其是经过一些时间的修整,逐步可以促成中短期结构获得自然扭转,那么其可靠性会提升许多。这也是第2个比较积极的现象。
2、
上周一下跌将指数压低到2055点,随后便持续横向扩展,在5日均价线上下试图获得自然扭转10日均价线的契机。从周三的表现来看,这样的整理格局已经延续了8个交易日,虽尚未出现更积极扭转的行为,但至少逐步向10个交易日跨距。也会增进投资者对扭转10日周期的预期和信心,所以越是在逼近这一时间节点之前,出现压低后释放量交易的现象,越可以从压低主动承接筹码的角度得到积极的行为。所以在“创新低价未创新低量”的基础上,来看待对10日周期的整固格局,就显得相对有意义许多。
3、
涨停家数逐日增多。周一大盘震荡上涨11点,但最终锁住涨停的个股也就只有17只;而周二下跌15点,但涨停家数增多到19只;涨停家数在周三更是得到进一步扩增,虽然下跌了5个点,但是却有多达29只股票涨停,并且周三出现涨跌家数比约2:1的关系,充分说明投资者并未被连续两天的回调而惊吓到,反而致使诸多个股积极作价上涨,已然形成一副普涨局面。这无疑从压低释放量能的过程中,更加能够得到积极的信号。
4、
权重股相对稳定。此次反击推升和稳定盘势的力量,起初主要是来自钢铁、石油、保险等大盘股,其后每每在盘势告急时,也是这些板块力挽狂澜,但大家都很清楚不可能持续推升这些权重股来促成反弹,否则难以持续而可能还会引发更为惨烈的下跌。所以“后续不反击,先后稳盘势”的方式倒是蛮不错的,这样既可稳定短期结构的修整,也可逐步给个股作价创造机会。所以就使得出现第3个层面的现象。
将前面所探讨说明的几个现象柔和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积极整固,个股活跃”的市场氛围。那么这就容易激励投资者对长期下跌下的反弹预期提升,尤其是即将完成两周时间的整理,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应这种趋向性的认识。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周三的下跌,可能又会让不少投资者增添些许忧愁,特别是未能马上收复周二的跌势,反而还收的更低,这的确不能说是什么好事情啊。但就在周三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却伴随着几个比较积极的现象,或许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其实就整个演变关系来看,顺势盘整的过程中,在低位整理的同时,维系热络的市场局面,这应该也说明了投资者对当前修整局势的认可。
那么经过整理后,以满足结构性改善需求,那么任何形式的上涨都可以确立有效的反击行为,进而形成基于中短期结构的反弹行情。从过去8个交易日的统计来看,显然这正是在一步一步推进中。只是在尚未确立之前,总是会有所牵绊和忧心,这是合理的心理反应。
1、
在此基础上,来看待周一的上涨,自然可以收敛许多,而这也是本栏在上周五就特别阐述的状况,因为上周的量价低位反复,周五新低量后未必立马持续压低刷新低点,而多会先拉升后再压低。这从过去三个交易日的走势来看,完全呈现出这样的演变关系。其实这也恰好是吻合了客观的技术特征,本不合适上涨,顺势压低再好不过,尤其是“创新低价未创新低量”。
在麦氏理论的量能分析中,倘若创新低的同时也创下新低量,这往往是不好的,因为缺乏买盘来承接要卖出的筹码,那么只会致使要卖出的筹码再调低价格出卖。这可以从供求关系上来认识,如果说市场提供的筹码还是那么多,但成交量的缩减使得提供的资金量减少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会致使价格下跌。
比较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这其实又不可能是这么简单的状况。不过从麦氏理论量能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新低价未创新低量”,往往可以随之而促进修整后的反弹出现,尤其是经过一些时间的修整,逐步可以促成中短期结构获得自然扭转,那么其可靠性会提升许多。这也是第2个比较积极的现象。
2、
3、
4、
将前面所探讨说明的几个现象柔和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积极整固,个股活跃”的市场氛围。那么这就容易激励投资者对长期下跌下的反弹预期提升,尤其是即将完成两周时间的整理,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应这种趋向性的认识。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