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五(7月13日)开盘论市:弱势依旧多方无法笑到最后。

(2012-07-13 10:43:31)
标签:

大势研判

个股

股票

麦氏理论

投资分析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不管今天是13日星期五也好,或是值得欢庆的日子都好,所有的日子都只是一个过程,总会度过的,所以不应该有所谓“黑色星期五”的想法与说法,从《麦氏理论》的角度分析,本栏更重视的是市场参与的力道变化,股民参与投入的心理情绪热冷程度的演变,这个比单一日子的特殊意义更重要,就如选择08年8月8日举办奥运会,三个“8”字读起来是“发”的音,取其好兆头谐音,结果当天的股市是大跌,这个状况很难简单的阶段市场的心理情绪,相当复杂。

如果从技术分析看上证指数,简单的说,在5日均价线都无法克服与扭转时,多方很难期待可以因为一日的拉高就形成改变,此时的增量就变成“初步”的拉高解套,尤其昨日增量高达60日均量线,更说明解套的明确。下跌时缩量表示没有明显的杀低卖出动作,那么在初期反弹时没有理由一拉高就释放出大量。虽然可以解释为有人逢低抢进,但如果没有人逢高卖出,没有顺势卖出,那么筹码的提供应该也很少,股价的上涨也应该相对比较快,不会如此的“快速增量”,所以只要瞬间放大量第一个状况一点是“解套量”,只有经过一个时间周期的“解套”后才会形成新的筹码锁定,那个时候才有稳定的可能,此时当然不是。

那么今天有没有可能挑战10日均价线呢?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解读,一是成交量是否可以持续的增加?可以增加多少?持续多久?如果无法持续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不够,又无法延长超过8~11个交易日,等于说明多方也只是针对中短期内的变化,还是无法构成中长期的扭转。更重要的是量潮趋势从上涨到下跌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改变,相同的状况,从下跌到改变下跌而上涨也需要一段时间,绝对不可能在“一日之间马上改变”。这不是变魔术,所以不可能有如此奇迹与神迹发生,必须一步步的突破与改变,走得太急、太快都不得要领,容易出意外。

本栏在周三谈到,很重要的一个迹象显示,反转点已经低于10日均价线,周四来到2195点,是上一个最低位收盘,而10日均价线在周四还在2202点,说明多方随时具有一次反击动作,所以周四的反击不足为奇。今日继续拉高反转点来到2197点,10日均价线在2200点,等于多方正式触及反正点后开始形成有序的推进与改变,只是无法确认它会成功而已,只能说反弹是存在的,但不会因为反弹而形成回升。所以,此时的任何反弹都应该站在卖出方,尤其第一次反弹更要把握机遇卖出,很多时候这样的反弹都是“来得急又去得快”。

同样状况观察沪深300指数,它的走势比上证指数来的有力,反击动作也比较明确,但因为反转点还没有低于10日均价线,说明调整的幅度还不足以构成明确的反击条件,此时的快速拉高有点过于急躁,反而会构成对多方持续发力不利的影响。今日也触及反转点2460点,更接近20日均价线的2474点,说明多方的反击已经到了高位,后面必须注意随时的调整与变动,等于原来的强势可以进入“补跌”的演变发展,绝对不能忽视。

对比深证成指更明显的拉高接近120日均价线,更说明它已经进入卖出阶段,深证综指在今日反而形成相对弱势,说明中小板与创业板开始陷入涨不上的囧境,是否会伴随后面的补跌呢?这是我们务必要注意的状况,势必要多一分留心。每一个指数与板块的时间周期演变都不尽相同,有早有晚,可以是相互依存,也可以是相互的排挤;可以是同荣共赢,也可以是一损俱损,彼此之间的角力拉锯互有输赢,总有快慢之别,而且是今日的赢家可以是明日的输家,输与赢不仅仅是一线之间,而是时间的演变,时间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不管如何今日的结果如何?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今天是收周线,因为周线的最低收盘2163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卡变化,今日就是一次最后的挑战,即使前面三个小时多方都赢了,输在最后一个小时,输了还是输。即使是最后的30分钟下杀,多方还是会输。等于今日的行情演变只有一句话,别高兴得太早,趋势决定了今天的最后结果,一定要关注周线的影响,别轻易的认定低位底部已经形成,基础不牢靠稳固,随时都会被改变,一有小小的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大大的再次压低变化,不可以掉以轻心。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