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7月9日)开盘论市:“扣高而助跌”,2224点短线平衡压力
(2012-07-09 10:32: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每一个月的9日在经济数据的发布之前,市场总会有一些评论,数据未发布之前总会有一些预估数据发表,从各个研究机构所公开谈论有关经济数据时总会有各家说明不一,对市场会产生不同大小的影响,类似这样的心理会影响到市场的投资情绪,当预估不好时通常投资情绪会比较低落,预估状况不错时市场通常会提早反应,即市场最大的一个变数在数据为公布之前的预期心理,公布数据确认后反而影响不那么明显,这个状况告诉我们影响市场操作的关键在于预期而不是真正的确认,主要就是因为心理层面的影响,也的确不容易把握。
例如市场预期CPI会在2.2%,与公布的数据差不多,这个也解答了为何上周四晚上央行会有不对称降息的出现,而因为这个数据是29个月以来的最低,是否说明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了呢?因为过去货币过度宽松引发的通货膨胀受到有效的控制,是否说明可以再度宽松货币呢?这个问题对市场来说呈现了两种声音,最终要由央行来拍板定案,不过因为不景气形成很多原来以出口导向的企业陷入困境,主要是需求问题,即如果无法提高消费,单单是去库存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也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加上收入降低影响消费,是否会从通胀陷入通缩?这令决策阶层更为重视,目前还无从知道如何演变,只有看着办。
最重要的是反应在市场的交易状况,因为交易的热络与否是决定最后涨跌的关键,而交易的频繁会造成日成交量的增加,如果成交量超过原料市场一定的稳定量或是固定量,也说明的确有场外的资金进场。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场外资金可以有利可图,形成赚钱效应,那么这样就会自然构成持续的增量滚动,如此才可以有效的消化上方原来的卖压,同时吸引后进而产生向上突破。所以必须从断层缩量中走出来,至少必须高于从4月12日后缩量的平均值以上,可惜一时无法超过60日均量线的水平,所以很难解读为场外资金的进场,只能视为场内存量资金在里头滚动而已。
如此说来等于是因为价格调整到一定的低位后形成场内资金再投入,或是卖掉原来的高成本后再从低位买入,形成同一笔资金不同周期的应用,或是再度的转换应用而已,等于股市资金为吸引场外的投入,没有新的“资金活水”投入滚动撬动,所以一时还是难以期待大幅度变动的要求。这个观点在过去米谷网中已经多次谈到,更重要的是本栏依据压缩量挤泡沫的推导,应用黄金分割率谈到20日均量线从最高971亿元压缩到600亿元时就有一次稍微的反击动作。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视为类似的情况发展,但也只能做到针对中短周期的反弹修整而已,还是无法改变中长阶段的改变。
有了这样的前提后,重点还是在操作,即目前也只是短线的初步稳定后反弹,最后还是要再下跌,这是主要趋势演变的状况,等于多方如果真要完全改变趋势的压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增量后扭转改变。目前谈增量上涨根本就是奢侈,所以等于多方难有机会出现较大的趋势改变,最多就是在一个小幅度中来回的波动而已。如果要谈价格演变,本栏要说的是土匪突破20日均价线的压制是这个阶段很明显的变化,加上60及120日均价线分别进入4月12日即5月12日的扣减,都是开始进入“扣高而助跌”的阶段,对多方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平衡改变”,从本周开始。
即使短线10天内的扣减,今日必须越过站稳2224点,对多方来说都会是一次不小的压制,也等于说明多方几乎没有机会改变趋势的压制,下跌还是在预料之中,无法改变。如果使用指标,请看看“双保险指标”中的20KD,目前在20°下方形成修整后的两个小头,说明多方在空间的对抗上只能针对后10天的修整,还无法针对前10天的突破,所以压力也会从今天开始放大,所以再度向下交叉会构成新的压制;MACD是经过两次的“0轴下”向上交叉的反弹,两次都失败,这次是第三次,有没有可能事不过三呢?其特征不能这样看待,而是因为这样更说明其弱势,因为弱势所以跟说明会再下跌,因此一定要注意再度的下压产生的破坏。
同样是成交量的应用,以日成交量大小判断看不出趋势的变化,趋势量潮才是决定股价变动的关键;同样是价格观察,K线的应用不如一个时间周期内的均价线,因为它说明的是趋势;同样是形态观察,当如果没有趋势的基础,形态不可能单独存在;同样是指标的判断,但因为对指标特性与特征的了解体会不同,所以会有不同差异的解读,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对技术分析了解程度的差别。因为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难免就会有看法的差异,明明趋势决定了涨跌,但看K线与指标根本就看不出最终的结果,但多数人会舍本逐末。而均价线的基础就在成交量,只要懂得成交量趋势,大致上就看得懂盘势,如此而已。
跌势还没有改变,接下来将会陷入逐日的盘跌与狭幅的压低修正调整,至于到底会有多少空间的调整呢?只有一句话:在压缩量挤泡沫没有完成以前,所以的空间调整只会是一时半刻而已,不可能因为用目测观察认为已经到低位就真的到低位。只有再度的压缩量继续的萎缩再萎缩,直到市场出现“窒息量”以后才有进入底部区域的特征,目前还在,别动不动就说“见底”。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每一个月的9日在经济数据的发布之前,市场总会有一些评论,数据未发布之前总会有一些预估数据发表,从各个研究机构所公开谈论有关经济数据时总会有各家说明不一,对市场会产生不同大小的影响,类似这样的心理会影响到市场的投资情绪,当预估不好时通常投资情绪会比较低落,预估状况不错时市场通常会提早反应,即市场最大的一个变数在数据为公布之前的预期心理,公布数据确认后反而影响不那么明显,这个状况告诉我们影响市场操作的关键在于预期而不是真正的确认,主要就是因为心理层面的影响,也的确不容易把握。
例如市场预期CPI会在2.2%,与公布的数据差不多,这个也解答了为何上周四晚上央行会有不对称降息的出现,而因为这个数据是29个月以来的最低,是否说明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了呢?因为过去货币过度宽松引发的通货膨胀受到有效的控制,是否说明可以再度宽松货币呢?这个问题对市场来说呈现了两种声音,最终要由央行来拍板定案,不过因为不景气形成很多原来以出口导向的企业陷入困境,主要是需求问题,即如果无法提高消费,单单是去库存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也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加上收入降低影响消费,是否会从通胀陷入通缩?这令决策阶层更为重视,目前还无从知道如何演变,只有看着办。
最重要的是反应在市场的交易状况,因为交易的热络与否是决定最后涨跌的关键,而交易的频繁会造成日成交量的增加,如果成交量超过原料市场一定的稳定量或是固定量,也说明的确有场外的资金进场。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场外资金可以有利可图,形成赚钱效应,那么这样就会自然构成持续的增量滚动,如此才可以有效的消化上方原来的卖压,同时吸引后进而产生向上突破。所以必须从断层缩量中走出来,至少必须高于从4月12日后缩量的平均值以上,可惜一时无法超过60日均量线的水平,所以很难解读为场外资金的进场,只能视为场内存量资金在里头滚动而已。
如此说来等于是因为价格调整到一定的低位后形成场内资金再投入,或是卖掉原来的高成本后再从低位买入,形成同一笔资金不同周期的应用,或是再度的转换应用而已,等于股市资金为吸引场外的投入,没有新的“资金活水”投入滚动撬动,所以一时还是难以期待大幅度变动的要求。这个观点在过去米谷网中已经多次谈到,更重要的是本栏依据压缩量挤泡沫的推导,应用黄金分割率谈到20日均量线从最高971亿元压缩到600亿元时就有一次稍微的反击动作。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视为类似的情况发展,但也只能做到针对中短周期的反弹修整而已,还是无法改变中长阶段的改变。
有了这样的前提后,重点还是在操作,即目前也只是短线的初步稳定后反弹,最后还是要再下跌,这是主要趋势演变的状况,等于多方如果真要完全改变趋势的压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增量后扭转改变。目前谈增量上涨根本就是奢侈,所以等于多方难有机会出现较大的趋势改变,最多就是在一个小幅度中来回的波动而已。如果要谈价格演变,本栏要说的是土匪突破20日均价线的压制是这个阶段很明显的变化,加上60及120日均价线分别进入4月12日即5月12日的扣减,都是开始进入“扣高而助跌”的阶段,对多方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平衡改变”,从本周开始。
即使短线10天内的扣减,今日必须越过站稳2224点,对多方来说都会是一次不小的压制,也等于说明多方几乎没有机会改变趋势的压制,下跌还是在预料之中,无法改变。如果使用指标,请看看“双保险指标”中的20KD,目前在20°下方形成修整后的两个小头,说明多方在空间的对抗上只能针对后10天的修整,还无法针对前10天的突破,所以压力也会从今天开始放大,所以再度向下交叉会构成新的压制;MACD是经过两次的“0轴下”向上交叉的反弹,两次都失败,这次是第三次,有没有可能事不过三呢?其特征不能这样看待,而是因为这样更说明其弱势,因为弱势所以跟说明会再下跌,因此一定要注意再度的下压产生的破坏。
同样是成交量的应用,以日成交量大小判断看不出趋势的变化,趋势量潮才是决定股价变动的关键;同样是价格观察,K线的应用不如一个时间周期内的均价线,因为它说明的是趋势;同样是形态观察,当如果没有趋势的基础,形态不可能单独存在;同样是指标的判断,但因为对指标特性与特征的了解体会不同,所以会有不同差异的解读,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对技术分析了解程度的差别。因为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难免就会有看法的差异,明明趋势决定了涨跌,但看K线与指标根本就看不出最终的结果,但多数人会舍本逐末。而均价线的基础就在成交量,只要懂得成交量趋势,大致上就看得懂盘势,如此而已。
跌势还没有改变,接下来将会陷入逐日的盘跌与狭幅的压低修正调整,至于到底会有多少空间的调整呢?只有一句话:在压缩量挤泡沫没有完成以前,所以的空间调整只会是一时半刻而已,不可能因为用目测观察认为已经到低位就真的到低位。只有再度的压缩量继续的萎缩再萎缩,直到市场出现“窒息量”以后才有进入底部区域的特征,目前还在,别动不动就说“见底”。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