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均价线以下的任何形态都不俱支撑
(2012-06-28 15:01:33)
标签:
大势研判麦氏理论投资分析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在最初接触技术分析时是记录价格的方法,从Bar-chart开始,当时称之为“美国线”,因为刚入门学习,所以也跟着如此称呼。因为不记录开盘点,所以Bar-chart只有三个点而已。
后来接触日本酒田战法后又知道了K-chart,简称“K线”,保护开盘点,所以有四个价位,这个是目前市场最多人使用的K线。
当时几乎所有学习技术分析K线的人都是阅读由张龄松编写的“最标准K线操作法”,当年的我也一样,非常认真的研读这本书,对K线的认识是从这里头出来。
这本书看了应该有三遍,加上时常翻查差不多都已经翻烂了书,而且还很珍惜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后来读了陈锡超的短线法宝,对指标应用的心得加深不少,也是不断的翻阅,也很珍惜。有幸后来认识陈锡超的弟弟,好像叫陈锡铭,97年的事,有点陌生了。当年因为他骑摩托车发生意外,正好我补了他的空缺,才真正入行。
在过程中不断的检验书里头的说明与模式,开始每一次在自己认为最有把握、最完整、最符合书里头谈的条件时,偏偏最后都是以错误收场,到底为什么?不断的探讨与检讨后发现,有一个状况,几乎使用技术分析者都忽略了,原来K线的趋势方向是跟着平均成本均价线而走,这个大发现改变了我所有技术分析的观点,也推翻了这两本书的说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以后,开始有利自己的心得,而且每一次论证都有新的发现,到此才正式搞懂,为何张龄松先生谈到的K线根本不能这样应用,因为从事后来解读的确是如此,但在过程中要应用就绝对不是如此,在没有定性之前,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这才是所有技术分析的根结所在。
虽然不能说已经看出其中破绽,也不能说超越了书里头谈的形态,但在后来很多次的论证中,在实务操作应用上都可以证明自己的新的更贴近事实。必须说的是,基础来自于这本书,但最后的论证是来自于市场的检验,所以才有了对K线的理解。
在技术分析领域里头如果谈到K线的形态时,只要他没有参照平均成本均价线的应用,几乎可以认定对形态的认识的确不够,如果从个人的观点来看,根本就没有什么K线形态学,因为整个形态学只能用在讲而已,根本不能作为操作应用的准则。
例如形态上称为“金鸡独立”的一根带有很长下引线的K线,真的会因为一根长下引线而反击吗?不会,因为其他条件的配合后才有。所以,在本栏的应用与解读中从来不会谈K线的形态,只会谈趋势的变化,因为当趋势线向下,所以K线形态都必须服膺于趋势的主导,所以得出一个结论,K线形态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均价线的趋势中应用。
因此,请注意!不管周二形成如何的下引线,就算周四也拉出一根下引线,也都不能视为双针下引线而形成有效的反击,有一点要知道的是:在5日均价线以下的任何形态最终都要失败,因为5日均价线不俱有任何支撑反击的能力,它是所有平均成本均价线中最微小的一个趋势线,所以一点力道都没有,只要20日均价线趋势属于下跌,它就是下跌,等于还要再创新低。
当我写到这里(14:40分时),看到指数又再下跌,又再创新低,说明趋势的力量主导了变化,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应用方式。
当然,必须说的是,张龄松的书对初学者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在真实的操作应用上只要多几次论证,我相信你都会否认里头的说法,尤其是“事发后来论证都是对的”,“盘中来应用都是错的”,这个才是最最最重要的关键。没有对张先生不敬,只是谈个人的心得,请允许我这样说。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在最初接触技术分析时是记录价格的方法,从Bar-chart开始,当时称之为“美国线”,因为刚入门学习,所以也跟着如此称呼。因为不记录开盘点,所以Bar-chart只有三个点而已。
后来接触日本酒田战法后又知道了K-chart,简称“K线”,保护开盘点,所以有四个价位,这个是目前市场最多人使用的K线。
当时几乎所有学习技术分析K线的人都是阅读由张龄松编写的“最标准K线操作法”,当年的我也一样,非常认真的研读这本书,对K线的认识是从这里头出来。
这本书看了应该有三遍,加上时常翻查差不多都已经翻烂了书,而且还很珍惜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后来读了陈锡超的短线法宝,对指标应用的心得加深不少,也是不断的翻阅,也很珍惜。有幸后来认识陈锡超的弟弟,好像叫陈锡铭,97年的事,有点陌生了。当年因为他骑摩托车发生意外,正好我补了他的空缺,才真正入行。
在过程中不断的检验书里头的说明与模式,开始每一次在自己认为最有把握、最完整、最符合书里头谈的条件时,偏偏最后都是以错误收场,到底为什么?不断的探讨与检讨后发现,有一个状况,几乎使用技术分析者都忽略了,原来K线的趋势方向是跟着平均成本均价线而走,这个大发现改变了我所有技术分析的观点,也推翻了这两本书的说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以后,开始有利自己的心得,而且每一次论证都有新的发现,到此才正式搞懂,为何张龄松先生谈到的K线根本不能这样应用,因为从事后来解读的确是如此,但在过程中要应用就绝对不是如此,在没有定性之前,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这才是所有技术分析的根结所在。
虽然不能说已经看出其中破绽,也不能说超越了书里头谈的形态,但在后来很多次的论证中,在实务操作应用上都可以证明自己的新的更贴近事实。必须说的是,基础来自于这本书,但最后的论证是来自于市场的检验,所以才有了对K线的理解。
在技术分析领域里头如果谈到K线的形态时,只要他没有参照平均成本均价线的应用,几乎可以认定对形态的认识的确不够,如果从个人的观点来看,根本就没有什么K线形态学,因为整个形态学只能用在讲而已,根本不能作为操作应用的准则。
例如形态上称为“金鸡独立”的一根带有很长下引线的K线,真的会因为一根长下引线而反击吗?不会,因为其他条件的配合后才有。所以,在本栏的应用与解读中从来不会谈K线的形态,只会谈趋势的变化,因为当趋势线向下,所以K线形态都必须服膺于趋势的主导,所以得出一个结论,K线形态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均价线的趋势中应用。
因此,请注意!不管周二形成如何的下引线,就算周四也拉出一根下引线,也都不能视为双针下引线而形成有效的反击,有一点要知道的是:在5日均价线以下的任何形态最终都要失败,因为5日均价线不俱有任何支撑反击的能力,它是所有平均成本均价线中最微小的一个趋势线,所以一点力道都没有,只要20日均价线趋势属于下跌,它就是下跌,等于还要再创新低。
当我写到这里(14:40分时),看到指数又再下跌,又再创新低,说明趋势的力量主导了变化,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应用方式。
当然,必须说的是,张龄松的书对初学者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在真实的操作应用上只要多几次论证,我相信你都会否认里头的说法,尤其是“事发后来论证都是对的”,“盘中来应用都是错的”,这个才是最最最重要的关键。没有对张先生不敬,只是谈个人的心得,请允许我这样说。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前一篇:【量话点金】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后一篇:【量话点金】量力而行 顺势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