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4月20日)开盘论市:季线争夺胜负在一瞬之间
(2012-04-20 10:33: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周三多方强力发动攻坚将指数拉过60日均价线之后,多方一时取得越过季线后的优势,等于重新将多空的交战拉上中长多的主控上,代表来自于中长多的买盘主导了这一次的反击。中短期原来构成下跌来自于3月14日的巨量长黑也会因为时间的递延后渐渐失去主导的力量,当然也会因为中长多重新掌握优势后也可以将它扭转与改变,至于这样的扭转是否可以转换成积极有效的再度增量发挥呢?这个部份只有等到后续增量来回答。【学习麦氏理论】
如果从量潮的演变关系推导,60天周期进入1月17日2298点的扣减后,多方会因为之前属于锯齿状的爬升走势相对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即多方还不至于在短时间内采取急速的攻坚,或是动用更大的成交量再推进。一般会认为只要增量就可以推进上涨,概念上是正确的,重点是“只要”的可能性,也是一个假设性。从中长多量潮趋势推导,上一回合的交战在越过60日均价线后也只有维持20天的增量优势,而且也只能维持平均值1067亿元的水平而已,是否这个阶段多方可以将日成交量维持在这个水平之上呢?这个不无疑问。
20天周期的第一次增量说明市场愿意投入的资金,或是市场采取主动攻击的增量资金也就这样而已,如果要试图改变这个游戏模式与习惯就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加以撬动,有可能吗?也就是在本栏的分析中非常重视的“三度”分析法,先看看量潮的力度,以目前仅仅达到较60日均量线稍微多一点的量能水平,维持某一些板块的强势是可以做得到,但要维持绝大多数股票上涨,或是维持大部队上扬几乎不可能。首先要观察的是在以60日均量线为基础的增量是否可以多出1.382倍即1153亿元的日成交量呢?显然这个要求目前观察多方几乎做不到,因为不容易做到,那么在量潮力度不足之下,指数难有高度的要求。
从这个条件推导,等于多方最多只有维持目前的市场热度,要将指数拉高越过留一个台阶形成另一个区域的争夺,以目前既有的资金水平根本做不到,所以难免会有三个可能的状况演变:
1、在无法获得新资金投入之前只有维持一定热度的板块效应形成延续滚动换手而已,同时维持人气不坠,期待后续可以引起市场关注与新资金投入。这个状况可以坚守一个短时间周期但难以持久,尤其是形成在一个相对区域位置不管高或低为的横盘条件而已,最不利的状况是陷入久盘不涨的泥沼与衍生另一个危机;
2、在既有状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多怕是多方“不自量力”以为修整以后就应该突破,所以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强攻推进,不涨还好,一拉高反而面对其他新卖压的产生,尤其是动用大型股、权重股意图拉抬指数,形成越是拉高指数引发更多不认同后的反向压低,这样就得不偿失。有没有此可能呢?通常多方在无可奈何与无法选择之下最怕就是挺而走险,总以为以其拉长时间等待干脆搏一搏。只要有如此“博”的心理也等于会断送后面的大好机会,因为一旦形成“博”以后就会不顾一切存在的危机,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3、第三个自然拉高不成后开始回调,此时也不是绝对不好,有两个状况,一个是另外再找一个区域修整,然后再等时机;其次是因为修整引发市场疑虑后出现较大调整。这个部份等于陷入日K线与周K线的拉锯,即日线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周K线告诉我们会有回调的要求,回到月K线又说明一时还在低位支撑上,这些矛盾到下周会形成一次总结。
市场的演变通常都不能过度明朗,因为只要出现明朗或是明确的方向性选择,通常只有一个演变,不是大涨,涨到你不敢相信,要不就是回跌,倒过来反转。通常在市场不明朗时反而会因为看涨而跌,看跌而涨,这个状况在修整周期内最容易出现,就如波浪理论中最不能预测与应用的在调整浪,问题是:如何才是调整浪?是在运行中的过程就已经知道属于调整浪呢?还是时候才知道?通常都是时候回头看才知道原来当时是调整浪,但在过程中呢?一点也看不出来,反而会认为不必修整而直接顺势而行。
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说明推导与演绎的过程,等于事先依据盘面条件做大致上的描述,虽然不完全会依照描述演变,但只要讲出一些合理的推理论据,这样还是有其参考的依据。不过这样的事先说明很容易出现结果与推理不同的事实现象,在分析者而言这一切都是常态,但在一些不明究里的股民中会以“准不准”来看待,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准不准的问题,因为事先的说明就是一种推理而已,多一个参考,很可惜的是多数股民都会在事后,结果出来以后再评述对与错,完全忽略了过程中推理的合理性因素与真正的理论原理。
只要结果不对,通常都不会给予认同与掌声,通常会认为“结果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谁可以给你结果呢?市场才是老大,在市场面前所有分析也只是多一个参考而已,不必过度理解与要求,这样才可以平心静气的看看他人的分析与演绎,才可以看出端倪,看到理论的原貌,因为不仅仅是过程而已,还要过程的合理性与值得仿效,更重要的是俱有科学性,如果没有这些,分析也只是随意说说而已。不俱科学性也就没有可以持续应用的意义,也不俱有参考的价值。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周三多方强力发动攻坚将指数拉过60日均价线之后,多方一时取得越过季线后的优势,等于重新将多空的交战拉上中长多的主控上,代表来自于中长多的买盘主导了这一次的反击。中短期原来构成下跌来自于3月14日的巨量长黑也会因为时间的递延后渐渐失去主导的力量,当然也会因为中长多重新掌握优势后也可以将它扭转与改变,至于这样的扭转是否可以转换成积极有效的再度增量发挥呢?这个部份只有等到后续增量来回答。【学习麦氏理论】
如果从量潮的演变关系推导,60天周期进入1月17日2298点的扣减后,多方会因为之前属于锯齿状的爬升走势相对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即多方还不至于在短时间内采取急速的攻坚,或是动用更大的成交量再推进。一般会认为只要增量就可以推进上涨,概念上是正确的,重点是“只要”的可能性,也是一个假设性。从中长多量潮趋势推导,上一回合的交战在越过60日均价线后也只有维持20天的增量优势,而且也只能维持平均值1067亿元的水平而已,是否这个阶段多方可以将日成交量维持在这个水平之上呢?这个不无疑问。
20天周期的第一次增量说明市场愿意投入的资金,或是市场采取主动攻击的增量资金也就这样而已,如果要试图改变这个游戏模式与习惯就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加以撬动,有可能吗?也就是在本栏的分析中非常重视的“三度”分析法,先看看量潮的力度,以目前仅仅达到较60日均量线稍微多一点的量能水平,维持某一些板块的强势是可以做得到,但要维持绝大多数股票上涨,或是维持大部队上扬几乎不可能。首先要观察的是在以60日均量线为基础的增量是否可以多出1.382倍即1153亿元的日成交量呢?显然这个要求目前观察多方几乎做不到,因为不容易做到,那么在量潮力度不足之下,指数难有高度的要求。
从这个条件推导,等于多方最多只有维持目前的市场热度,要将指数拉高越过留一个台阶形成另一个区域的争夺,以目前既有的资金水平根本做不到,所以难免会有三个可能的状况演变:
1、在无法获得新资金投入之前只有维持一定热度的板块效应形成延续滚动换手而已,同时维持人气不坠,期待后续可以引起市场关注与新资金投入。这个状况可以坚守一个短时间周期但难以持久,尤其是形成在一个相对区域位置不管高或低为的横盘条件而已,最不利的状况是陷入久盘不涨的泥沼与衍生另一个危机;
2、在既有状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多怕是多方“不自量力”以为修整以后就应该突破,所以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强攻推进,不涨还好,一拉高反而面对其他新卖压的产生,尤其是动用大型股、权重股意图拉抬指数,形成越是拉高指数引发更多不认同后的反向压低,这样就得不偿失。有没有此可能呢?通常多方在无可奈何与无法选择之下最怕就是挺而走险,总以为以其拉长时间等待干脆搏一搏。只要有如此“博”的心理也等于会断送后面的大好机会,因为一旦形成“博”以后就会不顾一切存在的危机,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3、第三个自然拉高不成后开始回调,此时也不是绝对不好,有两个状况,一个是另外再找一个区域修整,然后再等时机;其次是因为修整引发市场疑虑后出现较大调整。这个部份等于陷入日K线与周K线的拉锯,即日线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周K线告诉我们会有回调的要求,回到月K线又说明一时还在低位支撑上,这些矛盾到下周会形成一次总结。
市场的演变通常都不能过度明朗,因为只要出现明朗或是明确的方向性选择,通常只有一个演变,不是大涨,涨到你不敢相信,要不就是回跌,倒过来反转。通常在市场不明朗时反而会因为看涨而跌,看跌而涨,这个状况在修整周期内最容易出现,就如波浪理论中最不能预测与应用的在调整浪,问题是:如何才是调整浪?是在运行中的过程就已经知道属于调整浪呢?还是时候才知道?通常都是时候回头看才知道原来当时是调整浪,但在过程中呢?一点也看不出来,反而会认为不必修整而直接顺势而行。
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说明推导与演绎的过程,等于事先依据盘面条件做大致上的描述,虽然不完全会依照描述演变,但只要讲出一些合理的推理论据,这样还是有其参考的依据。不过这样的事先说明很容易出现结果与推理不同的事实现象,在分析者而言这一切都是常态,但在一些不明究里的股民中会以“准不准”来看待,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准不准的问题,因为事先的说明就是一种推理而已,多一个参考,很可惜的是多数股民都会在事后,结果出来以后再评述对与错,完全忽略了过程中推理的合理性因素与真正的理论原理。
只要结果不对,通常都不会给予认同与掌声,通常会认为“结果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谁可以给你结果呢?市场才是老大,在市场面前所有分析也只是多一个参考而已,不必过度理解与要求,这样才可以平心静气的看看他人的分析与演绎,才可以看出端倪,看到理论的原貌,因为不仅仅是过程而已,还要过程的合理性与值得仿效,更重要的是俱有科学性,如果没有这些,分析也只是随意说说而已。不俱科学性也就没有可以持续应用的意义,也不俱有参考的价值。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