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三(2月22日)开盘论市:回调找支撑,修整后再上涨

(2012-02-22 10:48:28)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在《麦氏理论》的分析体系中时间周期的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真正主导与影响市场的因素在于时间周期的演变,但时间周期又是因为 什么原因而出现?从研究中发现这个与量潮的运行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成交量,但时间周期常常是倒过来影响量潮的演变,所以只要掌握量潮 运行的关键加以推演,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时间周期的变化。麦氏理论学习与研究

昨日谈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每一个时间周期的三回合演变,例如如果你的操作是以5天位一个 循环周期,那么请注意在三个循环中产生的演变。举例2月8日下午13:30分增量反击拉高,形成的是在垫高成本之后的操作动作,等于再度加码拉抬的操作手 法,此时介入者已经将成本垫高以后就不会轻易放弃与容忍股价下跌,因此每一次5天的循环周期到了以后都会形成惯性的拉高变动,这样就形成“一环又一环”、 “一关又一关”的轮动模式,如此当然就构成了“前仆后继”,一轮又一轮的推动。因此,今天进入第三个回合的循环,等于说明今日下午13:30分以后会接续 原来的方式继续前进

是否真的会如此呢?如果从市场惯性的角度思考的确会如此,而且从量潮的推动关系来看也都是如此,所以本栏才会告诉大家 “多方掌握优势”的变动模式,因为掌控权与主动权在多方,盘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次股价回调时伴随的就是缩量,缩量修整一个很短的时间后又再度发力上 扬,这个就是多头涨势的特征,如此的运行与滚动自然会促使指数越涨越高。偏偏这个时候有一些股民会依据指标的特征分析认为已经到了超买区,因为这样的观点 制约了买入的行为,也造成了担心“涨幅太大”而不敢买进。通常这个时候会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而且会说:“明明指标已经到了超买区还上涨?风险太大了”。

这 样的理解不能说是错,但明显对指标的误解,也中了对指标解读的误区。在《麦氏理论》的指标应用中早已说过,指标本身没有所谓的“超买”与“超卖”问题,为 何会有这样的解释呢?不知道当初引进指标者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因为错误的说明以后导致后来的使用者依样画葫芦,都比照办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误解与误读, 难免就会误判。其实指标说明的是“区域象征意义”而已,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解读而已绝对数字说明难免会犯错,从来就没有所谓KD指标越过80°以后就叫“超 买”,就因为持续不断的垫高成本买入,加上后来的加码拉抬以后,筹码已经锁控在介入者手中,除非他们认赔卖出,否则根本就跌不下去,可惜很多人误读了这个 信息。

是因为观念接受错误以后才会产生误差,也因为这个误差导致不敢买入。相反的,如果倒过来看不是就清楚明朗了吗?在上周本栏一再强调 多方掌握绝对优势,而且会认为多方“勇往直前、继续上涨”,从15日的标题谈到“上涨时间周期已到”,接下来16日直接告诉大家“时间到了”,17日谈到 “更精彩的在后头,欢迎继续收看”,20日的文章直接谈到“个股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尽管有一些人不认同,提出一些意见,但事实摆在眼前,今天已经 证明了,这个才是重点。

已经涨了还要担心吗?指数会直接突破120日均价线以后再度拔高,先向2416点推进,然后再回补缺口到2466 点,最后会回到平台压力去2528点区域,此时会进入一次大的震荡与波动,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三回合”后的变化,即以5天周期推导,三个5天就是15天, 从今天到下周三的变化也应该如此。这个之后就进入10天的周期运行,也要三个回合,等于有30天的变动,基本如此。

别忘记,2月23日, 周四,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到底今年龙年的“龙抬头”的日子是否存在非比寻常的意义呢?这个可以不必过多解释,应该从量潮的循环加以把握应用 就是,因为趋势已经形成对多方有利的涨势,这个时候就不要想太多,只要跟着趋势走就是了,正所谓“顺势操作”,不要动不动就说“上方有压”。一定要记得, 涨势重势,要把握这个上涨气势,尤其在任何股价压回,或是回调修整时就是买入,所以回调要找支撑,千万不要找压力。

周三(2月22日)开盘论市:回调找支撑,修整后再上涨点击播放      来电咨询周三(2月22日)开盘论市:回调找支撑,修整后再上涨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