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刹车减速再掉头

(2011-12-19 11:29:01)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上周五低开高走,拉出一根实体长达45点、涨幅高达2.02%,具有镇底特征的长阳K线,振奋人心。从气势上而言,具有继续推升的格局,但是就趋势而言,并没有因为拉出长阳而改变原有的跌势格局,仍然会受制于各周期的跌势影响,或阻碍,或压制。所以不能因为上周五的强势反击就立马反转做多,还是要主动性回避各方压力,等待出现较明显的扩增量推升,可改善并扭转中短期结构之后,再积极交易,会更加稳妥一些。

低开16点已经表明趋势仍然主导着整个行情的发展,不过就结构而言,低开低走要远远比高开高走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心理反应,不需要硬着头皮往上攻,主动性回避各周期压力,继续呈现缩量盘整的格局,反而更有利于原有的缩量沉淀行为,将时间拉长,当足以改善和扭转中短期量潮趋势发展关系,那么就可以逐步改善和扭转价格趋势发展格局。在麦氏理论里,量先价行,只有先改变量潮趋势,才会有效扭转价格趋势。所以,要将观察的重点放在量能的增减行为上,而不仅仅是指数的涨跌,否则就容易受到涨跌的影响,而动荡不安。

低开低走,甚至进一步走低后,应该会主动性压缩量能,虽然初期会因为短线资金的调仓换股行为而出现释放量,但应该只是在较短时间里头的格局,再盘整时应该会缩量沉淀,只有再反击时才会出现比较积极的释放量攻坚格局。而以整体量能来看,也当是保持近等量水平的扩展,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缩量,都是可以接受的,热别是在指数继续回落时,更需要能够控制好量能,不宜再放量下跌。

将缩量震荡的格局视为常态性变化,那么就可以回到价格趋势上来看待指数的变动格局,要想扭转5日均价线的移动趋势,需要把指数拉高到2291点之上,显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10日均价线在本周都要扣减2300点以上的指数位置,而当前10日均价线已经低过2300点,如此则在本周来看,都别想指数能够向上越过10日均价线,那么就会提前反应出来对市场构成的阻碍和压力,如此又会向5日均价线传导,从而造成短期行为的震荡。那么早间的低开,甚至再进一步走低,也就是合乎情理的变动格局了。

而且向上追溯20日均价线的走势,显然更别想在短时间内扭转其移动趋势了。如此格局,也会反过来制约量能的释放,当你看到这样的格局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时,也别想着别人就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还会因为受困于各周期的制约,而使得交易的资金越来越少,主要还是赚钱难了,要么被套住动弹不得,要么亏损割肉,这就会使得场内资金的交易量减少,当也无法吸引场外资金进场后,自然又再回到缩量盘整的格局。这其实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的市场表现特征,缩量盘跌就会成为常态。只有将缩量沉淀的时间拉长,满足20、60和120日周期量潮的自然扭转,就可以扩增量推升,并逐步扭转价格的趋势关系。

上周五的反击行为,也是因为持续压缩量具有扭转20日周期量潮的基础之后,才出现这样的格局,这里能否持续扩增量,也将会决定着如何稳定价格体系的发展,其实就早间第一个小时里头的变化来看,显然即便不愿意攻坚,还出现低开低走的盘弱格局,但是却有明显的稳定态势,在此环境下已经有利于个股的作价,截止到 10:20分,沪深两市已经有4只股票锁住涨停板,虽然都集中在中小企业版里,但是至少说明有人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地作价,这已经和上周的市场环境完全不同了,能够起到积极改善的作用和效果。

总结以上分析,上周五的反击动作是基于20日周期量潮沉淀后的反应,进入本周更加能够凸显“今日的小量就是日后的助涨”效应,持续的沉淀量也将会有利于保持稳健扩增量的格局来维持积极的作价氛围,上周五的表现很显著,今日第一个小时里头,虽然低开盘整,但也已经出现个股积极作价的格局,如此也可以反过来对量潮的释放有益,这样又可以产生良性的盘势发展,适合于个股的作价。但也要明白上方客观存在的趋势性压力,如此就会使得市场上下跌宕,这将会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头的常态变化。所以操作上,既可以积极的找寻操作机会,但也要能够认识到必然的跌宕行为,尽量偏于短线行为的交易,还不到持续作价推升的时候。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