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二(12月6日)开盘论市: 区域平衡改变已经开始。

(2011-12-06 13:02: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通常“谈缩量色变”与“极地量后绝地反攻”存在的差距很小,等于急速缩量形成的可以是不利多头换手的盘面变化,也可以是有利的沉淀量完成。到底是利是弊必须等到后面走出来以后才可以确认,但一旦走出来似乎又“为时已晚”,是否可以使用那一种模式事先测知低点的完成呢?如果说方法的确是有的,但要说到一定必然如此倒没有这样的公式。市场的完成时市场参与行为的结果,所以市场行为就是最好的公式,但偏偏市场的行为时最无法分析的模式,所以等于是“无字天书”,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去分析一个绝对市场的行为,即使有市场心理学助阵也只有聊胜于无,因为在结果没有出来以前无法事先定论。

如果依照稳健的投入者选择会在确立以后再进场,虽然错过第一次低位的承接,但第二个低位承接才最俱有胜算,也是相对安全的选择,所以通常市场会在第二只脚出现以后才会加以论断。说明是第二只脚呢?先从周线谈起。例如10月21日开始反击拉高,这一天正好是周五,所以形成周线收在最低位2317点,隔周出现更低点的2307后就开始反击,在拉出一根长红以后逐步回调,到这一周进入第五周,指数又再度回测最大收盘2317点,此时就是一次考验与测试第二只脚的有效性,及如果有效形成的可能反击条件,这些都是目前可以应用的模式。

那么第二只脚需要什么条件?主要的是时间循环条件。首先是K线本身是形态的演变而已,K线的表现说明的是当中的涨涨跌跌记录形成的高高低低,形态可以是单一根的作用分析,也可以集合成一个组合K线的应用,本身有长短之别,又有红黑之分,所以形成了红黑夹杂的差异,也说明多与空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一个平均成本的差异,尤其是形成均价线后的积极效果,形成了趋势的应用与关键以后,K线本身主导回归到均价线趋势的范围,形成均价线影响了K线的效果与结果,所以最后还是回到趋势的关系里头查找影响关键。

区域形成的时间周期至少要跨距超过十周以后才俱有影响力,但十周所构成的均价线趋势不是最适合解读的平均成本关系,《麦氏理论》应用一个扇形体系关系主要在6周的结构,所以必须从低位横盘跨距超过12周以后才俱有对抗均价线变化的开始。以区域K线最高及最低点位收盘作为基准横向观察应用,目前已经进入12周的震荡跨距,代表多方已经初步获得对抗的要件,至于是否可以形成有效的对抗目前还未可知,因为最低收盘点位2317点向右边跨距必须达到完整的12周以后才俱有更完整的对抗性,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蓄势完成,在未完成以前不宜过早认定。

完成以后的时间跨距就俱有对抗性与抗跌能力,目前还无法构成一定的抗跌优势,多方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此区域构成的条件形成一次积极的准备是必须的,也可以视为一定的对抗优势已经产生,即使跌破上一个最低收盘点位,多方也还俱有对抗性,除非将这个区域拉开超过一定的幅度,形成均价线的距离改变,否则多方还是俱有很完整的对抗作用。事实上目前多方的确已经具有如此的条件,尤其在第二个阶段压回缩量确认更是一次证明,只是后面到底会以何种姿态展现多方的决心?这个部份有待证明与观察,这个是目前的难处。

如果多方再度失守是否会拉大跌幅呢?本栏的观察判断认为,因为20天周期的底量已经完成,所以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的失守,也不会因为失守后拉大差距再下跌,相反的即时再度压低、创新低多方都可以形成一次有效的反击,而且会形成一次积极有效的回击,这个有待后面多方回应与证明。等于这个阶段会有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击,至于类似这样的反击到底会如何出现?何时出现?出现的速度又如何?这些都有待后面来验证,等于今天的状况就是一次等待的开始,不必太久就会被证明,请大家多一点耐性论证与等待。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