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四(11月24日)开盘论市: 第二度缩量确认第二只脚

(2011-11-24 14:13:24)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欧美股市再度大跌重创了今日的亚洲股市,其中日经225指数跌破311大地震最低8228点,正如三周前本栏谈到其走势非常弱势,而且是明显的看到趋势的向下,是所有下跌指数中最脆弱的一个,到底发生什么事?是否说明日本经济经过13年的调整还是没有走出衰弱的阴影?还是因为老年化以后造成生产力的衰退?还是因为政府债务比率已经超过GDP的200%,正在付出惨痛代价?这些都不是本栏可以回答的额问题,也不是本栏的专长,即使贵为经济学家估计也无妨说得清楚,还是人人有看法没有一个说得准,因为各有一说谁知道谁说得才是最真实的走势变化呢?所以重点是:如何看待?

这个时候来看全球股市,几乎全盘皆墨、一无是处,而且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走势最后会有什么结果?但A股的走势是否会跟随全球股市而起舞呢?如果仅仅依照国内外股市的走势就判定A股的走势倾向,这样的论述的确有点危险,因为没有针对A股自身的条件进行说明,只是一句国内股市的变化然后就给A股下一个注解,这样的分析也只是“依样画葫芦”,无法真正的掌握A股的精髓。有一个简单的对比,不谈两个月之前的状况,就从9月5日开始观察,或是远一点从8月5日看起,本栏要告诉大家的是,从那段时间开始以后,A股实际上一句跟国内外股市“分道扬镳”了。

虽然,当时的A股股指趋势还在下跌的调整修正中,但已经开始展现自身的特色,尤其从9月5日之后形成共计53个交易日的区域震荡,虽然还不能断言已经见底,但区域底部的特征已经渐渐明朗。将时间扩大到8月5日当时的跳空下跌,当时收盘2626点形成以后的跌势,也在这个阶段中形成一次重要的改变。事实上8月5日的变化影响可以追溯到三年前奥运会8月8日的大跌,这个状况可以说明自然波动中的一个惯性原因,造成股票市场一股不知莫名的自然循环,如果说这个就是惯性或是宿命,等于到了那一刻心理上就起了疙瘩,一种说不出来的“记忆再生”,难免又会回到恐惧上去发展。

如此产生了先避开恐惧再说的心理负担,难免会影响到操作心理,所以每到了这一刻都会有一些忐忑,这个就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无法解释,就如看到黑暗就会担心有意外,因为黑暗变成犯罪的温床,虽然黑暗不一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但因为心生恐惧就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虽然可以大声的说“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敲门”,但总会有意外发生,总有很多说不上的状况导致你不得不接受黑暗的确有点可怕,心理上就会担心。不管是否“不信鬼神、不信邪”,但这个只有少部份人具有十足的底气而已,多数人还是会胆怯。年纪越大者就越相信宿命,身体越弱时就怕越怕时日不多,预期心理承受才是最大负担。

本栏要从成交量的角度告诉大家,的确增量后形成第二次缩量再《麦氏理论》的量潮推导估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讯号,它说明第一次的低位量形成以后进入第二次的确认,那么当第二次确定以后的发动就会进入重要的补量上涨的操作模式,这些将是后面多方持续发力的一个很好证明,所以目前进入关键阶段的修正,只要修正好以后就会构成后市的反击,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后面观察的重点。量潮的演变会是一个结构性改变的开始,只有增量推进形成进一步稳定量进入蓄量,再来是滚量,之后就会造成场外新资金的投入,此时才会形成持续循环的增量模式,这个就是《麦氏理论》谈到的量潮演绎。

任何的低位区域必须要有重量级板块与个股的适时撑盘,此时我们看到四大商行加上两桶油,还有三只保险股在今天形成强势的拉高,说明这些个股形成的态势正好演绎了权重股、大盘股撑起一片天得要求,只要形成适时、及时、时机恰到好处的演绎,那么这个阶段就有构成第二个低量后的反击,但是不管如何反击,时间周期是最后的决胜关键,时间周期决定了一切,而且所有时间的关系都指向12月5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会有什么状况促使A股市场产生变化?本栏无法解释这一切,只能说量潮的推演说明这一天会有一次只要的平衡力量的改变,是否真的如此呢?拭目以待。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