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耕谈】不追涨、不杀跌。
(2011-11-03 10:19:22)
标签:
股票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上周强势作价后,本周前三个交易日完成了很好的整固动作,周三下午盘再度攻坚,一举将指数推升到60日均价线之上,彰显出“欲擒故纵、退一进二”的战略布局。
本次反击动作逐步演变成基于中短期结构的反弹格局,特别是上周促使20日周期的同步上扬,正式确立了中短期结构的三叉助涨线,这一形态的确立,一般都会基于20日周期展开有效的反弹,倘若在反弹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逐步改善和扭转60日周期的移动趋势,也还能够同步扭转120日周期的移动关系,促使20、60和120日周期的同步上扬,那么这样的反弹行为就会逐渐演变成长期的底部结构。所以,就已经确立的三叉助涨线而言,至少我们有条件在20日周期确立涨势后的20个交易日里头,都可以保持有利的操作时机,在此期间,大可以多多精选个股,顺应市场节奏,找寻适合于自己交易的品种。
20日均量线自10月24日扣低走高翻阳之后,持续到10月28日都保持这一扣减关系,完成了4.47天的关系系数,确立了量能潮上面的趋势性改变。并且在10月28日的推升中,同步扭转了20日均价线的移动关系,至今日也当可完成4.47天的关系系数,确立20日均价线的有效扭转。至此,20日周期已获得了有效的多空转变,在量先价行的改变过程中,渐渐形成中短期结构的多头涨势。如此建立在中短期结构上的涨势行为,以量能周期分析,显然有条件延续到11月18日之后,而以价格的有效转变,更是可以将时间递延到11月24日之后,如此来看,在未来两周内都是有助于市场维持中短期结构的优势。
这个问题在上周就已经和大家探讨说明过,也特别强调上周拉抬之后会遇阻于60日均价线而缩量整固,且会在周三选择再次反击,主要是因为10、20日周期的移动扣减关系,所带来的预期性反应,其次则是周K线收盘的需要,以及缩量整固所带来的稳健效应。当周三作价拉抬之后,不仅仅可以确立和增强中短期结构的优势,而且可以更进一步完成有效的引导作用,吸引场外资金的关注,甚至流入,如此也可以为接下来的退出奠定基础。
任何时候也都要明白,“万般拉抬皆为卖出”,倘若没有这样的上涨行为,就无法能够顺利的脱身。所以上涨是卖出的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可以依循客观结构的变动,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应对多空之间的争斗。应该说这样的环境,恰恰给我们创造了波段交易的机会,特别是在当前板块、题材轮动的效应下,更加有助于找寻到可以操作的品种。
从资金轮动的效应来看,有主动性挖掘题材热点的行为,当软件类股形成整体效应后,就要注意文化传媒类股是否会因为资金的转移而修整,那么如此也表明,应该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软件类股的上涨。当然,就文化传媒板块来看,量能潮的滚动也才刚刚开始,而在其量增价涨下所形成的多空转变,也将会给再修整后,创造再进攻的基础,休息是为了再出发。
而软件类股的强势行为,从多数个股的结构特征来看,都具有持续走强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在中小板上面的那些大量推升后所确立的多头涨势类股,这些股票一旦确立上涨,就可以持续延烧,而且也会给后续创造再修整后的操作机会。不过依照麦氏理论的操作思想,不赞成追涨这类股票,就像本栏在上周对文化传媒类股的说明,压回整理时的承接操作,反而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
主要还是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在当前仍然处于长空的环境下,别看周三那么拉抬,同样要屈服于更长周期的阻碍和压制,而且当前也将会受到60日周期的干扰,不容易真正在指数上产生多么大的涨升空间,还需要反复波动,维持区间震荡的格局。所以操作上,大家仍然要能够明白,“不追涨”的道理,当然,以前面和大家探讨说明的中短期结构的优势,也应“不杀跌”,不要一看到回落,就吓的神经紧张,不知所措。
总结以上分析,指数的变动,仍然会是本栏所阐述的状况,上方还会受制于更长周期的阻碍,在60日周期没有获得有效扭转之前,都不应该会远离60日均价线持续推升,所以短期内当会继续围绕在60日均价线处反复震荡,一方面是消耗中短期结构的优势条件,另外一方面借此改善并试图扭转60日周期。那么操作上也应顺应这样的市场格局,“不追涨、不杀跌”,积极选股,胆大心细,掌握波段性交易机会。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