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缩量后的演变。

(2011-08-23 14:33: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上证指数周一的日成交量萎缩萎缩到只有655亿元,说明什么?如果从相对低量比较,这是从10年7月16日以来的另一个低量,是否可以视为“绝对值的低量”呢?从市场的习惯解读来看,估计今日会有很多媒体会谈到“创新低量”的说词,当然也会有很多分析会谈到这是地量。

到底是否为“低量”?还是“地量”?还是“底量”?如何加以类比说明呢?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试图去论证与佐证量潮的演变与关系,简单的从字面上看成交量的变化,基本上可以随意的应用上述三个对出现如此“小量”的称谓,但如果要探讨这样的演变过程与关系,称谓本身也是一个判断的基准,那么就必须给予定义。但本栏必须说明的是,这个定义也只是本栏的定义,不代表市场认同的定义,可以视为过去本栏研究后的定义,也可以认定为《麦氏理论》解读的定义,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对不起,这个没有标准答案。

从本栏的统计过程中发现,如果要说是“底量”,应该是出现这个日成交量以后就不会再出现更低的日成交量,这样来解读“底量”应该是比较“底气十足”,但在未来演绎中还不知道最终的状况如何?很难直接称之为“底量”,只能说相对低的成交量,一时还无法认定,必须一个时间阶段之后未再出现更低量,此时才可以称之为“底量”。

不过所谓“底量”也有一定的根由,例如如果将“底量”视为是“底部”产生,是应该“底量”出现以后还要出现更低的点,同时也有一个状况,即感受盘面实在“跌不下去”,或是“实在没有空间可以下跌”,还是“跌无可跌”。这种状况的出现一定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演变以后才会发生,不可能在完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就产生。至少在“底量”出现之前会出现市场可以承受的“基准量”、“基础量”,还是所谓“生存量”、“维持市场基本存活的量”。

那么到底这个量又应该是多少?究竟是多少量才可以代表基本存活量呢?很多时候必须看市场的阶段性状况推演,同时还必须经过市场一个阶段的“低位量”修整后才可能出现所谓“底量”的产生,而且每一个阶段的“底量”并没有一定的规律,从来就没有办法认定到底“底量”是多少?尤其是市场规模变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法以一定的“低量”视为底量,因为从市场规模到交易的清淡,陷入流动性不足的时间周期,常常是决定了市场最后的“底量”标准,即如果听到或是看到市场喊出“实在活不下去了”,再缩量“证券业将无以为继”,这个时候通常出现的“底量”会比较俱有参考性。

“底量”绝对不是比较出来的,因为当市场的整体状况不同,条件已经改变,原来的基础已经不同,无法简单的归类,此时的“底量”水平当然不同,这个牵涉到上市总市值、上市家数、股票的平均价值、流动资金供给额、市场需求等等,最重要的是市场认同与信心因素,不过恰恰就是这两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

说真的,很难单一的量化所谓“底量”,所以本栏从来就不敢谈所谓“底量”?不过还是有一定的比较基础,如果你使用的是均量线对比,配对以时间周期的均量水平,基本上也可以找到一定区间的底量水平。先说高量水平,例如120日均量线最高的历史大量在1624亿元,它出现09年的12月9日(以宏汇软件为准),如果对比在07年10月15日的1586亿元,它们之间还是有可比性,加上11年4月6日的1577亿元,可以视为高量的三个水平代表,如果以平均值计算等于是1596.67亿元的水平,这个部份的时间周期跨距超过5年时间,所以等于说明近5年的水平模式。

那么同样以这5年来的低位水平估算,排除06年之前的低量,因为当时的市场规模与“股改”之后的状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没有可比性,只有这样使用。以08年11月17日出现494.9亿元为低量水平,当时是发生全球“金融海啸”所以这个成交量水平绝对俱有很强的代表性。

第二个低量在10年7月27日的972亿元,已经是之前最低量的1.96倍,那么这两个低量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关系,但它是发生在历史大量1624亿元之后,所以还是俱有一定的关系,依据这样对比,那么本次的120日均量线的低量水平是否至少要低于972亿元以下呢?

依据这样论证,这个参考价值会更高。从这样的对比就可以依稀看出长期均量线的形成与量潮的演变,这样来论述什么是长期均量线的“底量”,是否更俱有说服力?更有参考价值?可以更完整的演绎未来的“底量”呢?如果这些条件可以适用,那么后面就可以继续说明。

依据120天的时间周期查找出历史最高的长期均量线水平,根据这个水平条件设定,假设1577~1624亿元的区间视为历史大量的水平,超过多少的比率就属于超大量呢?那么所谓蓄量水平量应该就是2179~2244亿元之间作为认定,进入这个区间的日成交量可以视为大量水平,但绝对不是一个超量水平。

超量水平应该在2551~2627亿元之间,这样的设定追踪可以协助我们事先去估测何等量潮应该视为一个危险讯号,当然这个不是绝对值,不能简单的认定超过这个量潮就一定代表超大量,因为从来就没有人可以知道什么是超大量,只能依据两个条件推导,一个是进入超大量之后的时间周期,另一个是依据美一点指数需要耗损多少金额,即采取TAPI(Total Amount Price Index)值,这个部份需要应用对比的关系看待,即每一个周期的指数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去推动。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指数本身属于加权指数,那么TAPI值的使用会更加精准。

如果这两个部份的应用还不足或是无法完全解释中短期的量潮与中长期或是长期的量潮关系,那么应用均量线之间的对比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比较模式,例如120日均量线除以20日均量线的比值,或是60日均量线除以20日均量线的比值,这个部份可以测知在一定的对比时间周期内两条均量线之间的张力差异,应用这个之间的差异对比找寻在这个阶段中资金投入的效益。

这些应用已经足以说明增量后的演变,不过目前说这个部份似乎没有针对趋势变化应用,实则不然,因为往上是如此,往下结果也一样,例如依据均量线最高的数据推导,当它萎缩到多少比率时是一个俱有跌深后的缩量反击?例如120天周期的应用关系,或是60天周期的关系,更重要的在20天周期的应用,这个才是重点。

举例20日均量线近期最高在7月21日的1158亿元,那么当20日均量线萎缩到0.618倍的715亿元时通常都会具有一次反击条件,目前已经萎缩到859亿元,最有效的应用一定要针对20日均量线来使用,下一个更低的阶段水平在579及442亿元。如果针对20日均量线来说几乎可以认定这些就是低量或是底量水平的估测,当日成交量达到这样的水平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基准的应用呢?从市场习性来说可以如此看待,比较目测与感觉几乎都会认定这个就是低量或是底量,毕竟过去也难得一见,所以八九也不离十,即使不中也不远,一样可以如此说明。

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日成交量降低到579及442亿元时也可以简单的判断这个就是低量,其实这样应用也俱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不能据此为准认定这些数字就是绝对值,因为在结果答案没有出来之前都是参考而已,谁都无法在事实结果之前保证与认定这个就是一个很准的预测,通常都是事后来论证的时候被证明很准。

这个就是《麦氏理论》的量潮应用其中一个部份,只是麦论创造了一个上涨增量可以估测的量潮模式,下跌缩量也可以推导应用的方法,虽无法告诉你百分百的准确,但通常只要根据它的时间周期加以判断及应用,大致上都可以证明很管用,尤其在接近与即将发生的三两天中选择跟进或是避开,至少都有所依据,至少这个模式是其他理论应用中无法说明的。

这个估测方式来自于市场自然的量潮波动条件推导,所以最后回倒应用,虽无法保证“一言中的”,通常也不会距离太远,这些过程在过去屡次论证几乎都完美无瑕,因为资料来源取之于该股市,最后也用到该股市,所以可以说任何市场都合用,因为它是一个心理结构的统计模式而已,不是个人的喜好来说明。

所以这个问题正好解答了什么是“底量”?也可以加以应用到“低量”的概念,那么地量又是如何而来呢?所谓地量一般称之为“地板量”,即这个量潮已经到了地板了。因为是这个地板关系,所以地板量应该可以解释为这个阶段中的地板水平,例如大量区域完成后下跌的地板水平,或是中段下跌缩量后的地板水平,当然也可以是低量区域的地板水平,等于有三个阶段的“地量”。

例如目前可以视为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缩量,从最大量下跌以来的第三次,所以这个区域可以形成一次“地板量”,而这个地板量当然就会是这个阶段最低的底部量,也可以创造出有史以来最低的低量,所以此阶段可以是“三量齐至”,或是“三量同步出现”,“三量浮现”等等,不管你要如何称呼都可以,不必拘泥于这个问题上,重点是:如何建立一套体系模式加以推导,这个才是最最重要的部份。

有了这样的解释与说明,应该可以清楚的认定了三个量的称呼归类与划分,如此当然就不会出现称呼错误的状况,也不会动不动即使底量、低量、地量,等于知道何时应用何种称呼进行分析应用,这样也会更加完整的说明任何的量潮推导都是“事出有因”、“言必有理”,才不会“无的放矢”,如此才是理论最科学与严谨的部份,这个就是《麦氏理论》最值得称道之处,期待大家多多应用然后加以发挥,将《麦氏理论》发扬光大,才不会枉费本栏如此的费心费力呀!

注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