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8月19日)开盘论市:关键时刻怎能不参与?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欧美股市再度的大跌重伤了亚洲股市,A股也难以幸免。究竟这样的下跌应该朝哪个角度判断呢?如此的发展与演变到底要如何观察呢?相信这一刻欧美股市的重挫也在一定程度上重伤了股民的心,原来还对A股有一丝寄望与期待的想法,到了这一刻又面临了巨大挑战啦!是否动摇了对A股的信心呢?如果在这个观点上有所修整与调整都应该算是合理的现象,问题是:你为何会对A股市场有信心呢?何时产生信心呢?这样的信心或是信念是如何而来?是否目前这些原来的信心已经不复存在了吗?改变了吗?
本栏更重视的是这个问题,因为任何的证券市场真正涨跌的关键在对市场的信心,信心从何而来?从对领导的认同与支持,在08年金融海啸发生的时候,在11月9日宣布“四万亿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政策,当时的利好形成了后来的大涨,这就是政策快马加鞭即使的对应,说明市场对政策的信赖,也产生了绝对的信心,也因为这样造就了后来的经济稳定后再成长。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虽然在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良的效应发生,但从整体局势的演变与发展来看,可以肯定这样的政策与努力是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可以从事后的一些状况列举很多实例来说明它产生那些不良的影响,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可以应用的策略不多,尤其是立即有效的经济策略布署的确不多,更重要的是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要保就业,在当时是一大挑战。总算那个时候的策略应用已经克服了当时的危机,效果还是明显的,当然难免带来一些后遗症,尤其近期大家感受到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更是在当时种下的后遗症,过多的货币供给产生对原物料的假性需求造成了价格高涨,房地产价格也居高不下。只能说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最后一定是两面剑,有利也有弊,只是是否可以承受付出的代价?
如果从最后的结果来论述,来谈成功与失败,估计我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但重点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那种环境下,掌握决策权力者如何拍板定案?政策的执行一定会有利的一面,也会出现不利的一面,如何趋吉避凶呢?这个就是后面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因为后来不断紧缩的政策,造成经济面的变化,难免会造成一时的不利局面出现,对股市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影响,甚至于是知名的影响,因为如果是“高通货膨胀”是不可能有“牛市”,即高通货膨胀会吃掉所有经济的发展成果,股市是经济的橱窗、晴雨表,当然会反应经济的好与不好,所以这一刻绝对是一次很重大的考验。
依据《麦氏理论》的观点推导,本栏还是要再度强调,08年6月10日之后的下跌,形成的三年来的大区域的震荡,尤其在08年9月16日的下跌开始到今年的9月15日正好走完一个大的循环“三年时间”,如此一个大区域的震荡虽然不能立即认定是一个大底部区域,但可以将它认定为三年来垫高成本后的修整逐日完成。如果这样的大区域形成或是成功构筑低位底部,将所有投入者的冲垫高,那么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如果再下跌所有三年来投入者都赔钱,那么势必要再度寻找更低的点位支撑;倘若不再下跌那么三年来的大底部区域完成,往后就应该要有一次发力上涨的机会,也就是一次大机遇的到来。
从成交量的推导,势必要等到日成交量降低到600亿元以下持续20个交易日后,才能将20日均量线压缩在600亿元基础,如此也可以将60日均量线压低到800亿元以下,120日均量线也降低到1000亿元下方,如此经过20个交易日区域的横盘后就有形成低位缩量“见低”的动向,此时才是一次大好机会开始上涨的时候。
本栏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就陆陆续续不断谈论类似这样的概念,所以从今日开始到9月15日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从9月15日之后到9月底10月初那个阶段就是论证再度形成压缩量后发力的阶段,到时候再来论断多空变化的条件与基础,估计到那个时候会有更多人开始接受与渐渐明白为何本栏会如此说明的原因,让我们来见证“低位底部”的历史。
注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