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量压继续下移
(2011-01-24 09:35:07)
标签:
股票 |
在去年9月20日出现60日均量线向上交叉穿越120日均量线时,本栏谈到一定要留意长期均量线翻扬后带来的上涨状况,而当时在中秋节之前连续缩量,尤其是9月21日出现急速缩量以后,本栏谈到这个缩量说明中秋节之后会高开高走,统计上应该是如此,所以可以依据这个状况事先布局。
之后果然在中秋节出现高开高走的走势,反应的就是当时的缩量后的气势,事实上它的基础是来自于60日均量线的持续上扬,这个才是基础条件的发挥,也是后来再度上涨的根基,只是后续的上涨动作的强弱必须看是否增量推动,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大量推动,尤其超过60日均量线的有效比率形成推动,多方的反击当然也不容易放大。
所有上涨的基础就在中长期均量线向上交叉长期均量线造成的效果,当时的上涨基础已经稳固,再度的增量就可以形成放量上扬,基本条件在此。这个也是10月8日果真放大量以后形成上涨,从时间周期来看,因为时间的酝酿到了,所以后续就会增量上扬,这个是趋势发展的必然现象,唯一无法说明或是预期的是,到底增量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这个部份的确是一大考验,本栏也试图找寻可能的证据可以事先证明到底会如何增量,但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找到可能的倾向或是一定的模式,说明增量的放大与速度不是任何计算理论可以说明的,它完全是市场自然的反应,说得直接一点是属于“众志成城”,是市场的集体共识形成的结果与效果,只是谁都无法真正知道到底会如何放大量?完全无法预料。
因此后来的增量速度实在惊人,似乎表示因为压抑太久以后形成一股挡不住的气势瞬间爆出,所以才有如此超级大量滚动,单单上证市场就滚出3000亿以上的大量,维持超过2500亿元以上大量竟然可以超过20个交易日,这个是在过去中未曾出现的事,也是市场反应过度的现象。可惜,当时市场多数分析已经被这个量潮冲昏了头,几乎都咸认如此的大量可以持续将指数推得更高,而且指数会向3478点推进,甚至于喊出4200点的目标,还有人直接谈到5000点以上的高度。
如今回头看看结果,显然告诉我们“量可以助涨,也可以助跌”,适度的增量推进可以让市场持续上扬,但是过度的增量,过速的增量反而会造成市场立即掉头反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呢?追根究底只有一点而已,投入市场的资金有一定的高度,市场可以承受的资金也有一定的高度,简单的说市场资金的饱和点有其一定的高度,超过了以后就会出问题,这个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绝对不是无限制的放大量就代表最好。
回头检视当时本栏分析的文章,当时谈到11月8日就是时间的转折,当天的收盘3159.51点成为了这个阶段中最高的收盘点位,其后三天虽然在中国石油及中国石化带领下创出本次的最高点位3186.72点,但也因为两桶油的投入导致市场的疑虑而形成反转下跌,更可怕的是隔天,即11月12日出现一根长黑以后改变了趋势的上涨,之后的再下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形成后来的下跌。
这个状况说明量潮本身就是决定整个趋势变化最重要的一个推导分析依据,如果仅仅从价格的观点推导,很难事先推导出动能的高度,也就无法掌握价格的高度。
主要的基础在均量线的向上交叉,才是造就了后来上涨的关键,如果对比60日均量线的发展与变化,从60日均量线向上交叉120日均量线,从9月20日开始依据日成交量大于60日均量线为基础推导,到11月16日达到了顶峰,之后日成交量就低于60日均量线,这个期间时间周期共计34个交易日,说明一个波段完整上涨的时间周期如此。
但是因为推动上涨的60日均量线本身还有时间的递延效果,它不会因为日成交量低于此均量线形成立即的掉转头,除非扣减的对比量的确已经降低,否则不会立即构成这样的差异,所以60日均量线也在12月2日创出了历史最大成交量1829亿元,事实上它也是在12月23日超越历史的大量1779亿元之后的第8个交易日完成了第二次再创新高的历史大量,也说明在创下历史的新大量之后通常也要进行一次“关系系数”的修正调整,也说明整个变化的关系因素。
这些状况都是依据60日均量线从缩量见低后到增量上涨的一些循环状况,过去本栏多次谈到如此的演变。在08年之前的推导分析过程中,虽有一定明确的观点说明,但没有做到如此精致细腻的分析说明,而在08年之后这样的分析基础基本上已经完备,而且更加完整的依据量潮关系加以推导,几乎每一次都能贴近盘面,而且都是提早说明,这个就是一个理论最重要的统计结果与效果。
有了上涨的应用模式与状况,那么下跌趋势量潮呢?其实同理可以证明都会是如此,差别在有些时候它们的演变是倒过来发生,例如当60日均量线开始转为助涨,它总是需要上扬至少8天之后才会持续走高,到最后就会与120日均量线交叉,而交叉之前一定会缩量确认以后才会再度暴量上扬。
那么再下跌中的量潮会如何呢?也一样出现60日均量线开始下移一段时间以后才进入与120日均量线形成交叉,但是在交叉之后通常形成缩量一个周期之后,多方会试图反击,所以在看到60日均量线向下交叉120日均量线时反而会增量,为什么?因为多方进行最后一次的反扑,试图设法为自己找寻机会,尤其是急速拉高以后的解套,为自己做最后的解套操作,难免会放出大量。
本来还不会如此快速的再度下跌,但就因为反弹出大量,说明出逃的动作明显放大,这样反而加速了后来的下跌,即多方的拉高解套完成后就会加重掼压。另一个层面可以认为多方不认输,始终期待应用大量反击,但始终都无法成功,最后反而造成买力的耗损,形成了买盘耗竭,买力用尽,最后当然伴随的就是开始缩量再下跌,等于持续的缩量形成持续的下跌。
到后来的演变是“缩量也可以下跌”,越是缩量就会越创新低,每一次缩量就会再创新低,直到中期均量线进入一个相对低位的阶段。
这个状况正如在去年7月初120日均量线降低到1000亿元以下,20日均量线降低到606亿元的水平时,本栏一再说明这样的长期均量线绝对不是底量形态,因为从来就没有可能长期均量线维持在1000亿元水平可以见底的,如果对比08年的状况,120日均量线是降低到500亿元,60日均量线降低到380亿元的水平,那么这一次是否需要如此再来泡制一次更低量潮呢?
不要说120日均量线,就算是20日均量线也应该至少降低到是一个低位水平,目前还有1025亿元,如果真的萎缩到606亿元,试问还需要多少萎缩量的发展呢?要运行多少时间周期呢?这个就是推导量潮发展的根本,也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也是这次缩量以后的必然发展趋势。
本栏没有能力说明引发或是可能发生这样趋势的事件,或是到底是什么事件造成如此的下跌?因为政策面、消息面,或是国际局势的发展到底会有什么状况?或是因为需要挤泡沫造成后来的变化?说真的谁都无法预料,这个也是“世事难料”,没有人会知道什么原因,尤其未发生的事。
本栏只能从量潮的发展趋势过程说明趋势发展的延伸状况,无法应用任何事物状况或是条件去说明会发生的事件与原因,通常都是发生以后才会知道“原来真的是这个原因造成如此下跌”呀!所有事物都是如此呀!不是吗?谁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呢?
我们都在共同参与这个状况的演变,也可能是当局者迷,也可以跳脱这个框架看问题,或是转换角色看问题 ,至于是否真得可以在事先推导分析出问题的演变呢?从过去三年的论证说明,如果以三个月到半年为一个时间周期应用,基本上还可以有一定的准确度与完整性,如果超过半年,说真的从来就没有人可以“天天都准、次次都准”。
总有人会有对的时候,总有人真得讲对,但是对比一下比率或是机率,如果拉长时间周期对比,看看每一次的分析统计是否可以超过60%的准确度,总不能只是十次中仅仅讲对一次就拿来炫耀呀!本栏应用《麦氏理论》可以做到九成以上都可以事先说明,但也不敢以此认定就是最好的,说真的,天底下从来就没有最好的分析,因为所谓最好之后伴随的就是开始不好,物极必反,到了所谓最高点或是顶点就会反转呀!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相信你不会再去追求最好、最准的分析模式,因为每个人的七情六欲都会随着时序的变化而变化,何况是行情呢?市场所有变化都会“因您而变”,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