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行情展望与操作准备(上)

(2010-12-31 17:51:31)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一般人都不喜欢看年线,这不是习惯问题,而是不知道怎么看,不会看,不懂得看。这是有根源的,因为除了技术分析者之外,没有谁会研究这样的周期,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先天性的技术分析萎缩症的缘故,造成总是一知半解,难得要领。所以即便有应用,但是未必明白量、价、空、时这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关于彼此间的联系,不想在这里多说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待以后通过《麦氏理论》里的介绍和阐述,体会一下个中滋味。而此篇笔者是想告诉大家在这个时间点上也能够多看看年线的结构和发展趋向,多少能够有一些大局观的认识,或许会有助于从大处着眼于2011年的行情发展与交易策略。

熟悉麦氏理论分析的朋友,不难明白我们在进行解读的时候,会从两个层面来认识。首先就是K线的组合结构。从这个基础出发,21年以来的交易组合特征,给我们勾勒出了三段比较清晰的过程。第一段是90年的股市元年到93年的出生期。在这个过程中,连续三年的上涨将股市正式带入了大众投资视野。第二个阶段则是94年到2004年的十年磨练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资本市场的不健全让多少投资者无路可回。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05年的股市改革,此次改革虽然未能够彻底的解决根源问题,或者又引发新的矛盾,但是整体上还是逐步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

目前仍然是处于第三个阶段的发展期,2005年的改革虽然成果膨胀太大,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其给资本市场带来的长期好处还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后面再修整的过程中,并没有彻底消耗掉2005年的成果,而且也顺利度过了艰难的2008年,如今我们还是在纠正那一次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不过也在重新酝酿着的新的成长。

K线结构的组合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2008年的低点恰好回撤到2006年上涨K线的中分位处,而2009年的上涨也恰好触及到2008年的下跌K线的中分位处,而且K线的实体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收敛态势。2010年的K线实体更小,如此K线的组合结构也预示着未来的K线会是一次明显的改变。

会是2011年吗?不像。即便是,也不会有太大空间的波动,因为向上生长的过程中,还会受到2009年5265点的技术性压制和阻碍,无法在第一次就顺利越过。这是就向上生长时会面临的技术特征。倘若向下回撤,那么仍然有条件在1820点以上区域停止。而且自从2006年突破过去十年的修整平台区域后,一直居高不下,已经延续了5个年头,也算是稍有成效,2001年的最高收盘点2073点也会形成强而有力的区域性支撑作用。

而当前指数在3000点以下区域盘旋,显然绝对空间都不是特别大。且从年K线的结构来看,趋势性的涨势也非常突出。所以就向下回档的空间考虑,显然不太可能会太大。当然这是就指数的结构所展开的说明,而且是基于年K线的条件,还是无法做到更加细致化,所以就高低空间来看,那么也只能是做个轮廓性的认识,不能完全等待这样的状况出现,只能在大局观上有所把握。

而在均价线上的表现行为,由于周期性的长短问题,基本上实盘交易的参考性不强,所以不展开说明。而要在操作上具有可参考性和可交易性,还是要能够从月、周K线上来解读,会更加具有效力。比如月K线上一看就很清楚为何11月指数只是到了3181点处就折返回落,而这也只是一个缩影,这也和当初我们判断2373点是一样的道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K线理论。依照这样的方法来解读,那么指数再向下盘低,2637点处必然会产生有效的反击动作,而且这必然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的承接区域,即便跌回到2398点,也不必惧怕市场不给机会。怕就怕在不跌,因为越是不能拉开与均价线的距离,越不容易产生强力的作价效应。所以反而更希望在这里形成持续性的回档,因为跌下去就可以再承接交易。

(未完待续……)

【重要启事】: 应读者邀请,2011年1月8、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读友见面会,和您分享《麦氏理论》技术分析方法与应用,及2011年行情展望与第一季度投资策略报告。欢迎各地读友尤其是浙江地区的读友莅临参加、踊跃报名。

讲题:《麦氏理论》研讨会暨第一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会
主讲:曹伟(执业分析师) 地点:浙江.杭州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浣纱路17号,杭州香溢浣纱宾馆9楼会议厅.
时间:  1月8日13:00-16:00(免费入场)
             1月9日全天(十大战法专场)
咨询热线:020-375823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