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过快会“吃撑”也会“噎死”盘势
(2010-12-13 17:54:03)
标签:
股票 |
作者:亮话天窗
两周前已经谈到时间与空间的波动关系是本阶段行情变化的因素,尤其是在10月8日以后增量上涨大于60日均量线共计28个交易日,试问要用多少时间进行消化呢?更需要用多少时间让筹码沉淀?
没有人有办法解答当时拉高时产生的成交量究竟是旧筹码的解套,还是因为大量上涨创造了新的套牢。从过去A股的演变及历史惯性来看,通常超大量就意谓有筹码趁高位调节,此时也一定有一样的资金投入买进,最后因为股价下跌造成套牢。
所以的买入只要未获利以前,市场都习惯称之为“套牢”,实则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套牢”应该指已经没有机会出脱才叫“套牢”。如果只是暂时性的没有获利,但很快的股价就可以回到原来的价位,这样那可以叫“套牢”呢?可是市场都习惯如此称呼,也说明A股市场股民的“短视”与急迫性,说明他们所有买入的当下一定要马上可以赚钱,否则统统称之为“套牢”,这个市场的心态就是如此,你是否应该深入思考这原因的究竟呢?只要明了估计也解开你心底的谜团。
就如10月份天天放大量拉高,当沪市看到3000亿元大量,同时20日均量线在11月2日达到2227元时,已经达到历史的高峰量,不去体会这个成交量形成的原因,仅仅看到成交量增加就简单的解读为量能充沛可以再推高指数,等于根本不看实际状况,随意说说而已,而且更大肆的鼓吹大量大涨的优势。
如果真的如此,不是应该从3000亿元的水平再进入4000亿元,甚至于到了5000亿元的地步吗?这个算是什么分析呢?昧于市场的事实,根本不管市场到底有多少资金可以源源不断的投入,也不管市场到底是投入多少资金就达到饱和点,更不去看到底如此天天滚量的破绽在哪里?只是一昧的以为增量就会上涨,结果当然大错特错。
本栏一再告诫如果从三个月周期的量潮观察,在60日均量线的推导判断,上一个历史大量高达1779亿元,11月23日已经达到这个历史水平均量,经过了7个交易日以后达到最高的1829亿元的新历史高均量,估计在未来三个月内都依据前面28天的滚量状态对比后来19个交易日的量潮水平,总共67474亿元,平均一日为2409亿元,对比后来的25573亿元,均量只有1345亿元,就以同一个量潮水平对比,依据同等量的估算,一比一的状况下需要31个交易日才足以缓解量压。
依据过去的统计,这个部份通常需要两倍量潮比率才有可能化解套牢压力,加上让筹码沉淀稳定,如此看来后面真是凶多吉少。依据这个条件来看,如何期待这里可以应用瞬间快速反击而成功拉高指数呢?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就算拉权重股带动指数也是困难重重呀!当然就不能期待太高。
市场总是等到上涨以后看到增量才开始解读增量所以上涨的问题,就如在10月8日开始滚大量时就认定盘势会突破3478点,甚至于4200点或是5000点也已经有人乐观的认定,理由因为成交量大增,结果呢?正好相反,为什么?
很少人会主动去体会了解成交量的变化,但是在《麦氏理论》推导中已经说过,依据《麦氏理论》中期均量线推算,但历史上最高的20日均量线2464亿元降低到0.618倍的时候,就是反弹的最好时机,时间正好落在上周五。
神奇吗?还是自然的趋势发展形成这样的现象呢?为何早在两周前已经谈到这点呢?说明什么?很简单,一切问题就在成交量。如果你对这样的成交量没有深入了解与体会,你拥有都会犯上见大量误以为上涨或是从此以后大涨特涨,以为滚量就一定可以推动盘势再持续上涨,回头看看,原来是痴人说梦,南柯一梦呀!
估计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多分析看到今天上涨就会说:“如果成交量成功的放大达到1800亿元以上或是更高时,指数就会涨到3000点以上的高度,只要市场持续投入更多资金,那么指数就会有更高点,甚至于创新高。”
诸如此类似是而非,有说等于没说的分析模式,早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合市场应用,尤其一般跟证券业有关的分析者常常都是如此四平八稳的回答问题,这样如何可以真正的解答市场成交量呢?因为他建立的分析是“如果”,倒过来看“如果”不是“如果”呢?那么不就不会涨?这样的说明等于没有说。
本栏要警告的是:第一次增量超过20日均量线的1.3倍以上称之为过热,瞬间投入的资金太快太多,虽然还可以上涨但要提高警惕,尤其明日真的达到对比量的2216亿元,20日均量线就会立刻转向,估计这样的状况很难,但到了周三立即降低到1587亿元的成交量,只要维持较这个量还大就可以促使20日均量线翻扬,此时的上涨力量会开始向更高推进,这是常态。
增量是必然的发展,但增量达到20日均量线的1.6倍马上就会因为增量过快立刻压回,等于会再度压回测试20日均价线,也代表短线的投入投资报酬率太高,宜慎呀!
到达60日均量线的水平1802亿元是好或不好?是利是弊?一对比清清楚楚呀!你知道了吗?
一会缩量太快,也不能一会增量太快,否则会“吃撑”了,消化不良呀!你知道吗?
缩量太久瞬间增速太快,也会很快“噎死”盘势的发展,你知道吗?
注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