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亮话天窗
亮话天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893
  • 关注人气:1,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顺应20日周期的自然改变

(2010-12-10 11:07:54)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今天是周五,就不能忽视周K线的结构影响。不管是在指数的观察上,还是个股的选择上,都要特别关注周K线的趋势发展格局,这是决定是否可以继续交易的基础。

依照上证指数的周K线的结构来看,就k线组合结构而言,显然在失去10月11日当周长阳的撑盘效应后,就必然会逼使指数向下探低以寻求新的支撑,上周2758点的出现,也说明了本栏早前不断阐述的2738点的结构性基础,这是指数经过5-9月份平台修整后的突破性收盘,虽然就一天交易完成这根K线,但是估计当仅从K线的组合特征上来看,估计已经不是每一位投资者还清楚这根K线的形成过程了。

所以就K线结构来看,2738点以上仍然有条件重新酝酿并蓄势反击,已经历经了2758点,估计这一刻所面对的盘低行为,应该都不会有太多的压力才对。而之所以忐忑不安,我想还主要在于缺乏基本的分析方法,没有值得信赖的操作体系,当然在见到不好的状况就会紧张,这也是自然的反。

也正因为此,才造就了市场的动荡,而差价就是这么被震荡出来的。其实不经过如此回调,后面又如何上涨呢?熟悉麦氏理论分析的朋友都清楚,3100点上方无法持续性攻坚,主要就在于空间的问题,只有经过压低修整后,才有条件创造再上涨的空间,如今历经20天的震荡修整格局,已经逐步将反击的空间调整出来了。

特别是正好完成了周K线的结构性修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稳固和坚定,只是在还没有形成有利的局面之前,内心里的恐惧和不安不容易消除罢了,但是我敢肯定,只要熟悉麦氏理论的分析,就应该可以坦然应对,反而已经在布局后面的交易机会,这就是差距。都是普通的投资者,但同一个市场,却会是不同的状态。但愿周六(12月11日)和周日(12月12日)的“十大战法实战应用”能够帮助大家赶快建立起来适宜自己的分析和操作体系。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从K线的组合条件上,我们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波动范围,这也是本栏在近期修整格局中,不断阐述的区间震荡的基础,这从日k线的结构上来认识感触最深。在指数还没有跌回到2850点区域之前,估计是有很多朋友不能接受或者不了解为何本栏早早就说明指数要压回到2850点处调整,经过连续4周的区间震荡之后,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

这些都是离不开K线的结构特征,既有日k线的组合特征也有周K线的组合结构,不过这期中也少不了均价线的移动性支撑作用,如此说明大家一下子就会想到60日均价线的趋势性撑盘效应,的确如此,之所以指数还能够坚守在这里而不继续向下盘低,也是与60日均价线的趋势移动有关系。在麦氏理论的均线特性里,向上移动的均线具有支撑助涨和上移牵引的作用。所以即便指数击穿60日均价线,也没有带来破坏性的局面。

但是就技术分析而言,这不是一个好的形态,所以通常在修整过程中,就显得比较踌躇和犹豫,甚至沉闷到要窒息的感觉,大家只要回忆早前的行情演变过程中,也都有很多次类似的状况,比如2007年7月份的修整,成交量从之前的2000亿元水平一下子压低到500亿元水平,量能压缩的相当厉害,还有2009年的8月份,也类似的表现。这些都是在120日周期还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压缩量修整局面。

当然,比对说明不是必然同样演绎,各有各的差异, 还是要就市论市,必须要客观的面对当前的环境才不会偏颇。就像上面我们通过周K线、日K线的K线组合结构的说明,这些都会是比较明显的不同性。而且从均价线的移动关系来看,在日K线上仍然受到20日周期的移动趋势压制,也会产生必然的压制作用,特别这几天的走势更能够让大家有充分的认识,昨天是如此,今天还是会这样,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这样。

所以当认清楚市场所面临的客观结构特征,那么只要顺应着K线的组合结构和均价线的移动关系来顺应着调整,一切就轻松了。我这几天一直强调不要与20日均价线正面相撞,等待其自然的转变就好,如今自然改变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等待自然的改变就好了,而现在您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做好功课,将“十大战法”应用到实处,把握自己可以掌握到的波段应用操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