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二(9月28日)开盘论市:调节持币待节后再来

(2010-09-28 10:59:50)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在周一的分析中一再的提醒大家本周只有四个交易日,而且又到了9月份的最后四天,周四收周线也收月K线,对价格的趋势发展影响非同小可,因为不能只看周一的行情发展而已,必须考虑或是顾虑到周四的收盘状况,首先一定要看月K线的条件,先界定月K线收盘的倾向判断,然后再回到周K线的判断及应用,这样才可以更加完整的解读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当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市场板块与个股的变动,这样会更完整的体会到市场的发展。

从月周K线的发展有几个状况需要注意:

1、先看看月K线倾向何种趋势发展,同时会形成如何的影响?

2、观察周K线的变化,从周线观察本周收盘的倾向与可能;

3、注意成交量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长短期影响及高低位量潮的变化;

4、留意均价线的抑制与支撑的相互关系,对盘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5、板块的轮动与个股的变化,其中权重股对盘面的直接影响力。

如果注意月K线的发展,一定会留意到6个月均价线的趋势发展,其中2626点就是一个重压,因为本月份这条均价线的压制力量非常强大,对趋势的破坏力惊人,如果参考时间关系,等于剩下最后两天时间收月线,2626点应该会形成有效的跌破,因为趋势发展应该如此看待。如果多头要逆势反击也难有机会逆反,这个才是关键重点,也直接说明后续的机会在哪里?更重要的是10月份的月K线会如此?从K线的组合形态来看,等于再次压低测试支撑是必然,那么2398点就会再度看到,这点必须留意。

在趋势的发展变化中遇到月与周K线同步收盘,也说明这一周非常重要,等于是趋势发展的定论,这个时候应该要注意周线上是否俱有操作机会,因为周线的变化直接说明与影响了多空的操作,也更完整的解读短线上的变动,这个更为重要。因此24周线2616点及6周线的2623点就成为本周最大的压力所在,虽然12周线在2607点会有的一定的支撑力度,但毕竟支撑抵挡不住上方压力,最后还是要失策,尤其是周K线横盘区间震荡达到10周,在过去的统计中说明即将变化,随时会有改变趋势发展的状况,或是因为“久盘不涨必下跌”的因素造成最后多方失守,此时就要注意10周前的收盘点位2572的最后一个关卡。

从量潮演变推演,连续缩量五个交易日也表示的确跌不下去,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认定今日的行情,也说明这个阶段的支撑作用,如此可以大胆的在低位承接,因为任何缩量都是跌不下去的说明或是解释,即使有上面月与周K线的趋势主导,也必须在量潮的演变结束后才会有进一步的变动。所以至少说明连续缩量五天之后一定会又一次支撑的发挥,因为经过4.45天以后就会改变20日均量线的质变,达到7.75天就会改变60日均量线的质变,所以质变就是从原来的助涨转为助跌,这个时候要进一步注意在助跌出现前的一次“自我解套”变化,等于会有一次再度急速拉高解套的操作思路,试看看,后面来验证。

所以说量潮在某一个状况底下是助涨,但是到了某一种状况之后反而是助跌,它不是一个模式到底,是随机而变但也在一定的比率原则下进行,所以掌握这个部份以偶就如同掌握的趋势的发展与解读。当然应用在均价线上也说明120日均价线会形成一定的压制力,而60日均价线到了某一个时间段之后就会被有效的跌破,从时间推算还有16个交易日。

本周还不是最重要的影响,更大的一次变化因素在国庆节之后的8号,因为一日成为一周,之后就是10月份的第三周,又是股指期货的到期日,说明因为时间因素会影响这个阶段股指期货的操作,当然也影响了权重股的作用,从时间的递减关系推导,4月15日进入扣减时还有12个交易日,等于到10月19日又是一次变数,等于股指期货开放交易半年后市场进入一次大洗盘,正好应验了股指期货交易时都下跌的宿命,这个部份在过去已经多次谈到,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而已。

虽然有一些个股俱有一定的机会,但在这个阶段考虑到整体大盘的趋势发展,还是不宜轻率的进场承接,一定要多一分留神,以免有超过预估的状况发生。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