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启动上涨了还担心什么?
(2010-08-02 18:04:00)
标签:
股票 |
作者:亮话天窗
一路来本栏在推导分析中主要应用的就是成交量为基础的分析模式,虽然成交量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也绝对不能作为唯有成交量分析而已,从过去的众多统计中它所占的比重虽然很高,但不应该超过一半的比重,常态来看应该在四成到五成的影响力。
在《麦氏理论》中说到,成交量的确很重要,但永远无法解答价格问题,最多只是说明气势与力道问题而已,即说明这个阶段中量潮形成的气势有多强,多空交战中的力道变化。
任何一只个股的上涨一定以气势为先,大盘也是如此,所以才有所谓“涨时重势”,这个所谓的“势”就是市场的“气势“。气势是什么?事实上就是人气,人气主要反应在交易的热络程度,交易的频密与换手的积极,会形成逐步的价格推高,越是推高价格的上涨,形成的量潮的累积与堆积,说明的是人潮的一波波推动,也说明了气势的推高。
虽然气势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持续不断,或是没有顶峰,因为任何的气势可以推高人气的投入,但当人气达到最高峰以后也会有反转的时候,所以人气的推高,气势再上涨都有一定的顶峰,进入顶峰以后就会开始形成见顶后反转,可以视为“物极必反“,基本上就是如此。
成交量可以说明人气的投入,但这个投入到底如何界定呢?到底多少的成交量水平视为“高“呢?市场完全没有任何一个标准或是基础解释说明这个问题,全世界股市基本上也都如此,A股也无法例外。
因为没有一个明显的定案,所以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用一定的“数”说明是量潮“顶量” 或是见“底量”,这些问题事实上都是莫衷一是,永远都没有答案,这也就是分析中最困难的部份。那么要如何进行界定与分析呢?如果翻查所有的有关技术分析的书籍理论,几乎都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说明,这个也是当初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任何理论的出现最后一定会将统计与归纳的数据结果规律,而任何规律一定会依据相同部份,或是相似部份进行归类,或是相近似或经常出现的一定模式分类,这些状况在应用中是无可厚非,也是分析中永远无法避免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差距或是差异以后就会构成一定的特性形成每一个理论的差异,《麦氏理论》也是这样而成形。
虽然如此,但还是无法说明或是认定一定是最好,只要在使用的过程可以加以解释的,或是基本上条件不会出现彼此矛盾的部份,都可以说得通的一个状况,就可以加以解读认定。重点还是在应用过程中的效果与成果,如果在经常性的应用中被证明,而且比率高达80%以上,就是一个非常要的应用模式,而《麦氏理论》的论证以后被证明的比率高达90%以上,甚至于更高,这个就是最好的论证。
例如从20日均量线最高1412亿元后开始下跌,当20日均量线下跌到最高均量线的七成时就会有一次反击而增量,进入到六成时也会有一次的增量反击,达到五成后就会进入一个低位后形成较强的反击,此时还要注意进入第几个阶段的量潮萎缩,同时必须留意日成交量降低的程度,如此就可以顺利的掌握阶段性的因素。
举例在成交量还维持在1200亿元阶段时本栏就谈到基本上会有三个阶段的量潮变化,进入1000亿元以后的变化,与800亿元以下的变化,及600亿元以下的状况及500亿元的变化都是追踪说明的部份,这个就是重点。
倒过来说,当20均量线从低位拉起后,一定会形成与60日均量线形成交叉,目前已经出现了,最后也会构成60日均量线的翻扬,从上周二今日4月28日低于60日均量线的扣减会,也说明60日均量线进入低量水平扣减阶段,也即将翻扬,所以上周三就是一次再证明。
当60日均量线持续8个交易日都上涨,那么形成的支撑就会更稳固,基础就在这里,如果你问我为何是8天,只能告诉你这个就是统计的结果;再问统计从何来?也只能告诉你这就是《麦氏理论》的特性与特色啦!
20日均量线从606亿元后逐日增加,当达到三成的787亿元以后会形成怎样的变化呢?对比60日均量线已经出现了转变,若达到六成的969亿元以后,结果会如何?等于再度达到120日均量线的水平,这些都是可以对比的。
先提出一些概念问题,后面再一步步来解释,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轻易知道后面的量潮发展的幅度与高度。有兴趣吗?表达一下你的观点与意见,后续再继续的给大家说明。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