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氏理论》量潮角度看上证指数的趋势发展
(2010-06-20 22:30:48)
标签:
股票 |
在《麦氏理论》的量潮分析中谈趋势其实很简单,因为主要谈的是120日均量线的趋势,而且一定是从最高的均量值作为最高点后推导下来,因为这个就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接下来当然是这个趋势的持续运行与变化的推导,只要这个量潮趋势没有改变,就等于是跌势没有改变,上证指数当然就应该以下跌的角度来看,任何的推导分析都应该以下跌的思维出发,这个就是趋势的根本。
在归类中,当120日均量线下跌趋势完成以后,就等于进入“四级跌势”的基础,为什么要称为“四级跌势”呢?主要在说明趋势的基础易于辨别,同时可以立即连想及感受到跌势的条件应用,以及判断的准绳。
因为使用的均量线分别有120、60、20、10、5日等时间周期的参数,从120日均量线开始依序而下为三、二、一等级数,不包含5日均量线,主要是因为5日均量线的作用在于交叉后的形态解读,即当5日均量线向上交叉10日均量线时就是一度交叉,例如谈到“四级跌势一度金叉”,马上可以知道在120日均量线下跌趋势线形成的短线同步金叉,在趋势下跌之下样的交叉不会成功,最后还是要下跌。
如果一个个说交叉的形态有点累赘,如果归类就更加清晰明朗,可以立即连想到趋势的发展模式,也可以立即断定趋势发展的结果,方便好用。在每一个理论的应用过程中都会如此进行划分,主要就是应用与解读的问题,《麦氏理论》也一样。
不过每一个“度”的判断不必越界或是跨级,例如“一度上交叉”,说的是5日均量线向上交叉10日均量线,但10日均量线还是下跌,如果是“一度上金叉”就是同步向上交叉,如此说明就清晰很多了。因为市场上一般谈到交叉,不是“黄金交叉”,就是“死亡交叉”两种,但交叉中较大数值主导的的关系没有说清楚,仅仅以为交叉就是涨或跌的表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从这条路走过来,在过去也都是如此受影响而使用,但是每一次出现所谓短线的“黄金交叉”时反而下跌,“死亡交叉”时反而上涨,说明了当中的差异,很多分析只是简单的应用,没有说明关系变化,都是大而化之,想当然耳的说明,对实务操作上是一大错误。
将它细分以后就清楚了,而且可以立马断定交叉的性质,因为所有的交叉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一长一短周期不同的均量线会是一跌一涨,谁为主导呢?一般都没有清楚的说明,这个才是犯错的来源,《麦氏理论》将它改正。
上面谈到不能越界与跨级,当应用5、10日均量线时一定要对比20日均量线的关系,如果用10、20日均量线就要用60日均量线作为基础,以此类推就会清楚的看到趋势的发展结构。当然可以进一步的归类“中短期的三线鼎立”,或是中长线的“三线鼎立”,两者的应用在于后者是趋势的主导,前者是应用的关键,如果要在实务中应用与操作,就必须在中短期的“三线鼎立”中判断。
例如,从中长线的三线鼎立研判,明显的看出目前就是一个下跌趋势,而且还在持续中,虽然20日均量线已经降低到816亿元,接近本栏在进行大的量潮架构说明中的低量状态,它的确会形成压低后反击的动作或是态势,重点在于如何判定已经进入低量区域?这点在很多理论中都无法说得清楚。
《麦氏理论》谈到“当20日均量线被压缩进入低位接近5、10日均量线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次因为压缩量到了低位后形成一次放大量达到20日均量线1.6倍后的反弹”,这就是压缩量形成后的状况,例如6月9日的放量可以视为这样的关系,但因为结构还未到,因为来得太早所以会失败。
通常可以根据20日均量线最高量1412亿元缩减进入7成比率时会有一次反击,例如在5月24日的987亿元就正好在7成比率而形成,6月9日可以视为达到6成缩量后反击,最好也是最强的反击当然是进入一半的水平后反击,目标是706亿元,当达到那一刻时也就是压缩到一半水平的压缩量后产生更强的反击,这就是“压缩量”的说明,往后请您来验证。
另一个对比是中长期的三线鼎立,对比20与60、120日均量线的关系应用,例如目前20日均量线的816亿元分别是60、120日均量线的0.75%及0.72%,只要进入0.70%时就会有一次准备形成“压缩量反击的动作”,以目前来观察等于20日均量线进入791亿元及758亿元以下时就会出现一次缩量后的反击,必须要注意的是,上面的推导根据的是周五的数据资料,这部份数据会随后续的萎缩而降低,此时绝对金额比率也会降低。
另一个还要参考5、10日均量线在同个时间内的量潮水平,例如目前5、10日均量线分别降低到783、735亿元的水平,对比6月8日5日均量线降低到688亿元的水平,也可以说明为何6月9日会反弹的原因,从这个条件推导,可以很清楚感受到目前已经在酝酿一次如此的反击动作,就等20日均量线降低到791亿元水平以内。
以此条件观察,三个交易日以后进入5月24日最大量的扣减时将会是一次重要的显示,各位看倌不妨多留意是否如此?
简单的说,什么是缩量?还有什么是压缩量?或是市场习惯说的低量与地量水平,如何加以演化成可以根据的数据分析呢?
过去没人做,但《麦氏理论》做到了,而且提出很完整的数据说明,也经过非常多次的论证后得到证明,这个部份已经足够说明量潮趋势的判断与应用,至于你看了是否会使用呢?不是不会,而是一时还无法完整接受,难免会顾此失彼,常常会“似乎有道理但用起来始终无法得心应手”,这个也无可厚非,因为必须“假以时日”呀!绝对不可能今日我说完,明天你就会使用,而且是成为《麦氏理论》的高手,不可能呀!必须时间。
从上述说明中可以看得出来,在技术分析领域中有多少人真的如此的“做学问”呢?你看过几个讲技术分析的人真的如此细心的比对应用及说明呢?能够如此说明,而且过程是非常合理,有理有据的推导,实在不多见,这个就是《麦氏理论》,也是未来理论书籍中会说明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