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四(6月3日)开盘论市:留意再创新低的风险

(2010-06-03 10:49:41)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看到美股的大涨加上亚洲股市纷纷走高,对A股的开盘有激励作用,所以周四高开是正常也是市场必然的做法。昨天分析中已经告诉大家今天会高开,技术面条件已经清楚的说明今日会高开,不过昨日也提醒大家周四高开后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跌回平盘之下,因为周三2点之后的拉抬上扬,其反击条件实际上非常脆弱,而且在完全没有赢的机会之下如此硬撼、反击,只是曝露了自己的弱点,同时给空方多一个机会高卖机会,就操作角度来看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

不过市场常常都是冲动多于理智,尤其在大跌了一个阶段之后,总会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总以为已经跌这么深了应该要有反弹。其实,所谓跌得很深的看法,如果依据之前上涨一段的趋势来看,反而应该认为涨多了造成如此下跌才对,倘若一定要解释为跌得深,说明心态上都是偏向多头的思路看问题。如果回到趋势看问题,估计得出的观点看法会更客观,才不会将这个阶段的下跌视为跌深,反而会认为是正常的跌势。

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1、        美股虽然在周三大涨,如果从技术面角度来看,才刚刚跌破多头的支撑进入空头下跌,趋势已经明显,不会因为一日上涨而扭转改变。如果加上欧洲股市的走势观察,俨然一副空头跌势,还能期待欧美股市上涨带动吗?不能只靠期待就寄望欧美股市上涨激励A股上扬,如果他们今日不涨反而下跌,那么明日的A股会如何呢?A股的走势会受到何种牵连?这些问题应该要进一步思考。

2、        目前的A股市场是否可以得到政策的关爱?是否会出现政策上的指示然后出现护盘呢?人民日报连续发出七篇文章谈到股市维持稳定的呼声,然而越是维稳越下跌,道理何在?是人民日报的呼声领导人没有看到?还是股民已经不认同?或是市场根本不领情?亦或是市场有自身的观点看法,人民日报表错情了?如果回首过去,尤其是2000年之前,不要说连发七篇文章,只要一篇文章就足以撼动市场,说明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同往时,时代改变了,仅仅靠几篇文章而没有实质性的利好激励,市场不容易被激发,所以这样的下跌尤其缘由、道理。

3、        技术面看目前的趋势状况,周三属于缩量上涨,量与价的关系来看就是背离走势,显示上涨无法获得认同,更多的是观望,不愿意跟进,因此成交量释放不出来。另一个角度看,不也说明市场风险未除,状况不明朗,场外资金不敢进场,即使有个别股的上扬,还是无法激励、带动整体股市造好,向上发展,周三的上涨仅仅是一时半刻过度反应而已。须知,量潮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能推动上涨,加上因为跌了一大段,大部份的资金筹码已经形成套牢,如果没有经过一波有效的洗盘换手,如何能够形成筹码的锁定沉淀呢?筹码无法锁定、沉淀,获得归属,就不会上涨,即使上涨也只是短线的行为,没有长效的积极作为。

4、        从《麦氏理论》的量潮观点推导分析,显然创新低量就会创新低价,这是市场趋势的必然发展,无可非议的状况,尤其看到均量线的趋势形成“五雷轰顶”的形态,形成空头排列,如此局面多头根本就没有能力改变,更别谈到缩量以后的上涨,所以下跌还会持续。上证指数的状况呢?只要低于5日均价线就会再创新低,尤其跌破2555点以后所构成的格局形态,就是跌势,多头完全没有机会。

5、        今天是周线收盘的前夕,只要周线确立下跌,通常到了周四下午盘都会事先反应,从今日开盘后的状况观察,的确也倾向这个角度发展,说明今日的变数太大,尤其开盘仅仅才维持14分钟的较大成交量,之后成交量开始萎缩,说明场外观望氛围浓厚,没有新资金的投入,结果还是要下跌。

将操作的角度眼光放大、拉长来看,你会同意上述说法,即使目前看到一些与生物制药有关的个股纷纷上涨,加上农业股可能因为广西的特大暴雨成灾的影响而走高,这些都是短时间内的现象而已,市场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题材借口下暂时性才做的动作,不会持续太久。

一定要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再度下跌会如何?如果再度创新低后会如何?如果不幸真的下跌到2320点以下时,你认为会如何?你该如何处理呢?

还是小心谨慎一些比较好,只要不去冒险,不轻易抢短做多,任何风险都与你无关。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