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一(5月31日)开盘论市:弱化后再跌无可避免

(2010-05-31 10:48:04)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因为跌了一个阶段后才开始接受下跌,是既成事实以后才不得不接受,被市场的下跌逼着接受下跌事实,属于典型的落后感受或是后知后觉。这样的观点与看法形成时已经落后市场,而且趋势下跌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即使目前接受下跌的事实已经挽回不了造成的亏损,只能逆来顺受而已,没有办法避开下跌的威胁。

如果可以事先掌握趋势方向,然后避开这样的危险,对资金的保值会更有意义。其实你可以做到事先的计划与安排,也可以避开这次的下跌,尤其如《麦氏理论》所谈的中短期“三线鼎立”设定,可以至少帮助你领先市场3~5天的操作,这个优势将是你战胜市场的选择。

如果用在本周的推理分析,线确定以下几个状况:

1、        量潮趋势还是下跌,长期量潮下跌趋势没有改变,中短期的压制依然在进行中;

2、        中短期均价线的压制未能改变,价格趋势还是下跌,上周五反弹已经触及20日均价线;

3、        指数反弹回探20日均价线压力后,反弹的空间幅度已经完成,压力带未化解,暂时不容易再上攻;

4、        只有短期的优势,未来5天进入两周前的扣减,2555点到周四成为关键,本周2583点是重要的护守点,不过随时有跌破的危险;

5、        周一是5月份K线的最后一天,本周跨月收周线,惯性上会有比较特殊的变化,还是要多留意;

6、        今天是周一,一周行情的开始,本来就岌岌可危的走势,只要一个小小的不利消息就足以将整个盘势给急速压低,还是要多留意。

7、        消息面乏善可陈,没有可以让市场振奋或是立马感受到对多头有利的信息,反而是物价上涨感受更深,当然升息的阴影将挥之不去。

从12月9日出现120日均量线历史最高1624亿元之后到今天运行了115天,从120日均价线自然循环的角度来看,还有5个交易日后就完成第一次循环。必须清楚认识,所谓循环完成也只是一个阶段的完整走完,至于过程中的高高低低形成了量潮在阶段中构成的区域的累积,即市场谈到的反弹后套牢,再形成套牢者认赔后形成的循环再下跌,这个状况还在持续,没有改变。

20日均价线是目前市场最大的压制力量,所以在上周五高开在2680点越过20日均价线的2675点,几乎已经走完反弹的均价线压力,加上24日的收盘2673点有形成了一定的压制下,多头的反弹机会可算是结束了,如此运行与变化也说明13日的收盘2710点不可能再来,更枉论2739点的反弹目标。

未来5个交易日进入从17日的收盘2559点到21日的收盘2583点当时的影响,对多头来说的确有这么一点点支撑作用,如果要期待它构成支撑后再反击,几乎是橼木求鱼,根本就不可能,因此接下来的再掼压及再破低点几乎已经近在咫尺,随时会被掼破。

本周是这次反弹后关键的一周,也是周K线跨月的一周,通常会有比较特殊的状况发生,例如周一压回周二、三可能突然间急拉,但是到了周四、五又回归原来的跌势,这次可能吗?很难说,也说不上,不过可以如此思考与观察或是研判,本栏如此说明只是给你多一个未发生走势的推导而已,请参考。

上周谈到会压低的动作,读者“流浪”说:“晕死,结果大涨,还说收黑。无语”,因为对《麦氏理论》的推导说明基础不了解,总以为必须每一次都对,本栏早已经说过,只是多一个参考,不必认真,今天还是这样的观点看法,如果有不对或是不同时,希望不要再度“晕死”,要常态的接受行情变化。

一般人也许会这样想,如果这里出现政策大利好难道就不会上涨?这是假设性问题,可能距离事实很远,但一般人喜欢如此假设,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对于假设事物不必回答。可否反向假设“如果这里又出现利空不是更要大跌吗?”不必做如此想,用推导估算去事先研判就好。

从中短期“三线鼎立”推导估算,可以领先3~5天预判指数的变化,可以从容的事先安排设定你的操作,这样你会战胜市场,这个才是《麦氏理论》的说明。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