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五(4月9日)开盘论市:多空胜负已明决战下周

(2010-04-09 10:55:14)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经过周四的压回后,到底是否会延续或是持续昨日的弱势呢?尤其当3123点压回测试跌破之后是否会再度被压低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思考。市场对周三行情变化的观点及看法会直接影响到今日的操作,观察开盘状况大概可以感受到多方的用心,维持权重股作价的操作明显,但是否会成功呢?

多头试图应用权重股急急拉抬来稳定多头信心,如果仅仅只是操作手法的应用而没有顾虑整体市场的走势变化,显然这样的做法也只能是一时的操作而已,没有办法做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反而轻易被看破凿刻的痕迹,这样当然不利后续的演变。

虽然多方也没有完全失去优势,但仅仅因为周四小幅度压回今日就急于反击,其实也不见得就会吸引市场重新跟进,如果从权重股压回的条件及影响来看,实在犯不着在这里就急急发动反攻,毕竟多数的权重股趋势还是属于明显的下跌,没有必要一回调就受不了然后急于反击,这样反而曝露了多头的躁进心态,或是担心技术面被破坏,而市场是否认同又是一回事,都还没有确立市场的反应就急攻,急就章的做法很容易犯错。

从指数高开后成交量萎缩的角度来看,显然今日的高开并没有办法吸引市场的跟风,不仅成交量较前一日小而且仅维持16分的热度,说明今日的人气相当虚弱,如果只是要借助权重股的优势发动,显然成功的机会不大,因为市场的承载压力太大,不利后续的演变,因此虽然高开后拉高但无法维持,估计很快就会重新跌回平盘,尤其要观察10:30分的收盘,从条件看对多头的发展不利。

此时要思考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如果在这个阶段确立拉高多头是否可以持续发力、作价,然后促使指数继续攻坚呢?从昨日的推导分析中本栏不断应用成交量的观点进行说明,已经告诉大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容易成功。市场常常会走入误区,总以为只要放量拉抬就会有人跟进,其实市场绝对不是如此简单,要先看市场本身的趋势条件发展,才可以研判人气的走向。任何逆人气走向的操作,最后都会不得要领,而且要付出代价,过去如此,现在一样,未来也没有不同。

其次是成交量不足本来就应该顺应量潮的条件与状况加以运行,任何逆成交量的趋势或是对抗成交量的趋势,最后都会遭受失败,尤其是不断的对抗下跌最后也会因为时间拉长后撑不住而形成支撑减弱,再度累积卖压以后开始退潮而跌,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只是通常市场都会视而不见,或是故意不去看它,只是一昧的鸵鸟心态是否就可以期待反转呢?这点反而值得我们深思。

从周五开盘后的状况说明多头并没有形成一次集中性的板块效应,须知任何一次行情的推演一定要借助题材的发酵,同时出现集体板块的启动,其中单一个股的领军是必须的。以这个角度来看今日的行情,几乎没有哪个版块的集中度,也没有特别醒目的个股可以号召市场跟进,这样的薄弱基础很难相信多头可以维持在盘上,而且还要进一步上攻。

多空的交战与拉锯点位今天还是在3123点,即上周一的收盘点位,当然可以将10日均价线作为另一个争夺的论述,但从时间上推理已经可以清楚的知道下周二之后这个支撑就会消失,到那个时候多头的压力会更大。

从今日多方的操作手法来看,还是想用权重股来影响指数变化,从周线的争夺上多空还在拉锯,胜负还未明确,只是在时间的移动上对多头本来就不利的情况下,多头偏偏选择一条最不利的对抗方式运行,等于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也对下周行情投入更多变数。

如果考虑到下周二以后的行情演变,显然今天是不应该操作的,不仅不应该操作,而且还要顺势减仓对应后续的变化才是,务必注意。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重要启事:
应读者邀请,410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读友见面会,和您分享在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及虎年第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欢迎各地读友尤其是浙江地区的读友莅临参加、踊跃报名。
讲题:《麦氏理论》研讨会暨第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会
主讲:曹伟(执业分析师)
地点:浙江.杭州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浣纱路17,杭州香溢浣纱宾馆9楼会议厅.
时间:  410日上午900-1200(免费入场)
 4
10日下午1300-1700
 4
11日全天
咨询热线:020-37582300
13450221171
(小廖) 13570350372(小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