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大指数的差异看股指期货

(2010-03-26 16:45:06)
标签:

股票

一般市场针对指数的分析都会以上证指数为准,不是刻意忽略深圳指数而是因为从暂停深市发行新股以后基本上就不再关心该指数的变动。如果你从中小板上市后及创业板发行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差异,但本栏更要说的是,如果到4月16日以后股指期货开始交易,估计沪深300指数的影响会更甚于其他,因为股指期货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没有人会不认同上面的说法,但是否真的因为股指期货开放以后权重股的重要性及交易量会开始放大吗?以个人的经验来看,在某些状况底下会有一定的关联作用,但在常态或是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为股指期货真正的避险作用绝对不是在国内市场,因为国内市场根本不需要什么避险,但是为何很多机构都会强调股指期货的避险作用呢?多数的观点几乎都是“想当然耳”,以为应该都是这样才对。

第一个要问的是:谁需要用股指期货来避险?是你、是我吗?绝对不是;基金法人机构吗?也不是;那是谁呢?真正需要避险的是在国外发行QDII基金然后投入A股市场操作的机构,或是外国专业机构到A股市场投资需要在国外规避风险,如果再有就是一些投机机构的操作,利用两边市场的差异赚取差价。

通常是在股指期货转换仓位时,或是在时间差的条件下,还是在假期效应期间才有操作的必要,其他时间也只是其中一个商品交易而已,而任何一个商品交易最后就是供需问题,供需是两造双方各有需要时才会发生,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市场的交易量在哪里?所以不会有需求问题,当然不会有大成交量产生,也当然不会什么大的影响。

请看看股指期货设定的条件,你一定可以感受这个商品设定的条件是如此之苛刻呀!条件不是一般散户可以玩得起,如果一个市场不是一般散户可以玩,那么初期它的成交量一定少得可怜。不谈股指期货就谈融资融券,条件设定一样的严苛,如何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大的影响力呢?显然市场目前的想法太过于放大融资融券的效应,也太看重股指期货的作用,从我的经验来看,只有一个形容:还早得很,没有半年的打滚这两个市场都不成气候。

从政策设定就可以知道不是为了推广这个市场而开放,开放是条件完成加上市场有这样的呼声,同时主要就在防弊胜于兴利,显然所有规定都是以不发生重大弊端为前提,这样一个到处防弊为主的市场根本没有活水源头,如何兴利。

更要说的是,不应该设定只有A股市场可以操作股指期货,应该开放让全世界其他市场也一起炒作,如亚洲国家的新加坡,或是纽约、芝加哥及伦敦市场要同时开放,让避险的机会放大,炒作的动作加大,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热烧起来,以目前的状况估计就算半年以后,也只是极少数人的交易,不会形成多大的市场变化,这样的市场初期一定是一个冷冻的市场。

必须承认,A股市场因为股指期货交易渐渐明朗,形成权重股对A股的影响效应逐步放大,当市场看到一二只个股拉高就立马连想到股指期货,例如石化双雄的上扬,总以为只要拉抬中国石化就可以拉动指数上涨,总以为拉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就会有跟进动作,似乎一切都来得这么理所当然,好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例如银行股上涨,特别是建设银行或是工商银行,总是被付以神圣的使命,要将指数给拉起来,或是三只保险股都齐齐构成互动的局面。不要说得太远,就算拉抬浦发银行也会造成其他股不再杀低的动作,或是今日拉抬中国石化的同时也发动华夏银行,市场就会一呼百应,几乎同个时间集中发力。

真得这么好使吗?一个真实供需的市场越是如此轻易被撼动或是可以被控制的市场,未来越是无法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信任,而最后就会沦为一个更投机的市场,如此反复发展对A股市场反而是不利的。

请从周线去比较上证指数及沪深300指数的状况,同时看看深证成指就深证综指的差异,比对日成交量的状况及均价线的差异,估计你会注意到市场人心似乎都认定股指期货的影响力,过度放大它的影响,最后结果会如何呢?通常都是反向变化居多,谁说股指期货开放就一定非得拉抬权重股不可呢?谁说股指期货开放就会构成权重股与期货同步变动呢?别忘记期货市场更多人喜欢做空,当权重股上涨时上证指数也许真的上涨,但股指期货也是自然的供需,它不一定会跟进而上涨,也许会有一些操作因为自己担心所以会出现跟进,但没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也许是正相关发展,也许是负相关的发展,所以股指期货指数也会出现正价差,也可能是负价差,谁知道呢?重要的差异在市场供需呀!市场供需永远都是平衡的,因为有买的时候一定要又卖出才会成交,否则永远不会有变化,当成交量不足时也许等了很久也未见一次成交,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股指期货也会“遇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