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二(3月2日)开盘论市:反弹增量缩量都不利多头

(2010-03-02 11:29:23)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从成交量的增减过程中可以找寻到时间窗口的变化,大盘如此个股也一样,所以从1月25日跌破120日均价线指数收在3094点,同时成交量急速缩量开始,本栏针对这一天的变化谈到这个点位与成交量,会形成下一个阶段时间结构调整的一次重要转变,所以务必注意时间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通常第一个阶段缩量会在十天的运行中结束,因为经过两周的循环以后构成的缩量就会形成两个重要的倾向,一是说明这个阶段成交量会形成一个区域的缩量水平,说明市场的交易热度退潮,市场交易会渐渐倾向清淡,当然股价也会逐步的回落。对比之前的成交量,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的量潮,这个形态说明量潮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发展。

第二种状况会因为缩量以后形成另一种市场的交易模式与状况,有别于之前的量潮演变的模式与状况,例如之前可以轻易应用权重股拉抬指数的操作模式,目前已经改变;或是在重要时刻会倾向拉抬一个足以号召多头重新聚集的个股或板块将指数拉起来,这样的状况会开始改变,主要就是量潮的趋势形成了下跌因素造成。

最大的差异或是股市一路来都会出现的变化通常有三种状况:一种是量与价形成同步上涨或是下跌,这样的状况会发生但机率不高,因为没有可能这么标准,很多时候都不会如此刚刚好,不过在巨量长红或是巨量长黑通常几乎都在当日行程同步,这个就是最大的相同点,除此之外几乎都很难看到,尤其在上涨过程中的增量上涨,其实早就构成量潮先行启动的发展变化。

第二种状况是量潮先期反应后价格才启动,市场通常会说的是“量先价而行”,即量潮反应在先然后才有价格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什么来分析呢?市场习惯用单一根日成交量的大小来说明量大量小,其实这样的用法基本上都是目测,属于个人喜好没有标注,不容易解读,如此就不科学。

最好的应用也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均量线,因为依据一个阶段趋势的演变来解读比较不容易犯错。通常在初期发展阶段到中期进攻阶段,量潮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在过度滚动换手率太高时反而要注意量潮的破坏,而高位区域形成的暴量往往容易形成立即反转,这些都是差异所在但也不是都如此,有些时候还是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加以应用才是,遇到低位修整一段时间以后反而是价格先量而涨。

第三种状况就是价先量而涨,常态下应该在低位修整一段时间后出现,另一个可能状况是锁定筹码以后的状况,第三种状况是遇到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主力胡搞状况,基本上只有这三种状况会构成价格先量潮而涨。但是在高位背离时常常都是价涨量跌,形成明显的背离走势,这样就构成了高位的背离而跌,几乎时常出现的模型状况就是如此,了解这些条件以后就会分析与使用量与价。

还有一个是中短期与中长期的差异,例如目前就是属于中短期转强的区域对抗中长期趋势的下跌,不必争论谁输谁赢?立马可以知道最后中短期的结构一定会输给中长期的结构,中长期的趋势会主导中短期的发展,所以中长期属于下跌中短期就不容易上涨,也不容易越过上方压力,即使越过都只能视为反弹,最后还是要跌回来,这个就是趋势。

所以当指数重新拉回120日均价线,本身不是因为中短期主导反弹,而是长期的压力减轻后产生的拉升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当120日均价线重新进入高位的扣减,同时指数无法越过这个高位,那么构成的助跌就形成,接下来会看到60日均价线也与120日均价线形成“同步死叉”,如此构成的下跌压力也会增强,说明趋势的压力会逐步放大。

请对比在近期出现“四级跌势”形成60日均价线与120日均价线“同步死叉”的个股它们是如何下跌的呢?其中最早出现下跌的个股有万科A及保利地产,之后出现中国平安的跌势,目前出现这样形态的有中国人寿,后面陆陆续续会看到的是建设银行等,举例几只具有代表性的权重股供参考,请对比一下均价线趋势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是看均量线的趋势形态,这样会更加清晰的看到趋势的影响。

本栏在推理分析过程中说明的一定是从量潮开始,然后逐步推导到价格的变化,一定依照趋势发展加以研判,是看到趋势形态以后才会论述,不会应用臆测、想像去说明,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的分析。简单的说,这个区域可以因为缩量而稳定,但不能因为看到大量而误以为会上涨,因为大量往往会构成拉高解套以后的再压低,如此又回到原来的跌势轨道上发展,所以是时间的因素会改变目前的短线发展。

如果你也能从长线的趋势角度看趋势发展,估计你我的观点会是一样的,若是有所差异其实也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只要应用的巧妙,避开自己的不利的一面,掌握或是把握有利的机会创造利润,不管看涨看跌都对,也都可以做多或是看空,必须依照不同条件设定应用,当然结果就各有不同啦!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