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周一2点60分钟的长红K线

(2009-12-14 22:22:04)
标签:

股票

今天下午开盘,A股上证指数以3188.89点开出以后,就一路走高,最后一小时K线形成光头光脚的长红K线,这个K线代表什么?是要开始逆转上涨了吗?还是仅仅只有今天的状况而已呢?

坦白说,周一下午出现的长红K线,形成长达114.91点的高度,的确让大家惊艳,都会认为这样的上涨拉抬表示后面会开始上扬走高。当然一定有人会对比11月2日的大涨,当时的日K线是上涨142.81点,从相对指数而言,那一次的力度更强,但以一个小时的关系对比,这次更甚于上次。

要如何解读呢?请看看11月2日的大涨上盘点3076.65,也是构成11月27日压到最低3080.89点的最后支撑,回头想想,当时的下跌,有多少人告诉你这个点位有撑?本栏持续谈了几个点位,第一个是回补缺口到10月26日的收盘3109点,同时不管是否跌破3076点都应该相信会有支撑,所以可以买入。

请回忆一下,11月27日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下跌的呢?不就是“迪拜事件”吗?但是A股已经在周四先跌了,当然的亚洲股市纷纷受到“迪拜事件”影响而下跌,港股当天大跌超过1000点,算严重吗?应该非常严重,但是隔天开始上扬,A股也是一样。

从技术面分析,就是因为11月2日产生的影响力,造成A股后来的反击上扬,这个就是分析的基础与观点。

请注意!当时本栏在分析到这个状况时,就不断引用20日均价线的支撑条件,同时配合60、120日均价线的关系加以阐述说明,在过程中估计大家会习惯性的“先看看他的说法再说”,但事后拉上来估计市场也已经忘记当时本栏说明的原因,因为只看到上涨而不在意分析的基础说明,这个就是市场的毛病。

一样的,这次拉上来了,也一定有人只看到上涨,看到最后反击状况,基本上会倾向于看涨、看好来解读,估计不会去对比这次状况跟上次有什么差别,咸认因为有上次的例子,这次也应该会跟上次一样上涨,真的如此吗?

比对一下条件,你会发现至少有三个完全不同状况: 
1、从量潮研判 上观察,你可以轻易感受到上一次是因为20日均量线已经蓄量后放大,增量是属于加码买进,然后推动再次的上涨;本次是缩量形成20日均量线下跌,所以任何反击出量是解套,不是加码买进,情况已经有变。若是观察60、120均量线估计你会更肯定本栏的观点。

2、当时的指数是因为美股下跌导致亚洲股市普遍低开,所以A股也受到冲击低开,但当时的20日均价线属于上涨,又在120日均价线的有利支撑下形成,拉高做收没有用多少成交量而形成一个中流砥柱的镇底K线,这个就是后来支撑上涨的基础,本栏在当时也说明得非常清楚,从其没有下跌之前到最后拉起所说的状况,基本上已经谈及。不过,说真的,没有人会知道最后会出现如此的一根长红K线,本栏也没有料到如此,这种状况其实都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准确的预测会出现什么状况?《麦氏理论》理论一样做不到,也不会如此来谈行情。

这次呢?是否会如11月2日的状况呢?首先是20日均价线不支持上涨,除非再度拉高超过对比扣减的指数,否则还是有压力。其次60、120均价线距离尚远,要构成的支撑的确会形成“力量不及”,所以压回有支撑还可以说明,但是拉高以后支撑会降低。不过对比60、120日均价线都是“扣抵而助涨”,那么目前形成的就是“中期均价线”的影响,只要针对这个部份加以论述就可以。

3、11月2日上扬时形成的是集体性的涨势,绝对不是“单刀赴会”“直捣黄龙”的模式,有道是“独木难撑大局”,期待从单一个股的拉抬很难演绎出后面的行情。倘若周二由其他权重股接棒上扬,而且再度强力推动,市场的现象说明它是可以上涨的,那么本栏还是要接受市场事实证明,若没有如此,本栏还是会以技术面不站在对多头有利的角度来解读。

4.、周二只能上涨不能下跌,因为已经构成拉高以后只有硬着头皮硬干,否则只有功亏一篑。万一周二是以低盘开出,然后又如今日早盘的缩量,那么多头还是属于极度弱势,没有办法翘起市场的杠杆,最后反而会形成市场的卖压增加。

5、从操作手法上观察,必须留意拉抬不成反手下杀的动作,从分线上看,几乎集中在3262点的区域,不拉就会下压,假如低开在这个点位之下,那么多头随时会因为后续无力而无以为继,接下来当然就是下跌一途。

6、对比中石化及中信银行下午两点的长红K线,上证指数算什么呢?对比沪深300指数同个时间的60分钟K线,及深圳综指及深圳成指,呈现的也不是绝对的强势,这些说明说明呢?请看看以下的图解,估计你会有心得。 
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