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大指数的比较

(2009-11-11 13:02:30)
标签:

股票

针对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及深圳成分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三大指数的量潮变化关系、均价线的波动关系,形成的涨跌时间关系有些不一样,针对这个部分进行研讨说明。

依据《麦氏理论》的“三线鼎立”分析模式进行,所以均量线及均价线分别设定20、60及120日为基础进行论述,这样就可以轻易的感受到三大指数之间的变数,先从成交量的关系谈起。

一、 从成交量看三大指数的关系变化:

1. 上证指数的均量线关系——从11月2日开始增量后,日成交量已经超过120日均量线达到7个交易日,因为这样的蓄量方式,只要再4个交易日之后,120日均量线就会形成有效的积累与扭转,这个部分是根据关系系数得到的统计效果,即只要维持蓄量水平达到一条均量线的系数,那么该条均价线就会被有效扭转。

这个部分当然还需要看在扣减对比量的大小,倘若对比量本身已经比对应量,那么不必太大的成交量就可以改变原来的平衡关系,形成120日均量线助涨,因为助涨所以在假设前提下就会促使价格上扬。

依据目前的状况,其实因为120日均量线还在一个低量的扣减区域,所以可以轻易的促使120日均量线反转向上,这个就是助涨的动力来源。

若是针对20日均量线的关系推演,它已经形成蓄量后进入部分滚量的阶段,而且已经形成持续性变化,同时向60日均量线推进,这个数模中期均量结构已经向中长期均量线结果推进,因为形成交叉,所以出现“量潮共振”,说明量潮的再度发力会持续。

接下来当然是20日均量线持续上扬以后与120日均量线形成交叉,之后因为持续的增量再形成60日均量线交叉120日均量线,这个部分就关系到时间的因素,加上增量的持续效果。

加入持续增量,那么可以肯定一定会出现前述的关系,当然当中也可能会瞬间缩量,但是这个缩量本身并不会构成对整体趋势向上的改变,如此当然形成量潮趋势的持续发力。

有一种状况会出现改变,当后续的增量效果发挥不佳,同时进入滚量的规模不大,持续维持在2200亿元以下,或是更低,那么可以说明投入市场的新资金并不多,这样就会造成后续的“增量不继”,形成变数的产生,这个部分会在后面的发展补充说明,目前先说明这个部分。

以此,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在未来8个交易日中多头的增量应该可以持续,因为分别进入扣低量,所以对多头的上攻没有多大的影响,有的只是涨多涨少的问题,没有不涨的可能。

但是当均量线的扣减进入7月2日的大量区域时,若还无法释放出大量,那么状况就会开始改变,估计时间还有30个交易日,等于这30个交易日会是来回波动形成的震荡行情。

从均量线上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至于价格的推导后面再说。

2. 沪深300指数的均量线关系——

从近日增量的情况来看,显然日成交量的增速与增幅并不明显,有其只有针对20日均量线蓄量而已,连60日均量线都起不到影响与改变,更不用谈120日均量线,而120日均量线还成为主要的压力。虽然今日开始进入低量的扣减,但似乎增量的状况不甚乐观,为何会有如此差异呢?

这个说明权重股尤其是沪深300的成份股应该不会有任何上涨或是大涨的机会,最起码在前30或50家的权重股不会大幅度上涨,也说明指数没有多大的上涨空间,或是指数的上涨空间不大。

此时加入针对权重股的操作估计会是功亏一篑、浪费时间,因为相对比率它们的涨幅一定不大。倘若它们也急起直追,从此改变,那么指数会大涨,成交量会大幅度滚动,有可能如此吗?从成交量的增减中看来似乎不容易,也不可能,所以应该不要期待太高才是。

所以根据这个研判,未来的8到30个交易日内应该很难看到权重股大涨的动作,反而要注意的是,万一出现大涨会形成其他非权重股下跌的主因。因为都是相辅相成,是互动的关系,也是资金流动有关。

以此而论,显然不应该期待指数有多大的上涨空间,也不应该将操作重点放在权重股上。

3. 深圳成指、深圳综指的均量线关系——

假如要依据《麦氏理论》的量潮关系推理,显然这个指数根本没有上涨的机会呀!因为连起码的蓄量条件都不具备,是三个指数中最差的一种,不过这样的论述不合理,因为转换成深圳综指,你会发现原来这个指数非常的强劲有力,完全没有下跌之虞,而且是完全没有迹象会下跌,尤其20日均量线造就已经越过120日均量线,说明强势的来源与基础,而且股价随时准备创新高。

这个就是取样标准的问题,从均量线的发展趋势来看,显然应该多掌握有关深圳市场的个股操作才对,因为龙头在那里,你说对吗?

小结:
依据成交量的分析应该就是如此,至于其他部分后面再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