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技术分析与心理关系

(2009-11-09 13:30:43)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在演绎《麦氏理论》中本栏最大的感受是如何应用个人的认知可以清晰表达有关技术分析理论的思想、观点及看法,然后协助其他人可以轻易的理解、吸收及应用。

坦白说,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一定存在三的问题,第一是表达者的问题,其次是接收者的问题,第三是衍生出来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可以衍生出:可能已经讲清楚了,也可能讲不清楚;可能说了他人无法理解?也可能他人理解错误;可能是他人没有先体会与感受,在同等的基础、角度、立场看问题,只是用自己的感受、感觉、揣测、猜测去理解,这样就会衍生出很多原本不存在的问题。

这三个关系衍生出无穷的状况与变数,假如再加上第二种状况,坦白说事情已经是纷乱杂陈,很多时候是无法加以厘清说明,反而会越说越迷糊,这个就牵涉到很多心理因素问题,次衍生最后是没完没了。倘若在加入第三种状况,那么技术分析已经无法说清楚啦!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很多时候,市场的演绎变化就是如此,根本无从说清楚,偏偏必须说清楚,而且越是想说清楚就越不清楚,最后只有订定一个基准,一个标准化模式,一套机制加以应用,在这个基准、标准化模式或是机制之外的任何问题,实在也无法加以回答。

处理的原则应该先回到本质上来看待,不过通常很多事物或是分析都会误解在先后才开始理解,所以会有误解或是错误的解读,也就是理解的开始。这些都是基础本质的差异。

很多时候无法真实的说出问题的过程与原因,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会如何?也不可能有人可以事先知道发展过程,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修正、适应、增添、删减,最后才会完善。不过还是有问题,因为即使完善了以后,也会因为个人的差异,最后产生很多误解,这些都是循环的因素,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多种变化,最后结果是什么呢?

任何证券分析的理论依据,都有其价值与参考性,重点在于资料源的掌握与解读,不过有些时候会因为立场与需求而倾向针对需要来解读,这样就错失了技术分析本身的客观性。

更重要的是,技术分析本身不是绝对论,没有百分百论,它只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所以本栏始终强调任何的分析没有对错,可是往往在谈到这句话时会引来更多的误解。

很多事实皆是如此,往往越是事实,越是没有人可以接受,等到事后的结果清晰确定以后才知道原来真的是如此。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因素,在过程中参与的元素条件都是改变的因素,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数据就代表一切,这个才是真实的技术分析。

将技术分析提高到思想理论的层级来论述,因为它本身就俱有这样的条件与基础,只是多数使用者都简而言之,或是简单的应用,以这样的基础角度来看,当然常常容易犯错,这个也就是技术分析让很多人诟病的地方。

如何改变呢?将之演绎成俱有科学性的谈论,而俱备科学精神的讨论就必须要有科学论述的精神面貌,不能添加情绪因素,可惜多数的讨论,或者是任何讨论,最后都难免陷入情绪的论争,这样就失去了论述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绪性倾向者会认为他人情绪,所以反而衍生去更不理性的论辩,所以建立一套理论机制的分析模式很多时候实在不需要为了一些非理性或是倾向情绪性的论争。一般分析者喜欢定性,而往往太早定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简单的说,技术分析是没有结论的答案,没有对错的应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当下操作的结果意义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