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指数回档考验中短期结构

(2009-10-27 12:23:59)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低开低走,向下考验3038点,从指数的K线结构来看,来自于3112-3140点区域起到阻碍作用,同时一直和大家强调的60日周期,其移动趋势所产生的牵引作用还会继续干扰和影响指数的移动,来自于K线结构和均价线体系上的不利局面在盘面中体现,同时与中短期结构继续产生抗衡,不过以1020日周期的移动扣减关系来看,还是会继续保持对中短期结构的优势条件,所以回档与盘整依然会在这“两股势力的较量”之间徘徊,指数所面临的是“上有压下有撑的区间震荡”,再回档,10日均价线都应有撑,否则退一步也就是测试3038点以及3000点以下区域,而实际上20日均价线已经向上移动到2946(该点随行情变化而变化)点处。

看到上午盘的弱势格局,此刻来应对指数的变化,就会面临较大的考验,尤其是在上涨时追进去的投资者朋友,倘若不知道市场异动的基础在哪里?很容易就搞坏了自己的投资情绪。上述和大家阐述的一段说明,基本上就可以概括了当前指数所处的环境。基于此我们再来看待指数的变化,就要清晰很多,至少可以依循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来做出对自己的操作有利的决策,不至于在遇到行情与自己的研判产生相悖的时候而感到困惑和无措。

昨天的文章中也和大家谈到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如何面对,但是倘若连基本的分析基础都没有,那又如何来应对呢?只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如果自己都起不到主导性,只能见风使舵,那么这样的操作行为不要也罢。

以第一个小时的表现行为来看,指数确实向下回荡10日均价线后产生有效的反击动作,但是从过程来看,并没有太强的力度,尤其是指数回升时缺乏量能跟进,投资者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仍然有反复波动的需要,所以在第二个小时的交易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上下起伏跌宕的态势了。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不过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这里,因为上面谈到,中短期结构的优势条件依然会对指数起到有效的支撑力道,只是在缺乏量能扩增的基础下,无法向上攻坚,特别是60日周期的移动趋势和K线结构特征也形成明显的阻碍,因此在量能不作为的情况下,不要期待指数可以上涨,其实稳定就好。但是还是本栏一直强调的问题,不适宜缩量太多,否则是不利于改善不同周期对量能的需求。

比如20日均量线扣减1457亿元、60日均量线扣减2405亿元、120日均量线扣减1211亿元,而周一成交量已经缩减到1313亿元,以上午盘第一个小时429亿元的成交水平以及第二个小时的缩量行为考量,可能全天的交易量都不容易超过1313亿元,不仅无法消化掉20日均量的扣减,也会影响到120日均量的扣减。

从这个层面来看,对下午盘的量能需求就显得较为突出,不过以区域的成交量能来看,基本的成交量能也要维持在1200亿元水平,根据上午盘的成交情况,这还是有条件满足的。所以关键还是要关注指数的调整和波动区间,只要能够继续维持中短期结构的优势条件,短线的交易行为依然存在,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多一份警醒。

因为中短期结构一旦失去优势,就是会形成中短期结构与中长期移动趋势同步发展的态势,即时所产生的同步影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在上涨的过程中,会因为这样的力道而助涨,但是在跌势环境中,就会是助跌的力道,而且作用力会比较强。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两股势力的较量”之间,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改变之前,仍然不可以忽略来自于长线趋势的影响。

在《麦氏理论》的移动关系中,长周期抑制短周期的发展趋势,短周期也要服从长周期的趋势发展。而这两个周期之间最不容易掌握的就是彼此产生相悖的移动关系时,到底是长周期因为短周期的移动关系而改变,还是短周期因为长周期的移动趋势而变化,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容易使得身在其中者被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市场氛围所迷糊。实际上只要遵循大小原则、长短原则以及时间周期等等就可以很容易作出决策,这在《破解价格操作密码》里都有完整的表述,学员朋友应该要很清楚才对,否则真要打屁股了。

由于上午盘的震荡盘低,估计也已经让不少投资者朋友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了,也会对下午盘的行情产生考验,还是上面所阐述的情况,量能潮不适宜再缩减,指数的波动空间是下午盘关注的重点,但是您要明白自己的操作基础,否则上面的论述可能也只是耳边风。祝福您投资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